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挥而就.发愤图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挥而就.发愤图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挥而就

【解释】

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功。

【出处】

宋代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典故】

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青年时代才气横溢,宋理宗宝四年(1256),年仅20岁的文天祥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进士考试,“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时任主考官的《三字经》作者王应麟也给予高度评价:“此人肝胆如铁石,文章如龟鉴。”

文天祥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又快又好?固然是他文思敏捷,天资禀赋高,但更是日积月累地学习,锲而不舍地写作,留心天下大事,关注民间疾苦的结果。

我们在钦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的同时,也要学习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勤奋刻苦。毕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成的。

【误用举例】

(1) 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2009年高考湖南卷)

解析:“一挥而就”的适用对象应为“诗文、书画”,而例句的对象为“工作”,使用对象有误。

(2) 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2009年高考山东卷)

解析:根据例句的语境,此处应为“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使用举例】

“一挥而就”一般用在绘画、诗文、写字等方面。例如:

(1) 贡父急引疾而出,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都下。(宋・朱弁《曲洧旧闻》)

(2) 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时人奇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3) 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清・曹雪芹《红楼梦》)

(4) 但是常务委员应松等他不及,自己一挥而就,书也没有翻。(叶圣陶《未厌集・某城纪事》)

发愤图强”溯源

【解释】 “发愤”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抒发忧愤的心情,例如《楚辞・九章》的《惜颂》有“发愤以抒情”这样的诗句,便是这个意思;一是自知不足而决心努力的意思。这里要说的是后一种“发愤”。

【出处】

《宋史・苏洵传》载,宋朝著名的文士苏洵,专心钻研文学,却开始的比较晚,“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魏书・傅禾传》载,南北朝北魏的学者傅禾,20多岁时,文化水平还很低,朋友来了信,想写封像样的回信都得请人帮忙。有一次,他请洪仲帮他写信,洪仲不但不替他写,还奚落了他一场。傅禾很觉惭愧,乃“发愤读书”。

【典故】

《论语・述而》记述孔子的一段话中,也有“发愤”之说,原文如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即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封于叶(在河南叶县南)。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时,叶公曾接待了他。因叶公对于孔子的为人不很了解,便向子路悄悄探问。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没有做声。事后,孔子知道了,便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努力学习,连吃饭都常常忘了;乐观愉快,什么忧虑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老年时代快要到来’如此这般的话呢?”

可见,古人所谓“发愤”,多指勤苦学习而言。至于把“发愤”一词同“图强”合为一句作为成语来用,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劝他同意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时,就曾用过“发愤图强”这样的说法。这句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下定决心,努力图谋富强。这样,“发愤”一词,也就增添了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