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变“教与学方式”与思想品德课堂预设、生成的实践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变“教与学方式”与思想品德课堂预设、生成的实践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改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学习的过程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作为内在的需要。

关键词:教与学方式转变;预设;生成

新一轮课改呼唤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只有改革了课堂,才能真正承载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改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学习的过程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收获者。通过深入学习“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堂理念和大胆进行教学实践,我对新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一、如何做好课堂预设,达成有效的课堂生成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所在。

1.立足课本,吃透教材

教材是“大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例如,在参加2012年深圳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时,我们设计参赛课例《心灵的港湾》,首先对课本教材认真地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明确教材内容分三大部分(什么是“个人隐私权”;哪些属于个人隐私权;怎样保护个人隐私权。)吃透每句话、每部分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后,再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为指导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我们还将初中二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叛逆特点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他们特殊个性的环节――接入学生爱看熟知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剧中小雨妈妈偷看小雨日记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了解、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课堂最后环节又回归到《家有儿女》的电视剧,在学生自己互动的释疑活动中升华所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课本,而教学立意又远高于课本。这样经过充分预设的课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这点我有非常深刻的失败教训。在设计“个人隐私权”的第一节试讲课,我们期望突破课本的局限,尝试在课堂结束前加入临时的环节,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回答:“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可以怎样为个人隐私权立法?”――结果,学生的思考因为缺乏相应法律知识与生活常识的铺垫和支持,他们的回答像无头苍蝇,毫无边际,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达到毫无意义。由此可以看到,没有了解和结合学生学习基础,课堂的预设哪怕再精彩,也是空中楼阁。课堂上,我们也常常有为学生那些并无生成价值的疑问、想法,当作“意外惊喜”期望获得的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表面看,课堂热闹了,学生的需求满足了。但是,这样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生成”,会导致学生毫无节制地盲动,导致整个教学活动出现了断裂甚至杂乱无章。

3.布置预习学案,有效开发资源

预习学案的设计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改革,转变“教与学方式”中很有成效的一个运用。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教师预设教案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课前组织学生展开相应的先期活动。例如,在讲授初二教材《社会公平与合作》一课前,我们备课组教师为每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学生约为6~7人。各小组的课前的预习学案就是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卷子。当正式讲授课时,教师请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小组是怎样合作完成这份一卷子的:有的小组是每个组员凑在一起做完卷子的;有的小组是六个人平均分题目,回家各自完成后再合成一份卷子;也有的是先根据题目的难易,分两部分程度不同的同学合作完成……等学生一一说明了各自完成课前任务的方法后,教师再微笑着点拨:“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合作主题。”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学生用自己课前的实践感知了抽象的概念。可见,合理预习学案的布置的确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巧妙的铺垫作用。

二、如何使课堂生成丰富并升华课堂预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在新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文本、教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挖掘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1.在移情中生成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尤其注重体验。就是寻找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学生自身的体悟。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周边的乡镇、公园和街道去实地看一看,看深圳河的污染怎样了,红树林海滨公园的海鸟和红树的生长是什么情况,各街道上的环境和卫生又是怎样。通过亲身考察、体验,熟悉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从而能清楚地认知一些社会现实,理解书本所讲述的珍爱生命和关注环保的知识。同时,我们认为《珍爱生命》的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环境和动植物,应该在课本之外开阔更宽广的视野,我们还带学生观看视频《海豚湾》《英雄胡力克》《假如我的生命和你交换》等等,让学生在震撼和感动中领悟生命之美,从而发自内心懂得珍爱生命。

2.在不同情境中生成

思想品德课上,鼓励学生在参与、探究、创新的过程中体验意义,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丰富多样的情绪天空”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试一试”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喜欢的绘画情境,提出希望他们用动漫的形式画出不同情绪下的各种表情,同时请学生画好后用幻灯一一展示大家的创意作品,还从中挑选典型的表情让学生当场表演出来。学生把自己的个性特点借题发挥,画出来的各种不同情绪、表演出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惹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不知不觉在欢声笑语中,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属于个性的不同的情绪表现。

3.在质疑中生成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在讲授《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课中,我提出问题: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的?有一个学生回答自己晚上每学习一段时间后,会对着墙练习十分钟乒乓球作为对自己的奖励。他的话刚说完,就有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质疑:“学习不应该三心二意,不能打乒乓球玩!”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原先的教学设计,不马上点评哪位学生正确,而鼓励全班就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在争论和比较中找到最科学最合理的学习方法。其实,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生活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堂资源,善于捕捉、激励、诱导,并引导、矫正,我们就能从意外中看到风景,从质疑中挖掘资源,促使课堂一个个精彩环节的出现。

三、把握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共筑有效课堂

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路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的确,在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努力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实现预设与生成零距离而融为一体的有效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与感悟的理性韵味。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