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障碍与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障碍与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所体现出的强势与坚挺更加快了其国际化的速度。尽管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仍存在诸多障碍。现阶段,如何现实有效的选择其国际化的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点,本文旨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存在的障碍,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离岸市场

一、引言

在货币金融学界,学者们普遍认为货币具有的基本职能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而国际化货币即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这四项基本职能的一国或一种货币。就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看来,目前其已在周边国家小部分实现了国际货币的职能,但在大范围内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相较还存在巨大差距。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上,人民币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货币职能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范围,最终成为普遍的国际外汇储备。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进程与特点

按照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地用来计价结算;第二,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货币;第三,本币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李继宏和陆小丽,2011)。结合该理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发展情况,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路径是:在中期内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在中长期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在长期内逐步成为储备货币。按照此标准,显而易见,目前我国尚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一)周边国家实现人民币流通与储备

2000年,我国与东盟十国及日韩在泰国清迈签署《清迈协议》,建立了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该项协议扩大了协议国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在稳定金融市场的同时,部分程度上也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了融资便利,从而增大了人民币在东盟各国的实际流通量。2002年,中国与尼泊尔在加德满都签署了两国中央银行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规定两年内中国公民在尼泊尔境内旅游可直接以人民币到当地商业银行兑换当地货币,无需使用美元进行中转。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包括非接壤国家白俄罗斯、韩国等在内的14个周边或邻近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1.29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起点,标志着人民币境外需求范围与数量正日益扩大。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合作开始步入经济一体化的新阶段,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水平升级,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人民币的流通创造了新的市场,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张,逐渐朝区域性货币发展。

(二)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的货物贸易和广西、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22日,国家《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同时境外地域由港澳和东盟扩展至全球。这三次会议与政策的推进,标志着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已初步成形,为日后大规模用作结算货币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试点的建立,不仅因降低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节约外汇储备而实现了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并且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有效改革,向着更为安全、快速、有效的方向前进,这对于我国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有促进作用,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速度成功铺路。2011年1月13日,国家又出台关于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相关管理办法,启动了境外直投人民币结算试点。直投试点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结算范围与规模,同时是我国开放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一次大胆尝试,有利于日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推进。

(三)初步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香港已成为境外人民币业务最集中的地区。

1、香港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情况

人民币在香港各类外币存款中所占比例长时间居高不下,人民币在香港的存款增长率也逐年飙升,2006年至2008年依次为3.6%,42.7%和67.8%。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截至2010年1月,香港金融机构内已存储包括活期及储蓄存款412.27亿和定期存款227.23亿共639.50亿元人民币。2010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达3149亿元,同比增长400%。至2011年8月末,已突破6000亿元大关(车德宇,2012)。

2、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自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各类商业银行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不低于180亿元,期限多为两年,年利率在2.6%-3.5%不等,其中内地商业银行所占份额不低于90亿元,年利率达3.15%以上。2009年9月,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首支人民币国债,发行额高达60亿元,期限分为2年3年和5年,年利率依次为2.25%,2.7%和3.3%。

3、香港人民币结算业务情况

2009年,香港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合计19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53%(车德宇,2012)。2010年,香港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同比增长超过193倍,总计达3692亿元,占中国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比率上升至73%。2011年上半年,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的金额较2010年全年增长率超过100%,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比例亦上升至80%以上。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主要障碍

(一)资本项目下尚不可完全兑换

货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投资货币。这一阶段任务的实现要求货币实行完全的可自由兑换,尤其指在资本项目下。但目前我国由于金融结构尚不完整、金融体系脆弱以及金融监管机制存在大量缺陷等原因,资本项目下仍有管制。对资金的自由进出实行管制的同时,人民币本身的流动性受到极大影响。在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较弱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非居民对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将大大下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实属不利因素。另外,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建设所需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受到限制,资金来源的不充分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种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冯冰,2008),国际货币行使其职能必须以发达的货币和金融市场作为依托。因此,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但反观,若在现阶段完全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由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投机心理的存在会使得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一旦热钱大规模集中迅速撤走,又有可能造成我国整体经济的崩溃。大量国际游资的突然进入和流出同时会冲击我国外汇市场,引起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或贬值,严重时将造成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失灵(汪田姣,2010)。现阶段,资本项目下尚不能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现实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缺乏大宗商品定价权

