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解读高校自主招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解读高校自主招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伴随着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自主招生应运而生并持续升温,其合宜性与优势也已得到广泛认同。但与此同时,透过教育公平的视角审视高校自主招生:高校联盟导致的不公正、地域性造成考生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大学的不够自治、部分执行者职业道德的缺失都严重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因此,需要从以下层面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考试:体制层面,保证高校办学自;执行层面,确保自主招生规范化;加大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关键词 教育公平;自主招生;高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6-051-03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公众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高校招生的形式也不再完全单一化,各种招生形式应运而生。自主招生作为多种招生形式之一,在确保招到高校所需“优质资源”的同时,如何保证其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维护广大学生均等的入学机会,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已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热议话题。

一、自主招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1年,教育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模式,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比例)首次批准东南大学等3所院校在江苏省范围内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我国自主招生考试自此拉开了序幕。2005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开始走向蓬勃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作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自主招生自然也就体现了《纲要》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办学自。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招生工作的科学性,在当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有利于高校从自身条件和特色出发,选拔出适合本校发展和培养目标的优质生源,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合理利用。

与此同时,对于考生来说:自主招生制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使人才选拔不再单一化;部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但应试能力相对较弱的这部分学生,可通过自主招生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政策执行的最终目标,则是全面通向素质教育,从而使人才选拔实现差异化、多样化、多元化,为每一个适龄青年提供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适合他们自身的教育。

2011年,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达80多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自主招生已成为高考招生改革的新趋势。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加分模式,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完全自主模式。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模式中的考生还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但入选后在高考录取时可享受加分,这种模式被多数试点高校所采纳。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模式则为完全自主形式,考生是否被录取完全取决于面试,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

随着自主招生的持续升温,招生地区、试点高校范围的逐步扩大,高校之间因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也就变得日益激烈。

二、基于教育公平的角度审视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透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合宜性,自主招生完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基于当前我国自主招生的发展现状,自主招生已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但是,在自主招生众多的先进性、人本性背后,在自主招生持续升温的当前形势下,其是否也存在一些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问题呢?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审视自主招生,如何保证招生过程中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进入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视线。

1.高校联盟导致的不公正。当前,国内自主招生高校基本上已形成高校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大多数知名高校,也都是“985”、“211”高校,无形中给社会公众发出一种信号:名校都具备自主招生资格、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也都是名校,那是否就意味着不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就不是名校、就不具备自主招生资格所需的办学实力呢?

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不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形成了负面影响,也打压了这部分高校所应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大多数高校都将自主招生资格作为一种荣誉、作为一种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众多高校就会为了争夺自主招生资格而展开一些不必要甚至不尽合理的竞争手段。这些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违背了自主招生制度制定者的初衷。

2.地域性造成考生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当前,我国自主招生的名额一般控制在本校总招生人数的5%。由于自主招生的实施主体是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内容、指标分配等均由高校确定,而绝大多数高校均在大中城市,其在分配指标的过程中,均存在的一定的地域倾向性,这对部分小城市、农村考生来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并被录取的机会相比大中城市,机会并不均等。

从自主招生考试的内容来说,美术、音乐、体育、演讲口才等众多被认为是综合素质体现的内容倍受青睐,但相比之下,成长在农村的考生,并没有太多的条件和学习环境去学习美术、音乐等,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去提高英语口语等口头表达能力。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学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步入自己理想高校的机会。

3.大学的不够自治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大学自治指西方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在法律的范围内享有自主办学、自己管理自己及管理内部事务的自由。但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来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脱离政府等行政机构的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自主发挥。

从我国当前大学制度来看,高校内部行政色彩依然较为浓厚,高校自主性、自治性极为匮乏。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级别,而且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可否认地存在较为浓厚的官僚色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要生存、高校领导要在行政体系中立足,就必须顾及上级行政部门,学校的人、财、物等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行政力量。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外部力量干涉高校内部事务就不足为怪了。高校的自主招生,名义上“自主”,但若有上级行政部门领导干涉时,“自主”则变为空谈了。若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传话”“递条子”“请吃饭”等,高校领导则必须“按指示办”。因此,大学的不够自治、自主性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4.部分执行者的素质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自主招生从政策制定到最终确定录取对象,每一环都有许多操作者在执行着自主招生政策,都对这项政策的公正性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当前,由于各高校内部缺乏健全的民主管理机制、监督体系,使得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为了一己之利,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部分考生的利益,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三、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探寻自主招生完善对策

高校联盟、地域性、高校自主性不够以及执行者素质等问题,使自主招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偏离了设计初衷,影响了自主招生的公平性。而如何从体制上、政策上以及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自主招生政策,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体制层面,保证高校办学自。大学自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一旦确定大学自治,外部力量对高校的政策影响以及内部事务的干预则会相应减少,大学也可以通过自身内部机构如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决定自身发展内部事务,可以降低因外部行政力量干预而造成的招生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平事件的可能。因此,从体制上保证高校办学自,能更好地实现自主招生制度制定者的初衷,维护教育公平。

2.执行层面,确保自主招生规范化。大学自治的实现绝非短期内能完成的。从短期看来,从执行层面确保自主招生的规范化,进一步设计制度,确保自主招生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则变得更为现实、更具操作性。因此,确保招生过程透明化,确立并公开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对象的资格、素质要求,并接受社会监督,从源头上制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对于高校所需优质生源所应具备的特质,高校应保证其具有相对稳定性,避免部分政策执行者在制定、执行政策过程中,临时制定规则等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3.加大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自主招生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中小城市、农村考生、贫困考生的权益,使这部分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兼顾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客观环境、需要高校在确定考试内容时考虑他们的实际,强化政策相关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注意倾听来自高中和考生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不同声音,甚至将招生名额,相关优惠政策向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倾斜。

4.强化监督机制,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加强自主招生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一些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偏离轨道”,搞钱权交易。在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绝不能让政策执行者集执行、管理、监督职能于一身,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整个自主招生进行全程监督,避免部分职业道德缺失者进行一些暗箱操作,确保政策按照设计者初衷全力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元伟.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2]孟令国,涨继平.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01,(03).

[3]于洪霞.引进高校合理竞争 完善自主招生制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