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班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班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方式观察、认识事物,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大班幼儿更多的是对瞬间发生变化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观察兴趣,乐于去发现和探究,而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才能有所发现的科学现象缺乏过程性、持续性的观察兴趣及能力,需要教师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引导。

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求知欲望比小、中阶段表现的更加强烈,好奇心促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事物表面的现象,他们更喜欢去追根问底,因此是培养持续观察能力的有利时机。为此,我们以科学小实验活动为载体,选择大班开展“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观察对象的确立、适宜材料的提供、过程性观察记录方法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采取适宜的引导策略对幼儿持续观察能力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幼儿的持续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不断得以激发和培养。

一、选择能引发幼儿持续观察的内容

持续观察能力培养是过程性的培养,幼儿只有在不断与所观察的事物发生密切联系,进行充分互动,才能有所获、有所发展,因此提供怎样的观察对象,才有利于幼儿做持续观察的感知和探究是直接影响幼儿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

“持续性观察”是指能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观察的特定物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感知,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因此要选择现象有趣、有过程性变化的观察内容作为幼儿持续观察能力培养的载体。小实验“跳舞的蛋壳”:将小苏打放入醋水中,生成许多气泡,再放入碾碎的细小蛋壳,蛋壳因气泡的附着、破裂而上下浮动,跳起“舞蹈”。此实验现象有着前后不同的变化,具有“过程性”,现象变化神奇、有趣、细微,选择这类型的观察活动,能有效引发幼儿持续的关注和感知,有利于幼儿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提供一物多感官参与观察的材料

幼儿持续观察能力是需要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而得到发展的。有适宜结构的材料既蕴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又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动机与兴趣。因此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材料是关键。应避免因材料提供过于繁杂,幼儿忙于摆弄不同材料,而忽略对现象的观察、感知,造成材料阻碍幼儿持续性观察的结果。

活动“会冒泡泡的水”第一次活动:提供水、茶水、醋、柠檬汁四种酸碱性不同的液体,目的是引导幼儿观察小苏打倒入四种液体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现象,进行对比性的观察,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忙碌于往四种液体倒入“小苏打”这样的动作,而完全顾不上去仔细观察泡泡如何发生、变化的,观察只是停留在表面。此问题的产生是因材料提供过于多样,干扰幼儿对现象的专注感知。第二次活动:材料调整为“柠檬汁”一种,重点引导幼儿用眼看到的是气泡的产生;用耳听到的是“丝丝”声响;用手摸到的是袋子的膨胀,冰凉;用鼻闻到的是雪碧的香甜味道。选择这样的活动内容,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由局部到整体形成完整的感知,提供单一的“物”,但幼儿能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的材料,能使幼儿更加专注与对一种材料的全方位的充分感知,观察目的性更加明确,为幼儿细致持续观察的提供了保证。

三、规范性操作以凸显现象的过程性变化

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在有所看、有所发现的条件下进行,要引导幼儿通过有步骤的、规范性的操作以保证现象的发生并具有的过程性的变化,才有利于幼儿对现象的过程性变化进行细致和做持续性的观察探究。

大班幼儿能控制自己的操作行为,具备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活动“变色的泡泡水”(碱性液体中分别加入酚酞和醋会产生不同现象)操作步骤是:一杯水加入洗衣粉搅拌(生成泡泡、搅拌越久泡泡越多)加入酚酞粉末(泡泡水变成玫瑰红)加入醋水(玫瑰红消失,还原本色),幼儿按照这样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能观察发现到一系列的现象产生和变化,若是幼儿按照各自的想法,任意改变操作的步骤程序,现象就不会产生或是现象效果不佳,幼儿的持续观察失去对象,能力培养也就失去了土壤。

