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年特发性震颤的治疗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年特发性震颤的治疗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原则

轻度震颤无需治疗。

轻到中度患者由于工作或社交需要,可选择事前半小时服药以间歇性减轻症状。

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中到重度震颤,需要药物治疗。

头部或声音震颤患者可选择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药物难治性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特发性震颠的药物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归纳为药物和手术治疗二种。其中,药物治疗对大多数特发性震颤患者有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治疗特发性震颤的药物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酮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首选初始用药,且临床证实有确切疗效,当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

一线推荐用药

普萘洛尔(标准片剂和缓释剂)是非选择性。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为经典的一线治疗药物,可有效减少50%的肢体震颤幅度(频率并不减低),但对轴性震颤(如头部、言语等)无明显疗效。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10mg/次,2次/日),逐渐加量(5mg/次)至30—60mg/日即可有症状改善;标准片3次/日,控释片1次/日,早晨服药。尽管疗效同剂量呈一定相关性,但不建议大剂量使用(控制在90mg/日内为宜),且大剂量有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该药大多数不良反应是相应的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作用,常见的有心率降低和血压下降,但>60次/分的心率基本都能耐受,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心率

扑米酮可有效减少40%—50%手部震颤的震颤幅度,主张少量多次给药,首次剂量不>25mg/日,一般12.5mg/日为起始剂量,每周加量12.5 mg/次,直至达到满意效果,一般有效剂量在50—350mg/日。为减少嗜睡的不良反应,建议晚上睡前服药。

在用药早期,急性不良反应(包括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嗜睡、急性毒性反应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多为暂时性,无须停药。

阿罗洛尔具有a及β受体阻断作用(其作用比大致为1:8),可减少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的幅度,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似。与普萘洛尔相比,阿罗洛尔的β受体阻滞活性是其4—5倍,且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会像普萘洛尔那样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无法耐受普萘洛尔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该药治疗。一般从10mg,1次/日开始,如疗效不充分,可加量至10mg/次,2次/日,最高剂量不>30mg/日。

常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眩晕、低血压等。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心率

二线推荐用药

加巴喷丁是Y-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属于新型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可显著缓解震颤症状,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似,起始剂量300mg/日,有效剂量为1200~3600mg/日,分3次服用。

常见不良反应有困倦、恶心、头晕、行走不稳等。普瑞巴林作为加巴喷丁的后续药物,同样具有抑制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的作用,一般286mg/日可缓解肢体震颤。

托吡酯也属于新型抗癫痫药物,具有阻滞钠通道、增强Y-氨基丁酸活性、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各类震颤,但疗效略逊于前4种药物。起始剂量为25mg/日,以25mg/周的递增速度缓慢加量,分2次口服,常规治疗剂量为100—400mg/日。

不良反应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最显著,眼球震颤、嗜睡、复视呈剂量相关性。其他不良反应还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感觉异常、上呼吸道感染、肾结石、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语言智商)等。

阿普唑仑是短效的苯二氮革类制剂。可以减少25%—34%的震颤幅度,可用于不能耐受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酮的老年患者。起始剂量为0.6mg/日,多数3次/日给药,有效治疗剂量为0.6~2.4mg/日。不良反应有过度震惊、疲劳、反应迟钝等,长期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故慎用。

阿替洛尔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疗效逊于非选择性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50—150mg/日可以缓解症状。适用于不能使用β2及非选择性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哮喘患者。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咳嗽、口干、困倦等。

氯硝西泮是苯二氮革类制剂,能有效减少动作性震颤幅度。起始剂量为0.5mg/日,有效治疗剂量为1—6mg/日。使用该药要谨慎,因为它有滥用危险,并可出现戒断综合征。

三线推荐用药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纳多洛尔120—240mg/日或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120mg/日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25—75mg/日,对改善肢体震颤可能有效。

氯氮平可导致粒细胞缺乏症和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仅在面对顽固肢体震颤患者时才考虑应用,且使用期间要监测血常规和心电图。相比口服药,A型肉毒素在治疗头部、声音震颤方面更具优势,且同样可用于肢体震颤的治疗,但有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选择尺侧、桡侧腕伸屈肌多点注射50~100u可减少上肢的震颤幅度,但对肢体功能的改善不理想,手指无力、肢体僵硬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0.6IU的软腭注射可治疗声音震颤,但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在肌电图引导下选择胸锁乳突肌(40u)和颈夹肌(60U)多点注射有改善头颈部震颤的功效。A型肉毒毒素治疗难治性震颤属对症治疗措施,通常1次注射疗效持续3—6个月,需重复注射以维持疗效。

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也可应用于特发性震颤治疗,但仅限于药物难治性肢体震颤的治疗,对头部和声音震颤效果不肯定。

单侧丘脑切开可用于药物难治性肢体震颤,双侧丘脑损毁术出现构音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概率较高,同时会增加术中及术后的风险,因此不建议用于临床治疗。

自1997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特发性震颤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以来,目前已有较多DBS治疗的临床报道,疗效较为确切,震颤控制率可达70%—90%。它具有低创伤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的特点,因此,难治性重症特发性震颤患者应首选手术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双侧震颤或已经接受过双侧丘脑毁损术的患者。而且手术对中线症状的缓解明显好于单侧手术,而双侧手术若出现构音困难、吞咽障碍等并发症,可通过术后程控调节减轻其程度和范围。

丘脑腹中间核(vim)是首选刺激靶点,近年来研究者都在寻找比Vim核更加优越的刺激靶点,Hamel等报道对严重的双侧意向性震颤患者,丘脑底核慢性刺激效果优于Vim-DBS。DBS长期刺激将增加靶点的耐受性,疗效会逐渐下降。其不良反应包括感觉异常、局部疼痛、构音障碍、平衡失调等,部分通过改变刺激参数可以使之得到纠正。治疗并发症主要是电刺激引起的构音困难,双侧刺激高于单侧刺激。应当指出的是,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尚不能根治疾病或阻断疾病进展。

酒精治疗

酒精反应性是特发性震颤的另一特征,乙醇能降低血液中经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介导的谷氨酸浓度,文献报道42%—90%的患者饮少量酒精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作用时间短,作用消失后震颤可暂时加重,且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尤其长期服用乙醇会导致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所以不主张长期大量饮酒来改善震颤。

中医治疗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虚风内动,与肝肾脑等有关。治疗原则当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化痰熄风、开窍醒神为主。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案有一些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