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读常新话语文阅读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读常新话语文阅读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的阅读能力培养要求,文章从教学的几个环节入手,谈谈个人的些许经验与做法。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指导。(预习、课堂教学、记诵、课外阅读指导)二、温故知新:常读常新。(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其次留意关键字句。)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指导,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常读常新 审美品味 人文情理 自我个性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新课标的要求,途径和方法方不计其数,本文将从教学的几个环节――阅读指导方面谈谈个人的些许经验与做法。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要想方设法使之阅读得法。

预习环节。学生预习,刚开始会不得要领,教师要给具体的提示,出示预习目标正音释词辨字,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得以解决。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若只是简单要学生预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如把它分解成小目标,如《山中访友》,从解题入手预习,山中的朋友是谁?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当作朋友?作者以怎样的心情去拜访他的这些朋友?在这些预习目标出示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表白自己的意见,听取不同的意见,评判别人的意见,老师针对错误给予纠正,针对疏漏的给予补充,针对疑难的给与阐明,学生就容易心领神会。

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创造的高层次的审美品味和人文情操能力。在阅读中能“常读常新”,实现四个突破:从词语意义到审美品味;从认识情理到人文情理;从整体共性到自我个性;从直接感知到细节研习。

从词语意义到审美品味的培养。阅读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文字,要求在前一部份的预习中把字面意思弄懂,但这是直觉思维,由直觉思维上程式到情感体验,就应该培养相应的审美品味。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抓住“归去”引导学生作审美透视:“归去”有一种说不出的孤寂无聊之感,主体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俗世不是苏轼的世界,苏轼只是“归去”。这正是词人屡遭贬谪身处逆境所油然而生的“出世”心态的流露。醉后所产生的幻觉与天马行空般瑰奇的思维掺杂一起,形成看似无理,实则理在情中的天人对话情境,作者并不顾自怜,尽管形单影只,而是无羁地“起舞”,忘记万丈红尘的喧嚣,陶醉于心灵的旷野。通过这样的品味,有利于领略苏轼词的神韵。而这种由“意义”到“涵义”的审美活动,是“常新”的领悟。

从认知情理到人文情理的培养。学生必然要对阅读文本作出评价。可以这么说,走进文本是表层的认知情绪,只有再走出文本,才能“常读常新”。如果能把表层的认知情绪上升到超脱俗定框架,净化审美心境,丰富人格内涵,那么,阅读活动就达到常新的境界了。就如阅读鲁彦先生的《听潮》如果依教材定位:“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求“领略大海的美”,来进行阅读教学,这仅是表层的认知情理。其实,通过考察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创作个性,《听潮》还应有更高层次的品味,更深刻的意蕴。作者在文章中曲折隐晦地表达了潜意识里的一种躁动,追忆、眷念的情思。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无缘投身革命,不能当弄潮儿,对鲁彦而言是不无遗憾的。而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催促他去讴歌、去赞美。听潮,可以理解为作家对远去的革命浪潮的无比怀忆。“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更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这些语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革命的热爱和赞美。鲁彦不愧是大家风范,他寓情于景,“海潮”渗透着先生的艺术观照,经过了文化思想的融注,就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潮非潮,潮就是生活,就是斗争。作者把深沉的情感抒写得不怒不伤,优美而热烈,其作品本身就达到了人文情理的高度,阅读指导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这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这种探索隐藏思想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辨出文中新异滋味,而且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培养起来的能力,对王鲁彦同时代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温故而知新”。

从整体共性到自我个性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性教育是语文教学需要攀登的一个重要阶梯。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有许多说法,因为理解能力只能寓于个性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特点、闪光点,就等于开发了学生特殊的创造潜能,实现由“读会”到“会读”的质的转变。《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材给“荷担者三夫”注释为“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有一学生质疑,既然前面说愚公的举措是造福子孙的好事,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赞成,工程又如此艰巨,怎能可能仅率能挑担者三人去呢?……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居然想在太岁头上动土了。仔细斟酌,他说的不无道理,集体讨论:“三”在句中虚指还是实指?学生众口纷云,举了不少例子,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白发三千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以上文言文中“三”一般是虚指,“荷担者三夫”中“三夫”应理解为“几个人”而不是“三个人”。这种大胆质疑,不仅会提高课堂参与的质量,更是阅读创新能力的闪现。可见,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学生个体地位,学生可以向传统的看法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应给予关注。唯此,才能鼓励自我,发展个性。

