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 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 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重视朗读教学是现行新课程理念、实施有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语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语文课回归本色。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加之不少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逐步丧失了传统的地位,而语文课也因此失去了它应有的语文味。

关键词:朗读教学 作用 现状 方法

一、朗读教学的作用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总体要求。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大脑调动眼、口、耳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是有效地培养语感的语言实践活动。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却是无能为力的。例如‘是’可以有五十种说法,‘不是’也有五十种说法,可是写法只有一种。”这说明朗读能将作品用有声语言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而朗读者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逐渐得到提高。圣陶先生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朗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是很喜欢朗读的,对学生来说。在这种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他们逐渐增强的语感不仅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而且还净化、美化了他们的语言。

2.能让学生感受到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

鲁迅先生说:“汉字有三美:行美,音美,意美。”通过朗读,学生能直观地体味到汉语语言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运用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叠词及整齐简练的句式,犹如音乐中欢乐的快板,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课本中的古典诗词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齐、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的特点,在教学古诗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前苏联理论家卢那查尔斯基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过程中弄明白的。”

3.能有助于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这话道出了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学会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及精神内涵。如在学习《白杨礼赞>,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准确把握文章语调、语速、感情的变化(由低婉到高亢、由舒缓到奔放、由平淡到激昂),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著奋斗的精神内涵。朗读不能蜻蜒点水,而要反复实践,深层感悟,在朗读中推敲、品味、感受。

二、朗读教学的现状

遗憾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朗读这种充满语文味的传统教学方式被忽视了。语文课淡化了朗读,谈不上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更谈不上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朗读的时间不充分。充斥于课堂的“讲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应该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更多情况是没有朗读时间)。且要求笼统,很多时候在学生耒读完的情况下,教师就终止朗读,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第二,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教师也能考虑通过朗读营造课堂气氛,单读、齐读、分组读等等,形式多样,气氛热烈,但是之前没有要求,过程中没有指导,过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有口无心。这样缺乏目的性的朗读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个摆设,乏善可陈。学生只是被动的完成朗读过程,既提高不了语文素养,亦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第三,朗读过程缺乏有效指导。由于教师重视不够,还由于教师本身自身水平的限制(部分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勉强达标甚至不达标),语文课上即便有朗读教学指导,也往往是方法单调。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部分”或“把悲伤语气读出来”等不得要领的要求,以及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内涵的朗读指导,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自然是没有效果了。

导致目前忽视朗读教学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受升学率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的心态趋于功利,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中考对朗读的考查很少,教师自然对朗读教学不感兴趣,朗读自然无立足之地。其次是主观认识不够。升学率的制约是客观因素,教师自身不重视(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水平方面的原因)就是主观因素了。教师在课堂上或者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或者满堂问与答,总之唯恐朗读会占用时间。学生即使有朗读的机会,也大多浅尝辄止,且多是在无目的、无要求、无指导、无反馈的情况下进行,朗读教学被大大削弱了。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教学既要讲究技巧,又要讲究艺术,因而朗读教学的方法很重要。只有选择的恰当的方法,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的需要,对朗读教学中的目标、内容等因素进行选择和优化,从而高效地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1.示范引领

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作用很大。也可播放朗读录音等,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着真挚的感情为学生范读,以情激趣,以情引读。将作品中纯净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传递给学生,滋养他们纯真的心灵。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回忆到:“老师朗读时肩膀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悠然而生……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由此可见,优美的范读对学生的感染是深刻的,教学效果是鲜明的。

此外,让学生欣赏朗读录音或电视散文也是一种效果极佳朗读示范形式。伴着天籁般的音泉及至善至美的画面,艺术家的朗读或低沉,或高亢,或悲戚,或欢快,字字句句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深深地感动着一颗颗纯洁、稚嫩的心。夏青老先生朗读《背影》,语调深沉极富感染力,听来催人泪下。刘广宁朗读《我的叔叔于勒》,感情细腻极富表现力,令学生陶醉不已,从而真正体会到了声音艺术魅力的神奇。此外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老家》《绝版周庄》等优秀作品以电视散文的形式,将音乐、画面、朗诵融为一体传递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得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创设情境

当然,要使学生真正进入语文,仅靠示范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体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的境界。学生朗诵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悟其意,表其情。教师要善于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想象提供直观可感形象。如可根据朗读内容配以音乐,让学生在优美且与作品情境相吻合的音乐中感受、品味、朗读。如教读《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可用舒曼的《梦幻曲》作为背景音乐,其舒缓、宁静、幽远的旋律非常切合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在音乐中如临其境,为其陶醉,并逐渐把握诗歌的节奏及意蕴,从而领悟到诗人的心灵体验,和诗人产生共鸣。

3.读思结合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郭沫若的《白鹭》中,“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是有了生命了。”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理解,白鹭的清澄明亮,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和平、恬淡、纯洁的境界,活生生的展示了出来。让单调的乡居生活变得充满了生机。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那学生就会读出白鹭的神韵――“一首精巧的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正确的朗读使理解更为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可以使朗读更具韵味。

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理性之所在。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界前辈早年就十分强调通过朗读来体会作品的意味、情调和文气。强调朗读,并不是观念更新。而是回归传统,是返璞归真。语文教师要顺应新的课程理念,把读书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琅琅书声重新回荡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