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见,世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17日,世博会开园第169天,新的世界记录诞生。1。3127万的入园游客令单日和累计客流创世博会历史新高,累计参观者达6462.11万人次,双双刷新世博会历史纪录。这一天,同样9点正式开园,然而才到9时30分,开园仅仅只过去30分钟,石油馆的当日排队等候时间已经突破12小时,该馆当即暂时谢绝游客排队……
对于轰轰烈烈上演的上海世博会,绝大多数有关其的评说,要么局限于个体游乐的体验,要么仅限于主办城市的经济利益与发展机遇。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谈论的更佳切入口。对于专业性媒体而言,即便千方百计去搜罗纺织服装类企业与世博会的联系,然后赞美一下这些有关企业有何意义呢?
于我而言,浮沉于这座城市,不说点什么似乎也是一件难受的事情。尽管也忍受了热门场馆排长队的煎熬。
的确,自观博情绪出发,焦虑大多出自于排队。而惋惜,则更多是基于这么多的唯美建筑在展会结束后就要一夜间基本拆除。
这是否是全世界的一次集体浪费呢?而半年的世博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至少我们可以从一个普通游客角度出发,看看世博会的意义与价值。看什么:
去世博会看什么?
无论是事先的冲动,还是走出世博园后,许多观众都并不一定有何清晰的思路与概念。而往往流于一种看热闹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为诸多不善于表达的观众进行总结。
建筑:世博会首先就是一场创意建筑的盛宴。西班牙馆的藤条包起来的丰富流线型房子、英国馆蒲公英造型呈现出的“种子圣殿”风采、日本馆圆融生动的细胞概念、以及中国馆宏大气魄与文化底蕴下的“东方之冠”神韵。
看完建筑后看什么?在漫长的排队与各种不测天气的侵袭下,心情容易大受影响。而大多数馆的展品也很难有建筑这么一种宏大的美感。更丰富感受必然要基于宽心养性的修为。
国家文化:很多国家都会在世博会上充分展示本国文化渊源与风土人情。而对干一个人来说,任何人都很难在有限的生命里走遍全世界每一个国家与地区。那么,世博会就是一个管窥全球的最佳窗口,迅速了解这些国家的国情。在表现国家文化方面,一些宗教国家最瞩目,尚未进入其展馆,建筑就已让人触目浓郁的宗教文化。比如泰国馆与尼泊尔馆。尼泊尔馆里的佛像前遍布着硬币,显然,人们平常信佛的文化表现带到了世博会。伊拉克馆让我们重温1001夜的故事以及见识那盏神往已久的阿拉丁神灯。印度尼西亚馆的丰富文化物品看过后才发现我们一直不知道或者遗忘了其也是文明古国、且是世界人口排名第四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馆的穹顶竟然有那么漂亮的光影效果。阿尔及利亚馆让你领略其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科技成就:日本馆机器人拉小提琴、德国馆未来工厂模型、芬兰馆里无比漂亮的电梯……科技力与美无处不在。有些国家的科技成就一直被人忽视。比如俄罗斯馆,尽管苏联解体后历经经济衰退的萧条与政局的动荡,但其数十年科技基础还在。还有伊朗馆,这个国家竟然掌握了大量的石化高科技。这完全突破了往日媒体给人的片面文化信息而造成的印象甚至成见。
设计细节:许多展馆有着高超的设计技巧,展示效果或震撼、或精巧、或奇妙。真正的视觉盛宴往往在于这些设计细节。丹麦馆流线型的白色铁条长椅;智利馆天花板上完全倒过来的房间家居物品让人仰视时新奇之至;意大利馆充分发扬了其时尚产业成就,巨大的女鞋与设计大师时装横立在墙面的时装阵势以及乐团的乐器与演奏席让游客相机狂拍不已。斯洛文尼亚馆竟然以“翻开的书”为主题,展现了一个年轻国家的另一种我们不知道的魅力。
影片:西班牙馆影像播放于近乎原生态的石墙上、沙特阿拉伯馆人行走在浩瀚视频中间、泰国馆刺激的4D效果……这些都是表现突出的制作。而影片内容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或许是瑞士馆播放的完全没有配音的令人震撼的瑞士雪景,日本馆的超大屏幕则以相当于当前高清电视的4倍清晰度以及人机互动的效果而迷人。
体验互动游戏。捷克馆里一对母子乘上飞船模型便在电视里看到自己的航行:加拿大馆里奋力踩脚踏车时面前的影像就会产生变化i立陶宛馆里可以许个愿,天下一家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之旅入馆前先为所有有需要的游客拍照,出馆前就可以取走。
表演:罗马尼亚节奏感鲜明的民族踢踏舞蹈、乌克兰乐队演奏的《喀秋莎》民族音乐都体现了东欧的底蕴。这些馆内的表演甚至比广场和正式表演大厅里的节目还让人记忆深刻。
知识之旅:气象馆里竟然有气象机器人与4D影片。而塞尔维亚时间原来是世界上最接近标准的时间,每年误差仅2秒钟,而我们的时间误差要近乎十倍。
由此看来,世博会的确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获取有兴趣的内容。
展什么:
世博会展什么7很显然,世博会首先是个展览会,展示什么主题则必然要成为主办方与参展商的首要考虑基点。与看什么面向的普通观众不同的是,展示者面对的是专业的国家或城市展商,就不能流于观光者的印象,而应该有专业的评价标准。
国家馆:
建筑与民族文化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显然各国家馆表现却各有千秋、优劣不一。建筑方面,法国的设计外观简直太单调了,而墨西哥却有着非凡的创意,以致我接连两次途径其馆均未意料到这是某个国家馆。奥地利的的流线型建筑设计也彰显了这个音乐古国的旋律。而国家文化的彰显上,摩纳哥公国的F1大奖赛赛车文化,而且还有高端生态概念车充分呈现出其特色。而英国则不但其举世闻名的刨意产业表现得不充分,其古典文化也毫无体现。西班牙更荒唐,建筑创意震撼天下,馆内内容却奇缺。
科技成就的展示也很重要,这意味着人们对一个国家是否进取和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印象,也就是国家形象。比如以色列和爱尔兰在科技方面都声名远播,然而本次世博会上他们却表现得很不足。而伊朗与捷克的科技表现却让不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大吃一惊,进而刮目相看。
城市发展理念。很多国家很好地顺应了本次世博会的城市主题,表现卓越的当属德国、英国。墨西哥也有体现,但其诸多城市与国家的高犯罪率等现实却让人怀疑其城市理念是否真的有广泛性,还是只是一些局部表现。就如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印象一般,总觉得大多数地区与城市根本就没有科学发展观。西班牙的出色城市理念很普遍,却未在国家馆中有任何体现,而只是体现在马德里案例馆中。
如是则可一判各国展馆展示效果的高下了。比如埃及这个文明古国令人期待,可是其馆内却只有古文物,没什么现代感,更没有针对本次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表达。
同样,印度馆等展馆亦有此嫌疑。
建筑设计、国家文化、科技成就、城市实践,如果说评判一个展馆必须考衡这四个方面,那么,在这四方而均具综合实力的展馆就不过了。有的流于自身传统,典型如埃及;有的拘泥于现代成就,典型如美国,有的只是建筑设计突出,典型如西班牙;有的偏重于城市实践,典型如英国。四者兼顾的整体表现卓越者唯有中国、德国、日本、伊朗、俄罗斯等国家馆。
组织馆:
在各大国际组织设立的场馆中,国际组织联合馆、联合国联合馆、世界气象馆、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馆、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等6大馆及其中的各组织也是参差不齐。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世界气象馆竟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不但有气象机器人展示、各种诸如气象卫星等气象设施展示,还有呼唤人们重视地球保护的气象4D影片,还给每位参观者一本气象杂志带走。这充分体现了世博无小事,每个细节、每个专业领域都跟整个地球系统息息相关。
而名头最大的联合国联合馆却显得最无聊。
在国际组织联合馆中,各大组织馆也层次不一。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展示内容相对较丰富些,尤其在展板上清晰地介绍了一些中国保护案例,如青山垸的社区共管、一年一度“花椒节”(WWF指导四川甘肃两省的岷山居民放弃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种花椒谋生,并联动家乐福采购并举办花椒节)、“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等精彩案例。公共交通国际联会也没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至少平面展示上有两点可取:一是几幅泰雷兹(THALES)制作的幽默广告,如一幅两匹斑马站在疾驰地铁前的图配文是“不是每个乘客都会自带斑马线坐地铁”:一是东京的铁路网络案例(我亲身在东京体验过其地铁换乘无比快捷等相对中国地铁的明显优越处)。其他很多组织馆则空空如也。
城市案例馆:
如果你像我一样饱尝了国家馆后才到浦西看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那么无疑也会像我一般的大吃一惊。
这种惊奇首先来自于马德里案例馆。因为其内容之丰富、国家文化表现之完美、世博会主题体现之充分……均远胜于其国家的西班牙馆――建筑无比迷人的西班牙馆内却只有播在石岩墙上的文化影片与一个硕大的小米宝宝。马德里案例馆独特的一馆两建筑是因为在其公共廉租房“竹屋”外还有一座模拟马德里的巧妙社区公共空间“空气树”(据称这是不拆除的,没参观过的读者可以日后再到上海去体验)。世博会期间“空气树”里经常有各种表演,犹如就在喜好街头文化艺术的马德里街头一般,似乎成了整个UBPA的公共活动空间。如果这一区域不拆除,则日后将继续成为整个周边地区的一个社区公共空间。
伦敦案例馆丰富而精妙,也有效弥补了英国国家馆在本国文化及有关创意产业内容上的缺憾。上海案例馆丰富地展示了未来生活形态,不过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而感觉没有韵味。宁波滕头村案例馆则会让人震惊中国还有这样的农村,据称该馆将搬迁回滕头。
主题馆:
主题馆是主办方为了符合自身诉求而自行设计建造并布展的五大城市主题演绎展馆,包括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地球馆、城市足迹馆、城市未来馆。
由于空间均足够宏大,所以五大馆据报道接待了数千万人。而内容也极为丰富而精彩。
尤其是城市足迹馆,由于重点选取了中外重要城市的发展路径来演绎,所以历史与艺术素材的丰富而致展示内容极为饱满而精彩,引来观众拍照不已。
城市地球馆则是其中最体现低碳生活理念的展馆。
企业馆:
企业馆则感觉整体水平差了许多,仅比组织馆强些。尤其许多央企馆,除了显示其财大气粗外,展示水平甚至远比不上诸如远大这样的民企馆,更妄论于出色的国家馆。
由此可见,参展方的参展效果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差异来源当然有预算投入、认真程度、展示水准、以及本国、本城市、本组织底蕴等因素。
就地区差异来说,区域特征非常明显。北欧风情的细节设计的确令人着迷。西欧依然是最具发展底蕴的区域,是世博会中表现最好的区域。北美经济发达,文化底蕴却不如亚欧,所以总感觉品位高度有所欠缺。亚细亚传统太深,所以宗教国家特别多。而这些年来中国拼命去拉拢的非洲兄弟还是不能让人亲近,文化的隔阂实在太远了,审美上无法接受。拉美显然还是太穷了。
而有些不差钱的国家没有认真准备也令人恼怒,参观者会觉得160元门票及劳累感未得到尊重,且有的还占据了很大地盘。最典型的当属美国馆。只有三个影片以及赞助商的产品展示。当然美国或许是个特例,众所周知其国会不允许动用公款参展世博会,最后还是国务卿希拉里推动企业赞助而成行。但美国国会这一点更让人愤慨,因为美国在世博会历史上举办的次数最多、得到的好处也最多。留什么:
在尚未结束时就考虑遗产问题,似乎有点操之过急。然而,并非指责主办方及参展方不努力工作,而是对价值的真正关切。
建筑遗产:
尽管在世博园区里我们饱尝了一顿世界建筑的饕餮盛宴,然而,绝大多数的展馆毕竟都是一次性的――当然也有不少国家馆会被迁移至其他城市或地区。
那么,在世博会原址上留下的建筑遗产有哪些呢,当然人们早就知道主办方宣布过的“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然而,人们心中的建筑遗产并非如此。至少在我看来,只有中国馆算得上建筑遗产。另外三个馆以及世博轴在建筑美学上都不值得称道。
人们总是喜欢比较08奥运,北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两座标志性建筑。而且看起来其建筑的新奇性、创意性都远甚于世博会的建筑遗产。
甚至我们反过来想想,会觉得中国馆放在北京是再合适不过了。而鸟巢、水立方,乃至于中央电视台新址的创意奇特感似乎更是上海所追求的。如是,甚至诸如中央电视台新址放在上海远不会像在北京那么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议。而北京还有巨蛋。
就此而言,近年来在建筑的实验性方面上海落伍于北京了。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最直接体现。而且这一点也最容易受怀疑。特别是在世博会号称4000多亿的庞大预算规模下。
天涯社区里的一个“世博会花费4000多亿,能产生多少收益?”的帖子引来无数跟帖评论。其中典型的一个跟帖说“世博会花费4000多亿,产生了‘地主’、‘地王’。”
现在大家都在不停地算经济账。诸如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所谓当年带动上海GDP增长率5%、未来数年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拉动50%的说法也被广泛引用。
也许直接的经济收益可以覆盖世博会近300亿的直接成本,却不足以N支撑世博会的庞大支出。
然而,当附加上办世博会带来的其他效应,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世博会期间社会零售总额的扩大、世博遗址的南外滩两岸地价的增值、以及其他衍生效应,自然,潜在经济价值将远超成本。此外,一轴四馆以及城市最佳实践区北片区的建筑遗产本身的利用及其旅游景点价值也是一项长线收益。
而更重要的是,世博加速推进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世博带动了50多个服务行业。也促进了上海正在推进的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的发展,比如世博期间举办的上海时装周(10月20日~25日)时装秀场次从往届的十几场增加到30多场。世博推行的低碳经济,正在直接影响上海本地企业的生产方式往高效低耗的方向转型。
城市文明:
文明是否在进步?这或许是探讨世博遗产中的关键无形资产。
上海原本是中国城市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然而,这一点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出于中国整体素质低位状态下,个体城市表现再好也不一定被外界认可。
然而,世博园区里我们所看到的良好的秩序感、环境与卫生状况、志愿服务、市民素质等能否进一步放大到上海全市,乃至于全国>
我的一位朋友就很自豪成为世博会里少数的插队者之一,以致她一两天就看了好多个大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