从直接感知到细节研读的培养。以范文为对象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琢磨字句的表情达意。琢磨作者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独特的语句去表达某种特定情感,从运用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如《小桔灯》“我把《唐诗三百首》读了一半”“我把报纸的前前后后看了一篇”――用具体可感的过程说明时间过了很久,《社戏》中六一公公是这样责备偷他豆的小孩:“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六一公公责备是假,对这般“小鬼”充满了怜爱,不是为了证实昨天是否偷了豆,而为了豆被“踏坏了不少”。一个宽厚慈爱又珍惜自己劳动果实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其次,理解作者的思路,如《故乡》,以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进行了比较,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场面中相关的人物描写,写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农民破产这个不争的现实,也表达作者的愿望:“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地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记诵环节。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包括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背诵积累,要想获得阅读积累,必须记忆这些感性材料,只有熟悉它,才能读出它的内涵。叶圣陶先生对记诵有精辟的论述:“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字都很重要,仅仅讨究,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都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要想使记诵落到实处,就得在课堂上指名记诵,其他同学借此对勘,使记诵不流于形式。

课外阅读环节。语文教学中适合阅读的文本浩如烟海,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阅读势必向课外延伸。指导课外阅读总的要求:先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重点,以使在正式阅读之前,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概念,了解文中的记叙要素,作者价值取向或给我们什么知识,真正做到以少胜多,执简驭繁。

推荐长篇读物要求全班学生用同一教材,不同教材不便指导,况且,同一教材同学们的共同讨论有助于阅读能力的长进的,一个学期,选一两部即可,而一两部中,也不是每个章回都讨论。学生的实际阅读在课外,有的安排在假期。不贪多务广,不草率从事。读完之后,要有心得体会,教师要全盘把握主持学生的讨论,评点学生的体会。

推荐时文美文。《读者》、《杂文报》等都是首先,这些作品触及热点,怡情励志,开阔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吸呼新鲜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要有独立的思考。

金庸先生曾经直言不讳地说电视剧《笑傲江胡》虽然拍得好,但仍没有原著精彩。究其原因,是金庸小说的魅力尽在语言文字中。少年时代读《西游记》,那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直叫人痛快;年长后读《西游记》,发现被大圣杀死的妖怪似乎只是些没背影的白骨精之流,那神道仙佛的坐骑们,岂不像横行人间的匪霸们。人间有皇帝,天上有玉帝,佛国有如来,冥府有阎君。一部《西游记》,一部神话的民间斗争史;现在看《西游记》,却发现猪八戒的率真,取途路上挑重物,埋死人,他默默地干,肩扛钉钯,也一样冲锋在前,有自私的个人打算,那是环境使然――多像一个中国农民,朴实憨厚,任劳任怨,有时又不乏小小的狡猾。若把文学作品的每个字词读死,那文学就失去的活力,因为作品是活的。

林黛玉《葬花词》,以落花自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引起宝玉的伤感,他想到园子,想到众多的姐妹的归宿,也不禁悲从中来。可是一样的暮春时节,龚自珍面对落花却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慷慨豪迈。

留意关键字句。

安徒生童话中有这样一句:“鱼说,即使我流泪了,也没有人知道;水说,我看见了,因为你在我心里。”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几乎都读过安徒生童话,如果老师在他们的中学时代强调他们再读童话中的这句话,他们的内心会被深深地触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水,也都是这世界的鱼,因为有我们爱着的人,有关爱我们的人。

所有的尝试与设想,均要求老师要有丰厚的积累,阅读名家名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多读书,读好书,常读常新,将使每一个个体生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指导,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做为引路人的老师,将在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魅力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