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定量运动”对心脏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定量运动”对心脏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来,因心脏病突然“猝死”撒手人寰的事件屡见报端,许多人都感到自己的“心”不盯了!发现自己的心脏问题越来越多,许多人面对心绞痛、心律不齐、间歇、房颤、t波到置、st段改变、由冠状动脉问题造成的供血不足等似乎准能“对号入座”。不论怎样注意休息别累着“心”,但心脏总是不听话的“乱跳”;不论怎样去注意“用药”,心脏的“毛病”还是挥之不去;“生气”心脏难受,“高兴”心脏也难受;“运动快了”心脏受不了,“不运动”心脏也受不了;如果心脏不大好,“坐、卧、立、行”要悠着点,在“大便”时更要悠着点;有许多“病”都有第二个名称叫“等心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面对这么多的心脏问题和可能引起心脏问题的因素,我和大家一样都在问:我们的心脏怎么啦?为什么心脏问题向人们健康的发这么大的“威”!

其实,想心脏健康并不是件难事,而可怕的是控制心脏健康的“手段”你“挑”着用,特别是不重视“运动”这个手段。

现在许多心脏有问题的人和总感觉心脏不适的人都想去活动活动、健健身。然而当你走近“运动”之前,最好先了解什么是心脏健康的“运动设计”。

一、什么是心脏健康的“运动设计”

人的健康就像我们常见的篱笆一样,好篱笆如果没有若干个结实的“桩”,这个篱笆如同虚设。其实人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系统组成,如: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觉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造血系统。每个系统不光是在人的生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人体健康中缺少或削弱那一个“桩”都会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加之影响健康状况的“当前”因素(包括:疾病、污染、心理等)的不同,每一人的健康可以说是因“状况”而各异。从心脏特征上看,只要是患上心脏疾病的人,就表明其身上的许多“系统”开始出现了问题。因此,心脏病患者从事运动锻炼必须全面,决不要偏激,更不能偏废。其目的是防治心脏问题的同时将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锻炼身体的效果,但是它与世界上没有一味“药”能包治百病一样,决不可能“一炼百就”。我们都知道,医生能治病是因有“药”,同时还必须有“方”,“处方”才是治病的关键。而心脏不好的人“运动”需要的是有“方”还必须得“法”。比如有些人在爬山运动后收效很大,而有些人则不但无效,反而出现问题。这就是说,每一个心脏不好的人去运动必须寻求适合自己“当前情况”的锻炼模式。

面对种种体育运动,不论你的健康现状怎样,最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运动适合自己,特别是适合自己的健康需求的个性化的“运动设计”。

所谓“运动设计”,指的是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健身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1.全面分析

体质分析 由于每一个人体质不同,加上形成体质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需要通过对身高、体重、心肺功能、肌力、柔韧性、反映能力等人体的身体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人体体能指标的单一分析、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来对体质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病分析 许多心脏病患者由于控制得当,终生没有什么问题。而有些人“心脏病”一贴身,则立刻“夺命”。实际上许多人在患心脏病之前已是“一身多病”了,这类患者在其患病之前早就受到某些疾病(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症、糖尿病等)对包括心脏在内的许多人体器官造成的严重伤害。所以对每一个人在病情况进行分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内容。

因此,除心脏外对其它的病情、病况的分析也是对症选择运动方式的关键。

生活习惯分析 除先天的心脏问题之外,我们能见到的心脏病均与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生活习惯分析目的是建立起一些规则卡住患病及体质下降的源头,譬如:不爱运动、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等。

心理分析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己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引起心脏问题,因此,心理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心理的调节的方式,将心理因素对心脏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确定健身模式 包括针对个人的心脏训练模式、对个人的营养模式要求和生活方式的限定。

健身模式的调整 健身模式的调整就像医生为患者调药方一样,目的是为了改进健身内容和保障健身者体质逐步提高。

二、“运动设计”要因人而异

每一个心脏病患者由于体质、病情、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形成体质的身体素质等不同,个人状态千变万化。因此,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进行锻炼、治疗都要遵守一个原则,这就是“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由于人和人、病与病都随着患病的因素、时间、环境等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而不尽相同时,相对心脏健康去增强体质必须要因人而异!只有以“因素”为依据,以“对应的健身方法”为手段,才能成为增强提高心脏品质的锻炼模式,同时也是获得了控制心脏病及防止心脏病的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例如:

兰老师 男,现年70岁,血压正常,血脂、胆固醇正常,心脑血管医检正常,现每天锻炼……

但第一次见到兰老师是在2000年2月,当时兰老师行走很困难,说话不清楚。听兰老师家人介绍,兰老师在1999年间同时患上心梗、脑梗。

兰老师以前是长跑爱好者,近几年又在爬山,患病之前几乎没上过医院。

患者病情分析:

