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同题新闻中挖掘新闻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同题新闻中挖掘新闻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传媒业激烈竞争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抢抓时效性问题的报道,更要注重深入挖掘,找出其背后更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同题新闻;深入挖掘;探索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6-0062-02

新闻的同题化竞争,近几年出现了逐步升级的趋势。同一新闻同时出现在多家媒体上,容易产生新闻的轰动效应,但也容易出现同质化,失去自身个性。为此,探索新出路,寻找突破点成为新闻理论与实践领域一个新热点。

同题新闻成因与记者面临的挑战

一切事业都有其根源,同题新闻当然也不能例外。它的产生:⑴资源限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局限与社会环境的限制,所产生的新闻资源也产生一定局限,这就像一个企业所拥有信息与一个城市拥有的信息不能同比一样,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新闻资源也同样具有限制性。僧多粥少,多家同城媒体争抢同一新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⑵新闻发言人的产生。近几年,为了使新闻信息规范和统一,不少地方都实行了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集中招集记者,适时消息,甚至为使新闻“不走样”,有的还直接发新闻统稿给记者。统一的事件,统一的内容,统一在媒体上刊发,当然对同题新闻产生起着推进作用;⑶集体采访增多。为规避报道批评新闻和热点新闻产生的风险,处理这类稿件时,掌握线索记者往往叫上同行进行集体采访,这样一是容易形成兵团作战气势,推进问题的整改,二是风险分流,避免“吃官司”麻烦。久而久之,这种集体采访逐步演变成了一种“信息共享”,集体中任何一个记者有了采访线索都必须“共享”,任何一个记者也才能从中得到“分享”。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同题新闻产生也就有了必然性。

同题新闻在一定程度给记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记者特别是报刊记者带来了严峻挑战。记者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来自时速的挑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视频、音频、网络以其现场感强、直接、快捷新闻的方式,拥有了大量受众人群。为更快速的传送新闻,这些媒体甚至采取现场直播形式进行新闻,实现了新闻第一时间传播,“零”距离传送。即便同样以文字形式新闻的网络,也有成稿即发的功能。如此状态下,报纸记者与其他媒体同时采访的新闻,无论多快,也只能出现在第二天报纸上,新闻成了旧闻,呈现受众群体面前依然是“明日黄花”。面临的挑战之二是自我创新的挑战。按照新闻学的理论,任何新闻事件都具有多重性,同样是一座山,也会“横看成岭竖成峰”,同样的事件也同样考验记者素质水平敏感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其他报社记者写出了角度独到,见解独特的“好新闻”,自家报社记者的稿子永远是杯“白开水”,报纸就难以抢占市场。面临的挑战之三是来自市场竞争的挑战。报纸是为读者服务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今天,你的新闻没有为他们服好务,没有质量,市场就会给你脸色看。报纸的发行量就要减少,就会丢掉市场。为了报纸的生存,必须对此作出回应。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其他媒体具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其弱势,诸如视频、音频的短暂性,环境时间局限性,与其相比,报纸方便性、易消化性及其收藏价值,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报刊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呢?美国《时代》的创始人卢斯曾说:“天下有两种新闻;快新闻和慢新闻。慢新闻具有深度,应回答更多的问题,让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因而能影响更多的读者。”如果应用这种概念,“快新闻”应是抢新闻的“第一落点”,“慢新闻”是在不失时效的前提下抢新闻的“第二落点”。抓住“第二落点”,在“第一落点”同题新闻中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新价值,将对记者深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从同题新闻中挖掘新闻的探索与实践

从“第一落点”同题新闻中找新闻,挖掘新闻的引导价值。运用新闻的影响,对受众群体加以引导,这是媒体必须担当的责任。从引导性的基础出发,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去挖掘新闻新价值,也是记者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从“第一落点”同题新闻中发现新线索,归类综合,引出更多的观察与思考,挖掘新闻引导价值就必须探索与尝试。2004年7月,沈阳媒体纷纷报道了沈阳市郊高明村即将成熟的1000余亩“镉”庄稼被强行铲除的消息,这个新闻事件有无更具新闻意义深度可“挖”?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一位农民说:“污染粮不能食用,可以做工业酒精,这样铲了,多可惜。”这位农民的话启发了记者,于是,记者围绕污染土地利用,污染粮食处理方法及流通渠道进行了进一步采访。通过请教专家得知,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通过采访还了解到,随着我国乙醇汽油的全面推广,燃料乙醇的年需求量将逐步向500万吨迈进,为了不“与民争粮”,乙醇生产企业正面临材料来源难题。所以形成农民庄稼被铲事件,主要根源是农民出售污染粮的销售渠道不畅,致使污染粮混入了食用粮领域。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记者从新闻引导性入手,很快写出了《“镉粮风波”新闻背后的遗憾――化工“吃”污染粮难在哪里?》,写好后直接邮给了《中国化工报》,很快在报纸的一版头条刊登,同时还专门为这篇报道配发了评论。这篇报道发表后,不但在报社内部受到好评,被评为了“A”稿,而且引起了国家权威媒体的重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8月29日全国联播的“全国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对此进行了摘播。

从“第一落点”同题新闻中找新闻,挖掘新闻的推动价值。在每项重大战略决策或重要中心工作的进展中,报纸不仅肩负着舆论导向作用,还肩负着进展过程中的推进作用,把握好这些机遇,对“第一落点”同题新闻进行深入开发,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改革初期的1994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严重亏损,不少企业倒闭,职工悲观、失望、彷徨,在这种情况下,辽宁省委引导全省人民开展了“进场入轨大讨论”,当时的《职工快报》(原名:辽宁职工报)作为负责宣传引导全省职工参与讨论的主要力量,与省报、两台一起被列为“大讨论”主要媒体。在报社领导指导下,记者对媒体报道过的小型巨人企业倒闭的新闻进行了再次采访。沈阳市铁西区霁虹干果厂是从3口大锅创业,经过五六年艰苦拼搏,发展到职工近千人,年总产值2000多万元,创利262万元规模的“小型巨人企业”,然而,好景不久,很快企业又负债540万元倒闭了。在这则文稿中,记者避开了大写特写企业领导者常规写法,而是运用大讨论新思考,重点剖析了企业在市场观念、企业管理、“近亲圈”危害等企业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亟待破解的企业问题。报道在《辽宁职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在企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职工就企业为何亏损?企业亏损反映企业管理、市场观念差距在哪里?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当时的大讨论深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荣获1995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同题新闻深度挖掘留下的思考与启示

思考与启示之一,在同题新闻深度挖掘中必须尊重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绝对马虎不得的。我们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是把新闻事实中一些与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有代表性的但往往混杂其中,不易被人发觉的事情找出来,用新闻视角展现出来,绝不主观臆断,节外生枝;思考启示之二,在新闻深度挖掘中必须选好新闻的落脚点,选什么题目来写,从哪个角度入题,针对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要有的放矢。这些方面做不好,挖掘出的新闻同样显得苍白,缺乏新意和新闻价值;思考启示之三,不是所有新闻都具备深入挖掘的潜力,要选好那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免得无效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