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鲁炎的视觉寓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鲁炎的视觉寓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目前中国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

王鲁炎从中国前卫艺术的萌生伊始就积极地投入了这个运动。

2013年3月24日,将在北京侨福艺术馆举办的《王鲁炎:图・寓言》是该馆的开馆之展,

同时也是王鲁炎三十余年艺术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展览,

但它并不是对以往的回顾,而是呈现了他在最近几年中所创作的,

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的新作,包括巨大的装置式壁画、雕塑以及多幅绘画和设计图。

都说“作品如人”,但王鲁炎说,很多人看他的作品,都以为他在生活当中也是个极其理性的人,其实不然,生活当中他随意而且感性,作品决定于思考的价值取向,而非艺术家本人的性格。作为最早投身于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艺术家之一,王鲁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1979年的《星星画展》至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他都是参展艺术家,对于这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展览,王鲁炎说,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将艺术的非法性扩展到了艺术圈之外的社会领域。“那是一个没有创作自由的时代,但正因为这样,所有的创作都能获得一种明确的针对性,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也是一种幸运。”

“早期的创作单纯只是因为喜欢,没有其他可能,你只能画出来朋友们看。现实条件也很局促,家里只有10平米,便跑到北京二环路边画,半夜12点,没人没车的时候,借着路灯的灯光画,风把画吹卷起来,收垃圾的工人以为是废纸,一把拾起扔进垃圾箱里……那个时候,能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很少,一本画册要被无数人传阅,吴冠中当年曾把一本画册一页页撕下来,在景山公园办了一个印象派的画展,一时间轰动极了,没人知道油画可以这样来画。”

从80年代后期开始,艺术家走出国门越来越多,信息也越来越开放,国内的艺术活跃度迅速高涨。1986年,王鲁炎与陈少平、顾德新一起组成了“新刻度小组”,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圈中最早的观念艺术小组,以“克己”为原则的理性创作方向,提出反对个性、追求绝对客观的艺术实验,使得他们在人文热情高涨的80年代,构成了一支独特的艺术潮流,也写下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起步阶段重要而具有价值的一笔。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作品中如何取消情感表达以及视觉和审美意义,最终取消艺术家赖以存在的最为本质的特征――个性。”这是当时“新刻度小组”艺术思考的方向,这里的“个性”,相对于感性化的个人价值而言,而对于这个小组来说,他们所反思的问题也许直到今天依旧是无法回答的: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理性精神?

“然而艺术体内蕴传着不可更改的感性DNA,任何试图更改这一基因的企图都会在排异反应中遭到排斥。”或许正因为如此,以“取消感性”为目的的创作具有其针对性,而它的成功则意味着挑战的终结。1995年,“新刻度小组”在拒绝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邀约后,宣布解散,王鲁炎开始思考个人的创作方向。

“关系”是我感兴趣的主题,王鲁炎说。而对于机械的兴趣与敏感则来自于他早期从事过的技术工人经验。王鲁炎开始从机械的角度来表达“关系”的主题:《W自行车》被设计成为向前蹬时向后走的自行车,“你想去你不想去的地方吗?”王鲁炎为自己的设计想出了一个荒诞的广告词,并且用“展销会”的形式,在全世界各国“兜售”他的自行车。这个作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南辕北辙,科学技术发展的初衷,是给人们带来便利,但最终却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人性的异化等等问题,这种有悖于初衷的事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如果说某一行为产生的互为相反的结果,揭示了“关系”中的悖论,“齿轮逻辑”则进一步揭示了“关系”中的复杂依存关系与非线性的因果结构。“腕表系列”是王鲁炎关于齿轮最重要的作品,与国家之间政治、军事以及事件内在的逻辑完全相同。齿轮逻辑的基本属性是:有一个齿轮动,相邻的齿轮就会动。有一个齿轮停,相邻的齿轮就会停。事物之间的运作关系与齿轮系统的运作关系完全相同,而腕表中的齿轮运作意味着只要时间存在,齿轮就会运作,齿轮一旦运作,事物之间的运作关系就不会停止。

在运用齿轮表达依存关系的同时,王鲁炎也在齿轮的结构上叠加新的意义内涵。《大教堂》和《他者的自我》就是这类作品。一般画面选择用仰视角度来表现教堂的宏伟与壮观,王鲁炎的《大教堂》却是俯视角度的画面,然而,这幅作品的尺寸大到观者需要仰视来观看,通过仰视看到的画面却是俯视的视角,这一效果正是王鲁炎想要凸显的效果,两种视角的交替,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宗教的看法,宽容、慈悲、博爱是宗教光明的一面,值得人们仰视。但同时,宗教也有黑暗的一面,人类历史上从古至今,因宗教冲突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宗教史上写满了残酷与斗争,对这些阴暗面的怀疑精神,在对教堂的俯视角度中得到彰显。因而这件作品,通过“角度”来诠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面对它的不同态度:对质疑的仰视,对崇拜的俯视。

《他者的自我》是布满齿轮的大脑,表达了艺术家对“自我”的审视,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即是自我,但其实,绝对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与外部世界这个庞大运转机器息息相关的连带反应,往往我们以为是自己的选择,其实都来自于他者的影响。既然如此,人们怎么能确认自身的存在呢?――“只能像笛卡尔说的那样‘我思故我在’,只有在思考的时刻你存在着。”王鲁炎说。

通过精确计算绘制的“反绘画”作品,是王鲁炎的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贯穿他作品的始终,这些类似于说明书般的设计图纸被王鲁炎认为脱离艺术的交流语境,从而达到一种“从看到读”的转变。关于“读与看”的关系,读图与看图的不同,在王鲁炎看来,是艺术语言和方法论的问题,一般的艺术品,或者说传统的艺术品是用来看的,是诉诸感观的一种欣赏。而读图,则更像是一个工程师在阅读一个加工图纸,是诉诸理性的一种思考行为。不同属性的两种视觉方式,在王鲁炎的观念艺术实验中得到一种重合的可能,而在王鲁炎类似图纸般的作品中,他亦似乎为当代艺术找到了一种具有生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