1.兰老师是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患者。

2.兰老师有喜欢吃肉的特点,每天没肉不行。

3.兰老师为了怕起夜影响睡眠,晚饭后尽可能不喝水。

4.兰老师喜欢锻炼,但没有针对性。

点评:

1.许多人身体“很好”,从来不得“病”,面对血压高、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总认为无大碍,只要用药控制住就行,忽略了这些因素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2.生活中缺少有效控制形成心脑血管病因素――饮食控制的认识:认为多吃肉身体就好,忽略了“热量”摄入与“热量”支出的平衡问题。许多人的“三高”与此关系密切。

3.晚间不喝水,夜尿后不及时补水易形成时段性的“血稠”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清晨到中午是中老年人高发心梗、脑梗的原因之一。

4.再有就是训练中没有针对性。针对心脑血管系统器官锻炼、针对辅助器官、针对血液品质锻炼。

5.没有监测心率变化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人不能根据个人制订运动心率上限、下限,无法准确把握心脏的负荷标准。

针对兰老师的锻炼原则:

1.利用运动特性,选择对心脏有良性剌激的运动,如适速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实施良性心脏负荷。

2.选择可增强胸部肌力的器械锻炼,如:上肢的卧推、拉臂,增加良性心脑血管的良性负荷。

3.选择可促进代谢功能的锻炼方式和方法,如:循环练习法等,有效改善“三高”。

4.选择可交叉性强的专门的练习手段和辅助手段对其脑梗后遗症进行康复训练,如:由家人帮助完成的读报、写字、下棋、行走等小肌肉群的锻炼,以及健身中心的全面综合的大肌肉群的锻炼和有氧运动负荷运动等。

在上述原则下,练习强度要小,然后根据病情来安排健身性锻炼。

另外,要注意锻炼和药物治疗相结合。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并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接受全面的“体质锻炼”

控制心脏病的并发症是每一位患者必须严格注意的。刚得心脏病的患者,会马上减少自己的各种活动方式,采取“静态”性修养,结果非但心脏得不到“良性刺激”,反而由于“静态”使身体中许多其它问题迅速出现。

目前许多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手段仅停留在医药手段上是不够的,接受全面的体质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的“体质锻炼”是指通过运动手段对体重、心肺功能、肌力、柔韧性、反映能力等人体的身体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人体体能指标的单一锻炼和多项指标的综合锻炼。通过锻炼以体质的改善来促进人体功能提高,而人体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对人体的“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非常重要。

美国研究发现,避免激烈运动期间心脏突然停跳的好方法就是增加运动次数。

这项以12年时间研究两万多名男医师的研究显示,每周5次运动者发生心脏突然停跳的几率是每周仅一次运动的七分之一。每周运动不及一次的,运动时发生心脏突然停跳的几率是休息的74倍。

心脏病学家辛德靳鼓励更多的心脏病患者至少能开展快走。

由此可见,心脏病患者的体育锻炼的意义就在于主动的增强心脏的工作能力。

提高心脏功能:当人体运动时,肌肉的做功对氧的需求加大,此时心脏跳动加快,同时搏血能力加大。而此时心脏肌肉在运动中得到了一定的刺激后,心肌的肌力会因运动增加而有所提高,泵血能力自然增大。另外是心脏肌肉的改变也会使心脏的血管系统相应发达。运动刺激是唯一的提高心脏功能的自然方式。

不同活动方式的动物和人心肌总量与体重的比(克/千克):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存方式、锻炼与否,心脏水平几乎相差一倍!这一点告诉我们,人的心脏品质好与不好与我们的心脏是否接受锻炼有关。患者心脏的锻炼决不可缺少,特别是病患者心脏功能的锻炼决非可有可无。

提高人体的“心脏功能”的训练模式:

①训练手段:包括电动跑台、健身车、椭圆运动机、台阶训练器、轻器械组合训练等;

②训练要求:包括个人心肺功能情况分析、制订个人训练方案;

③训练监督:包括心肺功能医检、体能测试、自我情况感觉等;

④训练评价、记录:包括量、强度、质量等。

参加有氧运动的运动处方(仅供参考):

每天下午3∶00至晚9∶00之间进行运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

最佳运动心律控制区域计算法(适合一般人):

220-现在年龄×0.8=心律控制上限

220-现在年龄×0.6=心律控制下限

最佳运动心律控制区域计算法(适合有心脏问题的人):

晨脉×1.8=心律控制上限

晨脉×1.4=心律控制下限

运动中如心率超过上限应该把跑速降低,如果达不到应该将跑速加上来。

一般运动时间在30~90分钟之间,如心脏有问题最好先请教运动专家或医生。

每次运动后将运动感觉记录下来,并请教专家或医生,看是否合适自身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根据专家的评价,将运动时的心脏上限、下限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