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生作文属“形成写作”,即作文训练,它虽是一种作业和练习,但却是各学科学习中所获各种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作文教学并非在于简单的训练,而是在于如何使学生准确生动、富有情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好语文课和掌握其他文化知识,其作用是重大的。

【关键词】心理障碍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方面说,更是难点。学生对作文一般都存在畏惧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作文缺乏信心,一提起写作文,头脑一下子变得杂乱无章,甚至空白。这种作文心理障碍,从广义上讲从属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范畴。从狭义上讲,从属于学习心理品质的范畴。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乃至创造性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表达,思维与创造想象,学生处于写作的忧虑或挫折感中,终使其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形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弱化,比如没有较好地教给学生作文思维的方法,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等;二是学生在自身观察、思维、想象及语文基本素质与技能上存在显著问题,多重因素结合,必然影响学生构思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三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反问的深刻影响,教师的评价作文模式,生活素材的缺乏,同辈群体乃至班集体、个人生活的单调枯燥等。

纵观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枯竭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记叙文时觉得没有题材可选择,生活源头里找不出文章所要求的素材;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摆、无理可讲。因而这些学生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乱造,或者是搭空架子,浮皮掠影,交差了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是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平静而呆板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反映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鱼无水而不能泳,炊无米而不能食”;另一种是学生本身对生活的敏感性较差,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愿作深入思考,虽然生活内容颇为丰富,然其观察的视角、思维活动始终麻木而迟钝,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枯竭”。

鉴于“枯竭”心理的成因,我们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诸如参观访问、春游远足、夏令营、体育竞赛、读书看报、演讲辩论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串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其“胸中有立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种种现象,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要进行相类、相似、相关的思路拓展训练。如向理性思路拓展,通向逻辑思维范畴,因本质属性的相同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相关性思路拓展则是通过时空等条件、因果关系对不同事物作联想、想象。几种训练分项或综合进行,可有效地打开思路,使可说之话,可用之料,可讲之理如泉涌鹊飞纷至沓来。这就能逐步摆脱“枯竭感”的烦恼。

二、从众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摆脱不出教师推崇的范文,印象深刻的阅读经验,以及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认识与看法等而引起的“思维定式”。这也是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味强调模仿。学生由于大量的现成书本题材储存在大脑中,因而构思时不知不觉被其 “磁化”而归一到别人的经验中,写出来的作文始终逃不出“经验框框”的束缚,影响他对生活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例如,材料作文,要求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讨论文。材料短小简明,“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实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这是一则隐喻性作文题,第一句讲绿树成材为人类造福,隐喻人才的重要;第二句讲绿树“为了这一切”而“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隐喻成就人才必须以大量吸收知识为根本;第三句讲科学实验证实了绿树吸收之多,可见“成才”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题目中的“吸收和给予”已经把相互关系提示得十分明确,不讲吸收知识,拿什么奉献?有些学生缺少认真审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构思时想到以前学过的课文《松树的风格》,在作文中单一地讲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始终不涉及“吸收”这一根本性含义,舍本求末,偏离题意,因而造成审题失误,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何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方法,既要从客观上分析社会世俗人情,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要教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多思、巧思、深思、静思。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及时肯定、勉励。如果学生思考不周,理解肤浅,尚有缺陷,教师也不能泼冷水,横加指责;而应该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让其提高认识,自觉修正。

三、封闭性心理

由于中学生逐渐地脱离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幻想心理,处于趋向成人心理阶段。他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感情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自制力也得到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对于眼前事物和现象的把握往往出自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不轻易表达,而且对涉及自身的各种事情很敏感,自尊心增强了。有时教师的态度和教法的不妥,也会妨碍师生间的融洽相处,造成心理障碍。封闭性心理在初三和高中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上课不踊跃发言,讨论问题即使有真知灼见也不愿多说,完成作文时,只按形式拼凑。这样学生的真实思想感情长期处在压抑和封闭状态之中,势必造成作文的心理障碍。

作文的目的在于以书面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所以要排除中学生的封闭性心理障碍,就必须把作文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内在需求上,教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再加上恰当的鼓励、诱导,激发起他们非要写出来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按照教师布置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需要而作文了。作文教学如果离开了想说实话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原则,强硬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写,学生只好被动地服从,说一番空话、套话、假话,甚至变成东抄、西摘,拼凑三段式的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必然会成为倾吐真情实感的障碍。

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分析、研究、探讨如何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