美元长期以来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霸主地位,美国的国际贸易量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上大宗商品主要都以美元计价,其价值尺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我国虽然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对外贸易量也一直具有领先优势,但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不高的情况却依然没有改善,长期一直是依靠出口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尚处于产业链低端。这种粗放型的出口导向政策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与拥有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不具备主动权。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特殊性,人民币在大多数对外贸易中的商品定价上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即阻碍了人民币在世界大范围内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

(三)境外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成熟的国际货币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可自由流通,既能有效输出,又能通过健全完善的回流机制流回境内,这样才能实现货币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但我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人民币的输出与输入严重失衡。截至2011年3月末,跨境贸易结算实际收付人民币6080.59亿元,其中,境内收到人民币887.81亿元,境内支付人民币5192.78亿元,收付比为1:5.85,境内向境外支付人民币的比例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高达85%(吴宇和苏志鑫,2011)。这种“只出不进”的状态严重降低了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并且有促使中央银行加大印发钞票,以满足国内货币需求的可能性,当大笔人民币资金突然流回时,极易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还易引起汇率的波动。另一方面,人民币回流机制的不完善性使大量境外投资者手中所持有的人民币找不到投资渠道与路径,会降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阻碍其国际化的进程。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具体策略

(一)以区域化推动国际化

现阶段人民币只局限在少数国家能实现其个别国际货币职能,试图使人民币直接国际化并非现实之举,其必将以区域化货币的身份作为跳板,从而最终登上国际化的舞台。区域化作为国际化的中间产物,在诸多方面与国际化有相似之处,能减小直接国际化的阻力,最大程度的推进国际化的实现。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和金融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再加上近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系列货币互换条约的签署,人民币正有条不紊的向着区域化迈进。但即便目前区域合作有突破性进展,人民币想要成功实现区域化依然不易。美元作为国际通货在东盟内仍享有较高地位,若想取而代之还需长久的时间,除必须加大人民币在东盟境内的流通量外,提高人民币国际信誉,使人民币成为“硬通货”也势在必行。另外,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也让东盟国家对大规模持有人民币稍显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可松懈同区域内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与合作,同时有必要为区域内国家提供些许优惠的金融政策,支持其使用人民币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二)逐步实现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所提出的“三元悖论”证实了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可能同时出现。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势必要满足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即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为在达成这一目标的同时又能保持国内经济的基本稳定,就有必要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尽量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美国在“三中择二”中选择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为美元成为国际化货币提供了直接的便利条件。对于其选择这两者的原因,克鲁格曼认为是由于美国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因为国际资本市场对美国具有良好信心,使得美元贬值不至于过度。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显然在国际资本市场威信不足,结果有可能造成人民币贬值在资本外逃中过度反应,引发类似于1997年由于泰铢巨幅贬值而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中国在对汇率变动的可承受性较弱的情况下,应利用利率等金融调节手段,逐步使人民币实现能够反映内外部经济基本面的均衡汇率,从而使得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成为可能。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内目前已有限制的设立了QFII与QDII,使部分国内外银行或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投资额度可对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但开放程度仍然过小,试水效果并不明显。类似于人民币结算试点,笔者提出可以建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试验区的构想,选择与中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的临近国家或地区,例如东盟,建立自由兑换区,区内限制额度的允许使用人民币对外和对内双向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作为开放资本项目的一次试验。

另外,资本项目的开放要依托于强大的实体经济建设和良好的国际信誉。努力加强中国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才是成功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根本。

