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进中心镇发展的五点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进中心镇发展的五点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心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宏伟的工程,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努力建设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小城市。通过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和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做强中心镇发展支撑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尤为迫切的重点中心镇,更要抓住这次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发展。

明确产业发展特色。坚持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发展,紧盯区域产业特色,立足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壮大商贸流通型、工业主导型、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型等多种模式,尽快形成“一镇一业”的特色支柱产业,壮大中心镇经济基础。

加大产业园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中心特色产业园,整合土地资源、道路资金资源,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落户。建议实行项目落户预审机制,明确项目投入产出要求和落户选址要求,把亩均投资强度、亩均销售额、亩均销售税率作为预审的重要指标,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新上项目一律进入特色产业园,存量项目逐步转移至特色产业园,原厂技改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

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攀升。坚持以延伸、增粗特色产业链为关键,大力开展特色产业招商,突出招引科技型特色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特色明显的产业新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建立支持中心镇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推动全区各镇招引的符合中心镇产业特色的企业向中心镇集中,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实现中心镇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镇产业基础,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二、注重规划引导,

明确中心镇特色发展目标

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有统筹全局的思维、完善的规划,才能指导城镇健康发展。以渔沟镇的历史、文化、产业及区位、环境等特点为基点,努力编制有特色的规划,为建设特色中心镇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建设过程中注重做好四个突出。即突出“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构筑起伏有致、环抱自然的城镇形态和空间景观;使有机景观和无机景观相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绿化建设,不断改善城镇生态系统,努力创造和谐宜人的城镇环境;使历史景观和现代景观相协调,形成具有当地独特风格的建筑景观;使重要地段、重点空间的艺术性建筑和一般的实用性建筑相结合。

做大做强产业支柱,增强中心镇发展后劲。渔沟镇要紧紧围绕“千年古镇、工贸强镇、宜居靓镇、区域重镇”的发展定位,完成集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让集镇总体规划更加符合“省级重点中心镇”的定位与发展要求。一是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的标准,着力提升渔沟中心镇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以中心镇辐射范围内规划共编为原则,挖掘特色,培育特色,修订和完善相应的规划,包括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筹协调的中心镇发展规划体系。二是明确区域功能区分。结合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现状,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开展功能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财政、政府投资、产业和土地等政策,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突出重点。渔沟镇地处淮阴区西北部,与宿迁市泗阳县交界,325省道东西穿境而过,淮沭新河贯穿南北,是淮阴区“淮泗片”的经济、商贸中心,辐射空间大。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全面提升渔沟镇的发展定位,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亮点。

三、破解资金土地瓶颈,

提供中心镇发展保障

在资金方面。一是加大财政分成比例。在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中,省和市县要对中心镇采取“放水养鱼”的办法,提高中心镇财政收入的分成比例,减少或取消上级项目资金要求基层配套的比例,减少对中心镇土地出让金的省市县统筹比例,提高中心镇税收留成比例。二是加大信贷投入力度。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心镇发展城镇建设、安置房建设、土地整理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贷款政策支持和资金投放比例。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融资,为中心镇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着力构建多元化城乡建设资金筹措格局和投融资机制。

在用地方面。一是修编土地规划。开展土地规划评估性修编,促进土地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为中心镇建设预留用地空间,对确定以工业为主导发展方向的中心镇,应合理统筹基本农田的保有量。二是统筹用地计划。加大国家计划支持力度,建议将中心镇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实行计划单列。在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内,安排一定的用地计划指标给计划单列镇。加大挂钩计划支持力度,当年新增的增减挂钩指标应全部留给中心镇。争取点供与独立选址用地,对于中心镇集约用地水平高、投入产出效益好、引领示范作用大的项目从快、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中心镇发展确需占用耕地的,从动态平衡出发,允许用地指标横向交易,支持中心镇开发建设。三是保障建设用地。全年确保中心镇有一定的商业用地和工业企业用地计划。

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中心镇发展动力

优化管理职能,推动区域管理模块化。批准中心镇下设若干街道办事处,将基层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集成管理,提升街道管理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打造压力传递平台,提高管理效能。有关条管部门驻镇单位在业务上要接受上级职能部门指导,日常管理以中心镇为主,其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应以所在中心镇党委的意见为主,从而理顺条块关系,增强条管部门与中心镇的紧密性。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村民小组长的作用,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补助标准,加强其业务培训,使之成为推动基层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完善管理机制,推动机关管理条线化。中心镇的管理内容已从以农业管理为主转移到以多产业的全社会管理为主,与一般乡镇的管理模式、权限应有明显区别。建议重新设置中心镇机构,整合条块管理职能,构建局、办、中心工作机制,形成区镇融合的管理模式,下设局、办、中心,实行条线化管理,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通过授权、委托、交办等方式,赋予中心镇相应的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和市政设施、市容交通、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社会经济管理权。把非行政许可事项由县级部门直接交办给中心镇承担,把行政许可事项委托给中心镇办理。

完善审批机制,推动行政管理便民化。建立中心镇行政服务中心,扩大中心镇行政服务职能,赋予中心镇更多的管理审批权限,因法律政策影响而不宜赋予中心镇管理权限的,由县相关部门在中心镇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以形成更加便民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人员培训,使其熟悉业务,取得相应资格,提高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管理体制机制需要。也可从权限下放的县直部门选调人员到中心镇挂职锻炼,以充实管理力量。纪委等监察部门强化督查,确保审批程序规范、合法。放权让乡镇受益的同时,县级部门可以从繁杂的微观事务中退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强化宏观管理上,为市场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五、着力改善民生,

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

加快中心镇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不仅仅体现在城镇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因此,在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必须大力改善民生,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构建新型农村城镇化生产生活体系。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划分,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管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发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入、集资入股、公路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事业。加快城镇供排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对于撤并户数少、环境差的自然村,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发展城镇社会事业。加大对城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实现城市和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重点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享受下岗职工同等就业待遇,鼓励他们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