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资中县乡镇村地名通名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资中县乡镇村地名通名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名是人类认识和识别其生活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符号,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地名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对资中县乡镇村地名的通名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出该县地名通名的特征。

[关键词]语言学 通名 特征

[中图分类号]H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49-02

一、资中史地述略

资中从“汉资中县”始已有2100余年历史,历代都为川中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的中心。去年6至9月间,笔者多次查阅资中县志和地名普查资料,对该县管辖的33个乡镇、800个自然村、5个水工建筑、两处古迹的地名命名作了一些实地调查。

据《资州直隶州志》载,上古之时,资中一带常受洪患,尧第九子名资,与大禹到此治水,消除了洪灾,舜便将这一带土地封给资。当地的百姓为纪念他,就将附近的山取名为“资山”、当地的沱江水取名为“资水”。又因为这一带地处盆地腹心、沱江中游,故名资中。[1]

二、资中县乡镇村地名的通名

民政部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章第14条规定: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是地区的专有名称,用于区分不同的地区;通名是地区通用的名称,必须反映所指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和类别,具有固定性。[2]

(一)与水体有关的通名

资中县境内有河流八十余条,沱江河贯穿全境。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在地名上有着深刻的反映。全县33个乡镇中,有三分之一的乡镇是冠以“湾”“河”“江”“溪”等与水有关的通名,如鱼溪、双河、龙江、苏家湾等。村落以水体作为通名的就更多了,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用“沟”字作通名。如:芦茅沟、螺蛳沟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用“后边沟”“五里沟”作村名的,这样就把这些村庄的具体方位表示出来了。资中县有28个村庄用“沟”做通名,占地名总数的3.5%。

用“河”字作通名。如双河、顺河等。还有的用“河边”“河坝”来命名,这样把该村所处这条河的具置也表示了出来。用“河”做通名的村庄总共有24个,占总数的3%。

用“溪”“嘴”作通名。如碑溪、蒙溪等。这类通名共10例,占总数的1.25%;所谓“嘴”指的是几条河交汇处的冲积地带。如童家嘴、岩鹰嘴等,共13个,占总数的1.63%。

用“湾”“塘”作通名。所谓“湾”,指的是两面临水的陆地。用“湾”做通名的有苏家湾、泥巴湾等,共27例,占总数的3.38%;有的村冠以塘名,如孟塘、平塘等。此处的“塘”指小型的水库、池塘、湖泊。这种地名有9个,占总数的1.13%。

用“渡”“井”作通名。用“渡”“井”做通名的村镇,一般都拥有或靠近渡口和井。用“渡”字做通名,只有一例――“唐明渡”,占总数的0.125%。

用“井”做通名的有6例,如金李井、凉水井等,占总数的0.75%。

用“滩”“冲”作通名。所谓的“滩”“冲”,指的是靠近河岸的平原或冲积平原。如杨柳滩、响滩、三岔冲、韩家冲等。用“滩”做通名的有4例,占总数的0.5%;用“冲”做通名的有15例,占总数的1.9%。

用“堰”“坝”“坎”“埂”作通名。这里的“堰”“坝”“坎”“埂”都是指挡水的堤坝。“堰”“坝”指阻挡大型洪峰的堤坝,如千弓堰、杨家坝等。而“坎”“埂”指阻挡田地水流的小型堤坝,如碑记坎、黄泥埂等。用“堰”作通名的有18例,占总数的2.25%;用“坝”作通名的有38例,占总数的4.75%;用“坎”作通名的有2例,占总数的 0.25%;用“埂”作通名的情况有1例,占总数的0.125%。

(二)与地形有关的地名

资中全县都为丘陵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多样,凹凸地形单元相间出现,这在地名上也有清楚的反映。凸地形通常以“山”“峰”“岭”“坡”“岩”“坨”“包”等为通名;凹地形则以“坳”“田”“坪”“弯”“口”等为通名。

用“山”字作通名。所以这里所说的“山”实际是指小丘陵,并非大山或山脉。如重龙山、银山等,在资中县乡镇村的地名中,用“山”作通名的有60例,占总数的7.5%。

用“岩”字作通名。如果地名中有“岩”字,一般表示该地区地形激凸或者该地区有巨大的凸出的岩石。如羊子岩、燕子岩等,这种情况共有10例,占总数的1.25%。

用“峰”“岭”“坡”作通名,如云峰、猫猫岭、雷打坡等。用“峰”作通名的有11例,占总数的1.4%;用“岭”做通名的有四例,占总数的0.5%;用“坡”做通名的共9例,占总数的1.13%。

用“坨”“包”作通名,如牛展坨、大坟包等。“坨”和“包”在这里指的是地面耸立、凸起的部分,即突起耸立的小土堆,类似于北方地名中的“垛”。

用“坨”作通名的有5例,占总数的0.63%;用“包”做通名的只有1例,占总数的0.125%。

用“坳”字作通名,如李古坳、石板坳。这里的“坳”指的是比山沟更宽、更深、更狭长的一种地形。用“坳”作通名的有19例,占总数的2.4%。

用“田”字作通名。这里“田”不再指称用于种植水稻的农业用地,而是指像田一样低洼的地形,如石板田、谷田等。用“田”作通名的有14例,占总数的1.75%。

用“坪”字作通名。“坪”指的是低洼地区相对平坦的场地,如插花坪、松山坪等。用“坪”作通名的有11例,占总数的1.4%。

用“弯”字作通名。“弯”指的是地面上曲折不直的地形,一般用于指称弯曲的沟壑地形。如学堂弯、桐子弯等。用“弯”作通名的有3例,占总数的0.38%。

用“口”字作通名。“口”指的是地面上行人往来通过的地方或关口,如文庙口、蒙溪口等。用“口”作通名的情况有6例,占总数的0.75%。

(三)与经济活动、交通设施有关的地名

经济活动和交通发展是形成村镇的主要原因,许多村镇的名字能充分反映人们建立村镇时的经济状况和交通状况。在资中县,因从事某种生产活动而形成的村镇聚落一般以“场”“街”“坊(房)”“店”“铺”为通名,而与交通设施有关的地名一般以“桥”为通名。具体如下:

