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后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后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保健产妇产后恢复及新生儿健康状况影响,以供参考。方法我院2011年起对产妇实施产后保健干预,以2012年1月至12月1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以前一年同期未接受产后保健干预的128例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子宫复旧情况和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后恶露量明显较少,恶露持续时间、子宫复旧时间明显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产后保健;产后恢复;新生儿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产后保健已成为产妇最关注的问题,对产后保健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我院自2012年1月起开展产后保健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分娩的12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6.83±4.15)岁;体重62-74kg,平均体重(66.75±5.24)kg;孕周38.5-41周,平均孕周(39.43±0.76)周;其中自然分娩85例、剖宫产43例、初产妇95例、经产妇33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45例、大专37例、高中30例、初中16例。

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分娩的135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7.12±4.33)岁;体重63-75kg,平均体重(66.90±5.54)kg;孕周38-40.5周,平均孕周(39.57±0.82)周;其中自然分娩90例、剖宫产45例;初产妇101例、经产妇34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48例、大专39例、高中31例、初中17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均>8分,并剔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血液系统疾病、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不愿接受随访者。对比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分娩方式、产次、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出院时进行产后自我护理相关知识指导。

1.2.2观察组产妇接受产后保健干预,产后进行新生儿早接触、早吸吮,以促乳汁分泌、增进母婴感情。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其情绪状态,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防止发生产后抑郁症。

指导产妇正确喂奶,哺乳前后清洗,并做好保健。选择合适的乳罩,防止下垂。每日进行局部按摩,保持排乳管通畅,防止堵塞形成包块。如发生包块后进行热敷,或硫酸镁湿敷,不可暴力挤压。皲裂时采用10%鱼肝油滴剂局部涂抹,并纠正婴儿吸入姿势。乳汁过多时应用吸奶器及时吸出乳汁,预防积乳、乳腺炎。

产后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多进食鱼、肉、米、面等食物,以保证乳汁质量。泌乳较少者可适当进食木瓜、猪脚、黄豆、花生等促进泌乳的食物。

指导产妇注意个人卫生,做好会护理。剖宫产切口定期换药,注意观察有无切口疼痛、脂肪液化、感染等并发症。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如发生严重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时应暂停哺乳。会阴侧切产妇勤换卫生巾、穿宽松裤子,每日采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会阴。如果会阴侧切口发生局部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可采用红核妇洁洗液坐浴后涂抹红霉素软膏。

3讨论

产妇分娩后情绪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既有为人母的喜悦,也对抚育新生儿缺乏足够的自信,加之产后切口疼痛、恶露不净、乳汁分泌不足等因素,可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严重者可影响脑垂体前叶功能。新生儿乳汁摄入不足可导致胆红素代谢缓慢、胎便排泄延迟,造成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产后保健干预是对产妇实施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也是护理工作的延伸。从细节上干预产妇心理、饮食、切口、哺乳等问题,有助于产妇树立抚育新生儿的信心,并促进其自身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产后保健可促进产妇子宫复旧,加速新生儿黄疸消退,对母婴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凤有.家庭保健服务对产后新生儿健康状况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112-113.

[2]王学玲,李红梅.产后保健对产妇产后恢复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41-3243.

[3]陈余金,刘茂芳,曾俞霖.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在母婴保健中的优越性[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34-136.

[4]刘芳,蒋志真.分娩产妇的心理护理及产后保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1).

[5]祝晓容,江红霞.健康教育路径在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