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闲话中国的“面食文化”(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闲话中国的“面食文化”(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食除蒸、煮外,各种烤烙食品亦为大宗。一般说,烤烙食品色泽金黄,质地酥脆,咸(甜)香适口,因此甚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烤烙食品多为饼类。饼,初称髓饼、炉饼,这是因为制作时在面粉中加入动物骨髓、油脂,然后入炉烤制。在炉饼中最常见的,大概要属麻饼了。

麻饼,俗称芝麻烧饼,古称胡麻饼或胡饼。制作方法是在做出层次的半发面团上,蘸满芝麻,然后入炉烤制。由于芝麻烧饼的制作方法源于西域,西汉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所以也称胡饼。又因胡饼、麻饼制作时要用火烤,因此又叫烧饼。西汉宣帝刘询也因与烧饼的传入有关,成为了制饼业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奉为制饼业的祖师爷,悬挂他的影像,常年供奉。

魏晋时期制饼技术异军突起,据北魏人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记载,饼类的制作方法已有十余种,其中包括白饼、烧饼、面起饼、髓饼、鸡鸭子饼、细环饼、粉饼、豚皮饼等。书中对各种饼类的制作方法也有详细的记述,如在发酵面中加蛋、牛奶等,烤出来的饼就会松脆可口。

唐宋时期出现了平底铛,烧饼的制作绝大部分由烤制改为烙制,不见明火,方便、清洁、卫生,极大地促进了烤烙面食的发达。与此同时,人们对面食造型、色泽等也开始重视,使烤烙食品进一步向糕点化发展。

各种烤烙食品在天津十分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仅烧饼一类,就有一百多种。特别是天津的大饼,以“大”闻名,直径达70~80厘米,是典型的码头食品,近年已不多见。历史上著名的烤烙面食,有大胡同鸡楼的鸡油火烧,袜子胡同的肉火烧,卢庄子华兴楼的羊肉馅饼,以面点师杜称奇命名的杜称奇馅火烧,桂顺斋的各式烧饼,明顺斋的什锦烧饼等等。其中,明顺斋的什锦烧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商业部授予“金鼎奖”。

油炸也是中国面食加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是由“髓饼”——一种由面粉和动物骨髓油脂烤烙食品——发展而来的。后来,油炸面食以其酥脆可口,传遍全国各地。在天津,被列入小吃“三绝”的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都是享誉全国的油炸面品,而且均已发展成为宴席中最能代表天津特色的一道面点了。

然而,在天津老百姓早餐桌上久食不厌的,当属馃子了。天津的馃子种类繁多,有长坯馃子,套环馃子,四个头,花篱笆,棒槌馃子,馃头儿,馃子饼,糖皮儿,老虎爪,糖三刀,馃篦儿(两折、四折)等等,此外尚包括鸡蛋口袋,排叉,馓子之类,不下三四十个品种。当年,这些品种的馃子,上、下午两个时段都有制作和出售;由于制作技术要求较高,且本小利薄,现在只供应早点,而且以棒槌馃子为主角了。至于闻名遐迩的天津煎饼果子,可说是烤烙与油炸完美结合的面品。现在,天津的煎饼果子,经改刀之后,也能摆到宴席上去。

在一定意义上说,“贴”就是面食中蒸法与烤烙的结合。说起“贴”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由饺子发展而来的大众食品锅贴。锅贴与饺子最大的不同,是锅贴上热铛加油和水,再盖上锅盖,连蒸带烤,两端可以开口;而饺子要用水煮,所以必须捏严实了。

在天津,最具特色的“贴”类食品,应数“贴饽饽熬鱼”。贴饽饽,也叫贴饼子,过去曾是北方城乡广泛食用、用玉米面制作的主食。但在贴饽饽的柴锅里,同时熬鱼;出锅时,鱼味喷香,玉米面饽饽上面有一层金黄色的焦笳,下端微微沾一点鱼汤,端上来,色、香、味、形、意、养无一不备,纯属“原生态”的美食佳肴。如果用白面卷子代替玉米面饽饽,那就会出现另外一番风味。现在,不少的餐馆均以这道美食相标榜,但真正做出地道“天津味儿”的,还不多见。

把做好的半发面团,贴在一种特制的烤炉炉壁上,密封烤制,也应属于“贴”的一种。如风味独特的炉干烧饼,炉粽子,缸炉烧饼,马蹄儿烧饼(包括“黄马蹄儿”和“白马蹄儿”两类)等等即是。这种包涵了特殊技艺的烤烙面食制作方法,以及烤炉的垒制,近年来多已失传或迹近失传。最近,去安徽亳州考察,见街头还有类似北方马蹄烧饼制作的摊位,吊炉烤制,类似于过去北京的“白马蹄儿”,口感也十分接近。其实,这种传统的面食加工工艺,也应属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有发掘整理和抢救的必要。

提起中国面食文化中的“炒”,很多人以为不可思议,其实不然。把面粉经过油炒,加上桃仁、瓜子仁和糖粉,冲以滚水,就是老少咸宜的油炒面。把大麦粉、高粱米粉或糜子粉干炒,食时用滚水调冲,外加小料和红白糖粉,就是“茶汤”。

再有,便是面食熟品经过二次加工的“炒”,如炒饼,炒面,炒火烧,炒疙瘩等等。当年,北京穆家寨(广福馆)和恩元居的 “炒疙瘩”,天津保阳馆山泉涌炒火烧外加酱鸭子,都非常有名。现在,炒饼、焖饼,已很少有餐馆出售了,偶尔在街头食摊的快餐盒中尚可见到;过去的炒饽饽(窝头),反而成为大餐馆的一道主食,想起来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中国的面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则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柔软的面团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或喜好,进行特殊的加工,或者是通过某种制作方法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很能够代表一个地方或地区的民风民俗,因而几千年来,种类繁多的面食备受中国老百姓的青睐。

今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中国的面食文化加以珍惜和保存,并发扬光大。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加现代、更加方便、更加美味、更加丰富多彩的面食产品走上每个家庭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