用“场”字作通名。“场”就是集市,是人们从事贸易的场所。因此,在资中县地名中见到以“场”字,就表示该地为经济贸易活动区,是该村镇的经济中心。如顺河场、罗泉场等。用“场”作通名的有10例,占总数的1.25%。

用“街”字作通名。“街”也是贸易场所,规模小于“场”,是“场”的一个部分,一般按方位排列。如:水南上街、北街、后街等。用“街”作通名的有16例,占总数的2%。

用“坊(房)”作通名。“坊(房)”一般指由小型的家庭作坊组成的村落。如糖坊、油坊、染房等。用“坊(房)”作通名的有18例,占总数的2.25%。

用“店”“铺”作通名。“店”“铺”在这里指的是小型的经济交易活动区。如茶店、盐店、紫金铺等。用“店”“铺”作通名的有各14例,占总数的3.5%。

用“桥”字作通名。人们喜欢居住在有水的地方,那么桥就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用“桥”作通名的地名也就应运而生,如新桥、张家桥等。用“桥”作通名的情况有30例,占总数的3.75%。

(四)与宗族、封建迷信有关的通名

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同族同姓的人家往往聚居在一起,以便于宗族礼教管理。[3]由此产生了以“门”“堂”“祠”“寨”“家”为通名的姓氏地名。中国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最主要的教派是道教、佛教。因此,中国的地名中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与宗教故事、生活、建筑等相关的地名层出不穷,如“寺”“庙”“庵”“观”“台”等。现结合实例描述如下:

用“门”字作通名。在资中“门”是“门宗”的简称,即宗族。“一门”就是指一个宗族。如:江门、上马门(居住在上游的马姓宗族)等。以“门”为通名的有5例,占总数的0.625%。

用“堂”字作通名。“堂”是举行家族宴会和祖宗祭祀活动的地方。以“堂”为通名的有7例,如:闵堂、三官堂等,占总数的1.4%。

用“祠”字作通名。在资中话中,“祠”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以“祠”为通名的有7例,如:张家祠、雷氏祠等,占总数的1.4%。

用“寨”“家”作通名“寨”和“家”的意思差不多,具体来说就是指同姓同宗族的人聚居的地方。如:蒲寨、许家等。以“寨”为通名的有9例,占总数的1.8%;以“家”为通名的有94例,占总数的11.75%。

用“寺”“庙”“庵”作通名。“寺”是和尚修行、练功、祈愿、生活的地方。在资中有很多地方冠以“寺”名。如:明心寺、甘露寺等。以“寺”为通名的有45例,占总数的5.63%;“庙”和“寺”的意思大致相同,但“寺”主要指和尚生活的地方,而“庙”指人们烧香求神的地方。如:文庙、火神庙等。以“庙”为通名的有29例,占总数的3.63%;“庵”是尼姑修行、练功、生活的地方。如:永福庵、感应庵等。以“庵”为通名的有4例,占总数的0.5%。

用“观”字作通名。“观”是指道观,是道士、道姑们修行生活的地方。如:玄天观、玉皇观等。以“观”为通名的有10例,占总数的1.25%。

用“台”字作通名。“台”是指佛家和道家做法事的地方。如:雨台、龙台。以“台”为通名的有6例,占总数的0.75%。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因水体、地形、交通、经济、宗族、宗教等而得名的地名,并不是单一的,它们有时互相搭配,组合成为“复合地名”,如油坊湾(经济+水体)、邵家坝(姓氏+地形)、刘家庙(姓氏+宗教)等。这类例子,上文已举出不少,此处不再列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中县乡镇村地名的通名,除上述四种情况外,还有其他方式,因篇幅所限,拟另文阐述。

三、资中县乡镇村地名通名的特征

第一,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资中县乡镇村地名的通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密切相关。这些通名能客观地反映当地水文、山川、土壤及周围景色的特点。通名用字简洁明了,指向性和描述性都很强,容易辨识,十分直观。

第二,实用性强,不过分雅化、洋化。从地名的起源来看,人们命名地名,赋予某一地理实体一个称谓,是为了方便从事各项活动,具有实用性。资中县乡镇村地名通名用字恰当准确,通俗易懂。没有出现“公寓”“城堡”“广场”之类的洋化通名。这反映了当地人实事求是、不附庸风雅、不崇洋的性格。

第三,宗族姓氏通名占有很大比例。跟据高阁元先生的调查,汉语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区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15%,一般约在30%~50%之间。[4]资中县乡镇村地名通名中,姓氏通名有130例,占总数的15%。这反映了资中人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尊重先祖,重视家族的团结和睦。

第四,使用标准的汉语和汉字。资中境内的居民98%为汉族,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只占2%。[5]因此,资中境内所有地名都使用规范的汉语和汉字,没有使用生僻字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清)刘炯.直隶资州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

[2]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6(6):18.

[3]刘美娟.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J].浙江社会科学,2010(09):104.

[4]高阁元.姓氏与地名[J].地名知识,1986(02):62.

[5]四川省资中县志编篡委员会.资中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