四、设计具有“提示”的观察记录表

持续观察型的活动更需要借助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使持续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对过程性的现象变化感知更加的清晰,以发展持续观察的能力。因此要紧扣“持续观察”设计适宜的观察记录表,让记录表提示、引领幼儿进行持续观察。幼儿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应引导观察现象开始时怎样的状态,后来又发生怎样变化,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记录现象的层次性变化,而不是实验结果。因此要设计能体现过程性记录的表格。

表格一:

表格二:油和水

表格一:应用的1、2、3等数字表示看到的先后变化,从而记录现象的层层变化过程。表格二:设计以多个杯子并列排放的形式,幼儿将先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第一个杯子中,依此类推记录过程性的变化。提供具有“提示性”功能的观察记录表,降低幼儿观察、记录的盲目性,提高了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五、引导学习过程性观察记录的方法

大班幼儿已具备运用符号、图象、标记等表征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但如何进行持续性的观察记录,幼儿缺乏相关经验,需要教师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

方式一:幼儿描述现象,师幼共同商讨采用怎样形式的记录符号来表征现象的过程性变化。例如:活动“冒泡泡的水”:

幼儿1:“看到了很多的气泡往上冒”

——记录方法:画很多气泡或是用文字“多”表征。

幼儿2:“气泡慢慢往上升,然后破了,变得越来越小”。

——记录方法:用大小不同圆表示气泡从大到小的过程性变化。

幼儿3:“听到气泡生成的嘶嘶、喳喳的声音。”

——记录方法:画耳朵、喇叭听到的声音、并用

通过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过程性记录的基本方法,再现幼儿观察探究的过程变化,同时通过“记录语言”的形象表征使幼儿进一步领略观察、记录的乐趣。

方式二:选取有代表性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从记录的完整性、现象表征、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幼儿学习与提升有效记录的经验。

幼儿描述自己的记录内容:

幼儿1:“我发现油倒入水中会变出许多的大泡泡一会泡泡从水下慢慢浮上来不搅拌它会合在会一直漂在水上。还会发出很香的味道。

幼儿2:“用棍子搅拌时会出现旋窝泡泡被打散停止搅拌后油泡又聚集油泡变少了油层逐渐形成浮在水面。颜色有点变白了等等。

教师在幼儿描述记录表征内容的基础上,从现象记录是否客观、是否有过程性记录等角度,引导幼儿去分析个别幼儿描述、记录的内容是否与事实吻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表,验证自己的记录是否正确,有哪些现象是自己没有发现等,通过分析、交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进行过程性记录的方式,并从中发现自己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持续观察记录的经验。

六、真实再现观察对象的过程性变化

对某一事物的全面、客观的认知,是建立在长期或多次重复性的观察基础上,这样的观察细致而又精确,避免了主观的认知,因此我们采用播放录影的手段“再现实验的真实过程”

在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与真实现象相同,从而反省: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一现象,是自己观察不够仔细,还是发现了却不知怎么记录、下次在观察时应该怎么做等。活动“油和水”幼儿在观看实验真实录像后,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我发现油刚刚倒入水里的时候,产生的泡泡特别大”、“搅拌的时候,水也会变浑浊,然后才慢慢变清澈”、“搅拌后的油层里有很多小泡泡,象水晶一样会发光”等,通过观看真实影像,幼儿会为自己没有发现更多的神奇的现象而叹气“我刚才怎么就没发现”,带着新的感知需求,教师将同样的材料继续投放在科学区域中,鼓励幼儿重复实验、细致观察、真实记录。

七、提供多渠道的支持性策略

持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过程性的培养,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集中式的活动,幼儿能从中了解观察的基本要素,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态度上给予幼儿积极地影响,但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几个精心设计的活动就能完成的,要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因此要充分利用班级的自然角、科学区、种植园等,给予幼儿更多观察空间及观察的对象,使幼儿能在自然生活中,自由地与事物进行充分的互动,满足幼儿的探究精神的同时,使幼儿持续观察的兴趣与能力在教师有意思创设的空间中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提升。

幼儿持续性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幼儿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专注,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实事求是,学会了表达,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从中获得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注入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