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绽放生命光彩,迸发智慧火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绽放生命光彩,迸发智慧火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地各校的课堂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光彩迸发智慧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动起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师角色定位,要重新审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定位,以前教师一统课堂,我说了算的专制教学已经落伍,已远远的与时代脱沟,学生再也不是收音机,再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体现“人文”情感,铸就高尚人格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还是一门综合学科。语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结晶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我们应该掌握它,永远也不要忘记,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牢的钥匙……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是滋养中国学生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声“情”并茂,孕育真情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有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讲究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语文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课堂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付出真性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合为一体。

高中语文教师讲求声“情”并茂,学会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和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爱国情怀、关注社会、热爱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现在的高中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依然实行僵硬的应试教育模式。课堂上处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语文课堂应充满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品味李白、辛弃疾的豪迈、杜甫的沉郁、王维的清新、或讽刺或幽默的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关注民生,做生活中的小主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人生的坐标。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