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思政教育路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思政教育路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极富活力的群体,由于其学习模式、休闲方式和娱乐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道德法规建设相对滞缓的客观现实,导致大学生在广泛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也不断地显现,本文着重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消极因素影响下导致的价值观认同削弱、道德评价标准偏离、意识行为失范、社交沟通能力减退等网络道德危机现象,探索提出新时期加强网络道德思政教育路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危机 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习惯,为社会群体认识改造世界创建了一个更深层、更广阔的平台,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活跃地——高校,其服务的主体对象大学生无疑是更容易被网络所具有开放性、先发性及包容性的特点所吸引,互联网直接引发了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创新、交际方式的变化及活动空间的转换,他们通过网络所了解的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对知识的收集和运用也更为灵活,所交流和影响的空间也更为广泛,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生在网络中道德中认知出现紊乱、情感出现沦丧、意志出现瓦解、行为出现失范等问题,①网络行为管理、引导、教育机制建设的缓慢更是导致这类问题逐步演化为网络道德危机,由此,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网络道德危机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出探索。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及成因

1.1 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有所削弱

网络信息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存在,而互联网发源于西方,其现有的技术标准、制度法规以及语言方式都反映着西方的思维和习惯,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对互联网有着绝对的操纵权,这种技术、制度和语言方面的天然优势,为西方国家借助网络平台上倾销其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提供了客观条件上的可能。事实上,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和借助各种渠道向全球推销它们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微软公司曾被传出其所研发的Windows系统为政府进行敏感用户信息搜索留有后门,美国商务部前高级官员罗斯科普夫更是直言不讳说道:“美国人必须向全世界推行价值观,而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可能是扩展美国利益的最和平有效的方式。”②这种种行为言论都反映在网络社会中,敌对势力对下一代人在思想上争夺是愈演愈烈,在网络信息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而现实中,由于大学生精神需求层次的复杂性和对新生事物新思想的包容性,导致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无防备地接触了一些根植了西方生活方式、休闲娱乐习惯的影像和文字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及价值观。

1.2 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偏差

由于网络生活的开放性、便捷性,互联网成为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最优载体,海量信息的进入及更新彻底改变了信息接受者过去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信息内容的被动局面,这种被动局面的改变使信息接受者可以更为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但是作为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身心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但又缺乏社会经验,这使他们在浅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缺乏理性思考的信息,从而对自身网络道德标准也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将一些网络中存在有争议或与现实社会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相背的现象当成了自己所推崇的内容。

1.3 责任意识缺失及行为方式失范

网络分布的结构形式致使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控制,③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也相对不长,所以也没有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规范。此外,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特点也导致网络个体的网上行为处于“无异化”状态,这种种情况容易导致上网者出现自我控制水平降低,行为责任意识丧失的问题。

1.4 社会交际能力与沟通水平下降

网络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无疑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个平全打破了人与人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扩大了社会交际范围的外延,但是高品质的网络人际社交需要成熟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模式和良好的语言能力来支撑。据中国调查网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每天上网时间比例为:37.8%为1小时以下,26.3%为1到3小时,17.9%为3小时到6小时,17.8%达到了6小时以上,在他们的网络使用用途中有54.1%的人上网是为了休闲娱乐,24.1%的人是为了消磨时间,仅21.7%的人是为了学习,④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已经达到9.9%以上。因此,可以发现网络在大学生社会交际中的优势并未有效发挥,而且,网络人际交往这种依靠屏幕上信息符号的交换,使大学生缺乏沟通中情感意境、知觉表情的理解,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情感冷漠。

2 网络思政教育对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的作用

2.1 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主导思想的确立,而主导思想确立的关键便是接受者在观念上的认同,因此,被教育者是否从内心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思政工作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要主导地位能否得到确立的关键,而网络思政教育主体非面对面的优越特性正是为这一因素创造了积极条件,它改变了过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过去那种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感的被动说教式教育变成了主观互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在教育中发挥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帮助大学生认清人生发展方向,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络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

2.2 有利于减少网络参与者不良行为的发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力度的加大和工作形式的创新都有利于网络资源的整合。网络资源具有物质性,优化的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挤兑劣质网络资源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优化的网络资源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创新,规避和净化了网络环境,使网络使用者接触不良信息的概率和途径减少,增强了网络社会中对网络行为的他律控制因素。另一方面优化后的网络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更占主动地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网络使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无意识地提高个体自律约束意识。当前高校大力推动校园网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中不良行为的发生。

2.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效果

把握时效,提前控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当前各种网络论坛、交友平台和访问空间都是信息交换的活跃地,信息快速无序地传递加大了现实社会中管理的成本,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中的延伸无疑是缓解这种无序状况的最优选择。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内心动态、关注热点和活动安排,并及时针对各种情况作出反应,给出正面意见形成舆论导向,控制好事态的发展,从而将各种突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定程度上避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网络事件的发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3.1 打造布局科学、资源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网络硬件资源的投入和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设。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公共机房电脑数量的不足,校园网网络带宽的不够都使部分大学生放弃了校园网的使用,因此加大网络硬件资源的投入是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物质基础。其次,设立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红色网站也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影响力的途径方法。事例显示,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注重通过专业学科网站或网页中的信息来传播其政治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它们往往渗透于其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其国内学生的需求也反映出他们越来越希望从网上来获得这类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⑤

3.2 建设高效精干的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

专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力量,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及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人员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效率不高问题是此项工作关键。当前,有少数高校已经在尝试让辅导员兼任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但受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待遇相对较低、缺乏较新的专业知识理论等因素影响,网络思政辅导员的网上思政教育功能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设立专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梯队来从事和开展此类工作。专职的网络思政教育梯队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去建设,由从事思政教育方面研究的专职教师去指导,由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去协调,由进行思政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去实践,通过BBS、QQ群、校园网等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网络中大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科学引导,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可以较好地缓解网络思政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也可以提升网络思政队伍成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保证网络思政教育对象教育的效果。

3.3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观念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平台要求、队伍安排、机制保障都是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途径方法,但从根本上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还得依赖大学生的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提(下转第64页)(上接第22页)高,要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责任感,完善自我道德评价选择能力,强化自我约束能力和监督能力,只有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强化,网络中的无序行为才会逐步的减少,而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有契约法。如,由学校学生社团联建立相关网络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去呼吁、引导大学生合理上网,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言行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自律意识。此外,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法规的教育力度也是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意识的途径方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1JDSZ3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胡霞,邱莉.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② 黄会林,漆谦.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M].半月谈,2011.16.

③ 牛德.刚青少年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07.2.

④ 中国调查网.2010.9.http:///vtest_effect.asp testid=271332

⑤ 刘建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