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三大助推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世纪,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社会进程的步伐日渐加快、公民权利和意识被逐渐重视,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日渐丰富、实践探索百花齐放,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呼之欲出,中国公民教育将迎来发展的新阶段。
一、政府奏响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三部曲”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以及文化思想领域的解放,公民素质、公民教育出现在政府文件以及官方媒体与出版机构,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相关研究成果日渐丰富,政府部门对于公民教育的认同以及支持力度日渐加强。2002年《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公民”一词更加鲜明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中。随后,政府文件中不断出现相关内容,十六大、十七大以及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最为突出,堪称是奏响推动公民教育进程的“三部曲”。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不难想象,这一要求使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公民教育推行的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逐渐得以实现。经过五年的发展,十七大报告终于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可以说,这为公民教育的当展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订工作先后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通过报刊、网络等方式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征求“两会”代表委员、各省市自治区领导意见,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组织、欧盟总部等国际组织提出意见,在最大程度听取、反映、研究各种意见,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整体谋划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蓝图。民主决策成为这次规划纲要制订的突出特点,开辟了一种凡重大决策出台前必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新的工作模式。此一工作模式为我国公民素质的养成营造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二、大众传媒尤其新媒体的出现,快速推动了公民权利的实践
大众传播媒介现已成为社会信息流通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这些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直接关涉政治的公共生活领域。广播、电视和网络因其传播速度快,受众人多面广,成为推进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途径。尤其当前,我们已进入微博时代。急剧膨胀的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导力量。
微博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它给予普通民众平等的话语权,网民可平等地与所有人对话,使社会突发事件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如微博揪出了关于今年6月北京暴雨的若干张移花接木的照片,验证了“女受审照”的子虚乌有,澄清了“出血性大肠杆菌已入侵北京”等不实信息。迄今为止,虽然微博言论存在鱼龙混杂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它的存在及广泛应用,扩大了公权与私权博弈的空间,加速了公权扁平化与分散化发展,在促进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方面功不可没,成为公民伸张正义、参政议政、获取公民资质、履行公民义务的武器。
三、新课程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新实践,使公民教育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学校德育课程和教学形式的改善,公民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已逐渐形成。
(一)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公民教育比例
有学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4-6年级《社会》和2002年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发现公民意识教育在旧版所占比例为30%,而在新版所占比例为42%。就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本身,两版教科书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旧版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所占比例高达21%,民主意识2%、遵纪守法2%、权利意识3%、合作意识3%;而在新版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下降为17%,民主意识上升为5%,增加了3%的积极参与意识、2%的理性权责观、4%的全球意识以及1%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等。王文岚分析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旧版教科书在进行权利阐述时,比较强调国家单向给予公民权利,基本没有涉及到公民主动伸张和行使权利;在新版教科书中,公民意识价值取向比较分散,增加了旧版教科书没有的价值取向,如平等意识、自由意识以及理性的责权观等,基本覆盖了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
(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有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社区服务等活动,有学校与政府部门联合组织面向社会的“听证会”,让学生向有关职能部门汇报“历史文物保护”、“垃圾车漏污水”、“城市路灯节能”等社会公共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并邀请专家组对调查报告进行严格听证。通过这些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中小学生争当社会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也改变了以往一味依靠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参与、体验的培养方式,实现了“由消极公民向积极公民”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教研机构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于2005年7月在南京签署了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协议。目前,仅常州一地就有17所学校、42个班级、45名项目教师、2200名学生参与此项目。
(三)公民读本、教材不断被研制与开发
2005年国内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读本――《新公民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杨东平教授担任读本主编。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由易至难,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新公民读本》的出版被认为是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与以往的德育教材或政治教材不同,这套读本将更多地教会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目前,一些公民读本教材已经开始作为校本教材由部分学校先行使用。
面对如此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对于我国而言,公民和公民教育毕竟是舶来品,公民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始终面临着要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关系到公民教育在中国的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