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对话理论的手机新闻传播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对话理论的手机新闻传播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闻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寻求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新闻的定义。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研究中,为新闻研究者理解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巴赫金曾认为对话是人类进行交往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传播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①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传播中的对话特质日益得以彰显,对话理论的研究也开始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手机作为个性化的人际传播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对话优势。受众可以通过手机这一移动平台参与新闻报道的评论,改变了受众信息反馈长期被忽视的弊病。同时,手机也应及时利用新闻的对话理论,促进手机新闻传播的发展。

手机新闻传播的对话优势

个性化传播优势。手机作为个人的人际传播工具,具有个性化的传播要求。每一部手机的使用者,对手机的信息需求都是不同的。这促使手机新闻必须针对不同手机用户的需要,进行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服务。此外,手机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分众化和小众化的趋势,也使得手机新闻的传播越来越向个性化发展。②

手机的个性化传播使信息传播由最初的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移。相比以往的传统媒体,手机媒体更加注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满足,以此来调整以后的新闻传播工作。③这促使新闻传播中传者和受众的地位朝着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使受众更加有信心与传者进行对话。

另一方面,手机本身具有的手机用户个性信息资料,为做好手机受众的统觉背景调查提供了帮助。巴赫金在对话理论中提出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调查受众的统觉背景。④而诸多大众媒体,因受众群的庞大和需求多元化等原因造成受众统觉调查无法有效开展。手机的个性化传播,使手机附带受众的基本信息。正好为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受众的构成,发展手机对话新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及时互动的传播优势。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或是通过微博等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实现了广泛、迅捷的互动传播。⑤

交互作为“对话”的基本精神,是对话新闻开展的重要条件。对话新闻强调新闻实践应致力于构建公共对话平台,促进受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⑥然而,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由于其单向度的传播模式,而在对话方面存在缺失。互联网等新媒体虽然弥补了这一缺失,但由于时空限制,在传播效果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手机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等特点,较好地弥补了互联网的时空缺陷。手机传播的交互性也为对话新闻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手机传播自身的传受一体化,也使公众具备新闻的能力。公众可以自己编机新闻,并上传至无线平台,进行新闻传播。这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独白”的局面,使受众获得发出自己声音的地位。这都将促进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解决中来,为对话新闻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手机媒介自身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为对话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新兴媒体,手机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受众,并能与受众及时互动,创造一种平等的传授关系。这些特色都使手机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对话优势,为对话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手机新闻的对话发展策略

利用手机媒介数据库,充分了解受众的统觉背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受者的主动性和

能动性,对此他提出了“统觉背景”这一概念。巴赫金指出不同统觉背景的读者,会对文本的性质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⑦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应用在传播学上即是强调受众的个性化传播。受众因个人价值观、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对新闻事件会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众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和理解。如果信息与受众的统觉背景较为相似,则容易被受众接受,反之则会受到抵制。

对于手机媒体而言,个性化传播的特点是手机对话新闻发展的最大优势。因此,必须对手机用户的统觉背景加以了解,针对不同统觉背景的受众进行不同的传播策略,使受众较为愉快地接受新闻,并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手机作为个人的传播工具,具有私密性的特点。这导致了手机媒体无法直接获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关于受众统觉背景的相关信息。所以手机媒体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分析,将受众定制的新闻并入数据库。利用相关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受众年龄、职业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新闻信息传播,做到手机新闻的个性化传播。

通过平民化报道,激发受众的对话欲望。手机的平民化报道主要通过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和平民化的视角两种方式来进行。手机媒体的受众常处于移动状态下,无法进行细致的信息阅读。这就要求手机媒体需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报道,使受众能有效理解新闻内容,在此基础上产生对话欲望,进行与新闻媒体的“对话”。另一方面,接近性作为受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被手机媒体所重视。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人或事,多数受众是乐意参与讨论评价的。因此,手机媒体需要运用平民化视角来进行新闻报道,贴近受众,回归本地,使受众产生乐于讨论的心理。此外,在报道中应营造一种语境氛围,使受众感受到新闻的重要性,促使受众积极参与新闻评论,实现新闻对话。

利用互动平台,使受众参与新闻报道。对话理论认为对话交际才是传播的生命所在。但在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中,由于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新闻报道只是单向度的传播,传者与受者以及受者与受者之间的现场对话交际存在缺失。互联网络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媒介载体的携带问题,在互动的即时性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手机媒体利用无线网络平台以及QQ、微博的网络互动工具构建了及时有效的互动平台,使受者与受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就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对话,并使话语权力的中心朝以受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这都将有利于手机对话新闻的发展。

微博作为新兴的手机网络互动工具,是手机媒介与网络微博结合的产物。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将自己的信息发送到微博网站,其他手机用户可以对这些消息进行评论,并通过加粉丝的形式进行互动。⑧手机微博加强了传受双方的对话互动。受者可以将自己所见的新闻上传,实现受者到传者的转变。其平民化的视角以及新闻事件的贴近性都将激发其他受众的对话欲望,并通过评论这一形式与传者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心情。而“加粉”这一互动形式,也拉近了传者与受者以及受者与受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交互、对等的“对话”精神。

手机实名制也为媒体的理性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手机实名制使得手机用户在进行互动的同时减少了偏激词语的使用,避免互联网媒体由于虚拟性而引发的混乱,使手机对话新闻更具合理性。因此,利用互动平台,促进受众与传者的相互对话是对话新闻发展的重要措施。

手机的对话新闻发展还需借鉴电视、互联网、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经验,并与传统媒体展开互动,共同促进对话新闻的发展。

随着新闻工作的开展,对话新闻已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发展趋势。手机作为新兴的新闻媒体在新闻对话方面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手机媒体需要利用这些优势努力发展对话新闻,同时针对新时期手机的传播特点,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对话新闻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闻对话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一)

注 释:

①④刘可铄:《对话理论下的民生新闻》,《当代传播》,2006(1)。

②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③单文苑:《会议报道中对话精神的缺失与对策》,《新闻传播》,2007(1)。

⑤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李习文:《“对话新闻”:理想、契机与障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1)。

⑦孙少晶:《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传播学思想》,《国际新闻界》,1999(4)。

⑧马晓敏:《浅谈手机微博及其发展》,《新闻爱好者》,2010(10)。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