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有所创新 更好培养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开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索活动,是激发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以悬念引发
学习新知识,必须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学生不重视的基础知识,就更要在设计发问时注意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疑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积极性,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我设计了下列的发问:
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中,一开始我就请同学们当一回老师,由他们任意说一个自然数,考考老师,它能被2、5或3整除吗?看看哪一位同学能难住老师。同学们举了很多数,例如:32、54、1256、还有电话号码等等的数,结果都没有难住老师。学生心里觉得老师真了不起,太神奇了……“这里面有什么决窍”?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渴望找到答案,从而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发现规律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以空间发展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老师在创设问题是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解题途径,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只有为学生创设了问题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有积极思维。才会有创新学习。
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5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过2小时相遇,甲车时速35千米,乙车时速多少米?”我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已见,说出如下解法:算术式:(1)(全程一甲车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乙速度,既(150-35×2)÷2;(2)全程÷相遇时间-甲车速度=乙车速度,即150÷2-35;用方程解:(1)甲车路程+乙方车程=全程,即150×2+2X=150;(2)速度和×相遇时间=全程,即(35+X)×2=150;(3)全程-乙车速度=甲车全程,即150-2X=35×25;(4)全程÷相遇时间-乙车速度=甲车速度,即150÷2-X=35;(5)全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即150÷(35+X)=2。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同学间互相点拨,不仅懂得各种解法和理由,找出最优解法,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数学。
三、以发展培养
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的求知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底乘高再除以2,接着我问:如果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面积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办法去推导三角形两腰中点的连线把三角形剪开,再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探究解释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把底科高再除以2?在老师的启导下,同学们积极动手操作,并一边操作一边分析,思考数学问题。这样,通过实践让学生充当研究问题的探究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以竞争激发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的竞争性,从形式上,可以是小组内同学间、小组与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当学生都能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再次创设一个“竞”境;看一看哪个小组不用这种方法,只用一个梯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探究,又得到多种方法。(1)剪拼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2)剪拼成为一个长方形。(3)剪拼成为一个三角形。在竞争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高涨,人人不甘落后,展示自我,使学生不仅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在课后延伸中也可培养创新精神。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是利用好课堂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设计和布置课后作业呢?一个比较可行的做法是:①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要有层次,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②设计层次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编写题组,有针对性的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溅近,恰到好处,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涵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从而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并掌握基本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问题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展,从面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创新学习过程才会得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