(三)改善贸易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我国长期一直是依靠扩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的方式来占领国际市场,主要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资本为发达国家制造的拥有核心技术的半成品进行加工,因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不具备作为计价货币的的主动权。对于此种现状,中国有必要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改善产品档次,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我国的发展模式也应由现阶段的出口导向型逐渐转为内需拉动型,实现产业有效升级,促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从而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更具有主动权与发言权,为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成为普遍的计价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目前,境外人民币回流主要依靠跨境贸易结算的方式。但由于结算试点的建立时间尚短,各项机制都未完善,仅仅凭借其单一力量并不现实,需要建立其他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继受到重创,国外投资者由此更为谨慎,致使中国境内外币基金私募开始变得困难重重(虞瑾,2010),与此相反,人民币的强势与坚挺却日益明显,外资PE设立人民币基金由此应运而生。外资PE的投资主体一般为拥有庞大人民币资金的机构,其利用在贸易结算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的人民币重新投放于中国境内人民币基金,成功实现了部分人民币的回流。

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声明,允许三类境外机构,即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运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是我国针对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现实而特别允许的投资方式,开辟了有效的新型人民币回流渠道。

然而,无论从外资PE还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看来,其开放额度依然较小,对进入境外的人民币总量而言,回流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对我国资本项目下的管制逐渐减小,政府应当在这两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增加境外人民币流入量,并且开创新型的人民币回流方式,如设立境内人民币直投试点,利用离岸人民币直接参与在岸的各项投资建设等。除此之外,加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也能为离岸人民币找到在岸的归宿。

(五)加深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在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的投资使用必将寻找出口,只有满足离岸人民币持有者投资收益的需求,拓宽人民币使用渠道,人民币才能在未来成为非居民乐意持有的国际货币,为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离岸市场的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使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有“渠”可循,也使国内企业“走出去”找到立足点,能够利用人民币进行大规模投融交易,使其生息盈利成为可能。

1、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基于香港自由宽松的金融政策、完善地金融制度、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之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香港与大陆间的政治联系更为紧密,使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不二选择。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突破性进展。香港中央政府近期已加大举措提速香港离岸市场的建设,2011年8月17日,公布了一系列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内地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在内地推出港股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等(常华,2011)。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认为该举措扩展了连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梁,使人民币能够有序循环流通,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总监慕华泰则认为其为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资本市场打开重要渠道,从而铺就了人民币全球流通的完整路径。在未来,中国政府还应进一步开放内地市场,为香港提供便利条件,加强两地资金往来,利用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建立一个世界人民币融投中心,使人民币成功迈向国际化。

2、打造境内的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

结合跨境贸易结算量及其增长之势看来,未来离岸人民币仍将以境外企业通过跨境贸易结算所持有为主流形式。上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建立可为离岸人民币的产生提供直接方便。若打造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规避了外汇管制,通过跨境贸易产生的离岸人民币将直接参与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投资活动,这其中也将包含在全国境内各个结算试点所产生的离岸人民币。与香港离岸市场相较,上海离岸市场地处内地,可为国内的离岸资金投资减少时间与空间成本,利于投资者了解投资环境与形势,便于及时制定或修改投资决策,从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增强境外企业或机构利用离岸人民币投资的意愿,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需要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完成分工,各司其职,如上海主要负责内地贸易结算产生的离岸资金的投资和境内外资机构以小QFII 投资A股、债券和银行间信贷市场等金融业务,而香港则负责境外跨境贸易结算产生的离岸人民币投资和境外机构的一系列人民币融资投资业务。境内境外离岸市场各有所重,协调发展,可提高离岸市场整体工作效率,加强人民币国际流通与循环。

参考文献:

[1]常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科技智囊》2011;12

[2]车德宇.《当前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2011;4

[3]冯冰.《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强势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

[4]李继宏.陆小丽,《从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区域金融研究》,2011;5

[5]汪田姣.《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与途径分析》,《学习月刊》2010;15

[6]虞瑾《外资PE依托人民币回流机制的策略选择》,《新金融》2010;9

[7]俞敏.吴宇.苏志鑫,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顺畅可控的境 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上海金融》2011;8

[8]朱莹莹.赵亚奇,《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经济论坛》,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