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精神家园的青草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难能可贵的是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中,而且是在不断地校正或确立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并在这样的攀登和跋涉过程中,悉心地体会着生活的丰富多彩,细微地品尝着心灵的体验与感受,永无止境地拓展着自己的经见和阅历,做一个永远的学者和哲人。岭南才女陈志红新近出版了《无边的生活》,拜读之后令人钦佩,敬慕之心长久难以平静。我经常想,陈志红以写文学批评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尔后转进平面媒体并在两大报纸担纲文化版面,同时编织并造就了自己的学者生涯。
无边的生活――这是一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涵注着丰阔哲理意蕴的话语,志红就用这样一句话来命名自己的散文评论集的书名,于是,书和她的人都给人一种向往,一种优雅,一种审美,一种渴求阅读和阐释的欲望。《无边的生活》洋洋洒洒接近30万言,内容涉及了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写作的诸多方面,真可谓是她在人生旅途的一路采撷,一气言说,一味吐诉,人生的轨迹与心路的历程便如清澈曲回的珠江一般悠悠滔滔而来,令人震撼,令心留驻,令情激荡而后温热。这本集子收入的文章连同代跋和代后记正好90篇,行文挥洒自如,谋篇精巧细致,读起来深感其内容丰沛,情感激荡,荡气回肠,总让人生出一种欲说难以言尽,欲写无法意穷的感觉。然而,在她的书里,我总感到弥漫着一种寻找的热望,探求的急切;在她的所有文章里,总是流动着一种浓浓的、淡淡的像风像雾又像雨的流质的东西,一袭袭地微微吹来,一缕缕地悄悄缠绵,一阵阵地纷纷飘洒,那就是她对家园的呼唤与图腾:她不时地呼唤着童年时期那种祥和美好的生活家园,她同时又在深切地图腾着心灵需要住持的那种宁谧澄明的精神家园。
生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必然场所,任何人都无法缺失,任何人都难以割舍。因而,不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什么模式的社会现实,人类至高的理想社会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了亲情、友爱与和谐的生存环境。人们要生存,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活家园,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为普遍的首要问题,即生存无法或缺的问题。有了家园,然后才会有生存、有变化、有繁衍、有革命、有发展、有完善,最终有和谐和美好。人们寻找家园,呼唤家园,创建家园,变革并美化家园,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挤压所警示人们必须懂得的生存之道,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需求,一种恒久无法摆脱的忧患与恐惧。《无边的生活》的第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中的绝大多数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潜藏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情感涌流,似乎都是在寻找、呼唤、憧憬、期盼和构建着作者与读者所共同企冀的理想而又美好的生活家园。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幸福而合理的精神家园,是她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拥有过而且是“越来越不复存在”的童年生活,是那片让她永久回眸并留恋的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广阔无垠的原野,在那个她曾拥有过的童年美好温馨的家园里,她曾在望不见人影的田原上疯跑,并且能够随心所欲地“长时间地趴在地上玩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叫不出名来的野草。”她的童年生活是在那片荒芜的原野开始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篱笆、没有围墙、无拘无束的日子”,在那梦一般恬美的家园里,她最初认识了世界,感受到了弥漫在生活家园里的“那种舒适、自由、开阔、憩静的气氛”,那童话里的理想环境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然而,短暂的童年过后,童年生活的家园也就一去不复返了,往后的生活与成千上万的成年人一样地严酷又现实,特别是历经那段漫长而又冷凄的岁月,她再识的世界渐渐地将她初识的世界分离了、挤斥了,乃至最终替换了。于是,生活中的家园与她理想中的家园开始悖逆,发生裂变,甚至无法也难以统和同一,那么,童年的生活家园便愈来愈牢固地构建在她心灵的田地之上,她梦想着在童年生活过的那片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建立自己人生的家园,然后温馨地生活,自由地读书,愉快地会友,惬意地去做自己认为一切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理想又祥和的家园里,随时都会出现可以依靠的坚实的肩膀,生活中四面都会伸出温热的大手,尘世间充满了至善的爱和至纯的情……在这样的理想与憧憬之中,作者常常是《一人上路》,真有一种勇敢而又孤傲的风骨,她一直都在孜孜谋求着、寻觅着、建立着能够属于自己的生活家园,在这种浪漫而又凄美的过程中,也就从她的心田里萌发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芽,并由她的笔一一催生了这些娇嫩清雅的花与果,并且将它们编织成《无边的生活》这只巨大的花园,无私地奉献给人们欣赏和品味。
精神的家园,是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必然要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的一种崭新的无形体彰显而有意识活动的宏大建构。这同样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而又普遍的终极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精神家园,是广义的,并非狭义的;既然把它叫做精神家园,那么它就与生活家园一样具有了普世性、丰富性、繁乱性和多种文化内涵的广泛性。在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探求的旅程中,每个人都确立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和永久的目标,于是人们最终将会走向各自不同的方位,有人走向宗教,有人走向迷信,有人走向拜物,有人走向,更多的人则走向那种自己喜爱并信奉的精神领地。《无边的生活》的作者历经大半生风雨,积聚数十年阅历,在寻找并建立生活家园的旅途中,逐渐悟到,生活中失却的或未曾出现的东西,在精神中可以留驻或者创化出来,于是,她从童年那片广袤的原野走向了自己的书屋,即从生活家园的寻觅回归精神家园的创建,从而使生活中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在精神家园里去栽植并获取。在《无边的生活》中的第一辑和第五辑的许多文章里,可以明晰地看出作者从生活转向了文化,从阅读走进了精神的“青草地”。在《寻找青草地》以及更多的同类文章里,作者在寻找并享用“一片又一片的青草地”,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她同样又是一人上路,而且又总是人在旅途……由于是一人远征,一人跋涉在似乎“永远也看不见地平线”的求索旅程中,难免总会生出一种寂苦,一种郁闷,一种忧患,同时也就升华出了一种不见“青草地”誓不罢休的坚毅与执著。在生活与阅读的日子里,她始终徜徉于文学与知识的海洋里,左右寻觅,上下求索,她企盼着走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那片迷幻诱人的“青草地”。她在引用德国诺瓦利斯的名句“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的同时,又在反复叩问:“家园是什么东西?有吗?它在哪里?”她在这种呼唤并寻找的过程中,深感“外面是陌生的世界,周围是陌生的面孔……可我还在想着一人上路……鼓起做人和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最终,她深切地呼唤:“我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片青草地。那种心灵与精神的驿站。”而且她坚信:“在继续跋涉的路途中,会有一片又一片的青草地。”她在后记里诠释了自己正在寻找的青草地:“我们被固定在某种格式之中……然而我渴望伸展自己的生活,如果肉身已经无望,那么,就向精神去求助吧!”她苦苦跋涉切切寻找的青草地,就是她求索并构建着的永久是她心灵憩息的精神家园。
志红《无边的生活》,是献给读者的一篮经过寻觅尔后获得的甘美红果,一串跋涉铭烙的明晰脚印;在这篮红果的上下,能够感悟她那飘荡的心魂在搏动;在这串足迹的前后,能够沐浴她那飞扬的灵旌在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