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薇拉:躲在《洛丽塔》背后的精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薇拉:躲在《洛丽塔》背后的精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是《洛丽塔》一书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诞辰110周年,《纳博科夫传》中文版已于日前出版面世。然而熟悉纳博科夫的读者会发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提献页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献给薇拉”。薇拉是谁?她是他的妻子、他的助手、他的灵感之源,她是他每一部作品唯一想要送呈的读者,她是他的编辑、校对、法律顾问、专职司机和替身,她就是挽救了《洛丽塔》原稿,使其免于被焚毁命运的薇拉纳博科夫。

她一手塑造了一位伟大作家,可是,在这位作家最翔实的传记里,提及她的文字都少得可怜。薇拉・纳博科夫很喜欢退隐,她总是藏在纳博科夫――这位因《洛丽塔》而享有盛名的作家身后,从不指望借助丈夫的成功来自炫。

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喜欢别人夸赞她的丈夫,事实上,《纳博科夫传》是薇拉生前最喜爱的书籍。那时的她已经80多岁了,丈夫1977年就已先她而去,每天晚上临睡前,薇拉都会拿出《纳博科夫传》来翻一翻,只是看上几页,就已经让她心满意足,因为那上面记载着她心爱丈夫的一切,他们一起走过了52年。

化装舞会上的神秘女子

诗人的心被偷走了。舞会结束的3个星期后,纳博科夫专门发表了一首诗,纪念与神秘女子相识的那一晚,他在诗中呢喃着“被这奇怪的接近吸引”“渴望,神秘,快乐……”“你若真是我命运的安排,我的心将不再漫游”。

作为一个记忆力超群、3岁就能读书看报的聪明女子,薇拉・斯洛尼姆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生于俄罗斯富足犹太家庭的薇拉,父亲曾在彼得堡研读法律,一直从事律师职业,之后因俄国革命流亡德国,转行书籍出版和木材进口。与那个时代她所处阶层的所有淑女一样,薇拉的父母聘请了专门的女家庭教师教她法语和英语,并入住圣彼得堡的奥博伦斯基公主学校读书。10岁时,薇拉已经开始写诗,对普希金的长篇叙事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及48卷本的《荷马史诗》烂熟于心。除此之外,薇拉还擅长骑马和射击,年纪轻轻即随身携带手枪,甚至曾涉嫌暗杀彼得堡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

成年后,薇拉来到了柏林,在父亲的出版社里帮忙,同时也关注着新近比较受欢迎的文章。那些署名V.Sirin(西林,纳博科夫笔名)的诗作,她总会第一时间找来拜读,高大帅气、才华横溢的作者形象,早已在她心底描画了上千遍,她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流亡德国的俄罗斯古老贵族后裔・她听说过他的罗曼史――与17岁未婚妻的婚约刚刚因为诗人的穷困潦倒而被解除,地理解他的一切,默默无闻地注视了他很久,直到那次命定的相遇。

1923年的5月8日,50年来他们每年都会庆祝的日子,那一天,24岁的纳博科夫在流亡柏林的俄国作家组织的化装舞会上邂逅了一名女子,她一直戴着黑色狼面具,不多话,却步态轻柔,举止悠游。早已在圈内小有名气的纳博科夫不自觉地走上前去与她攀谈,一支激起颤抖的箭,就这样射中了诗人的灵魂和他的诗篇。纳博科夫对眼前的这名神秘女子惊叹不已,因为她居然记得自己所有发表过的诗作,随手引用,出口成章,且见解独到。谈话越来越投机,他更加好奇那神秘面具下的主人到底是谁,他急于想要一览那双灵动的大眼睛之外整张富有魅力的脸,可是她拒绝摘下面具,她说:“我希望你能从谈话中领略我的才能。”就这样,他被深澡地吸引着,迷恋地跟着她,一直走到外面漆黑的夜色里。整夜的长谈,最后的最后,他终于知道了她的名字――薇拉。

诗人的心就这样被偷走了。舞会结束的3个星期后。纳博科夫写了一首诗,用来纪念那个夜晚。“被这奇怪的接近吸引……悲伤未尽,烦恼悠悠/头顶高处的星辰次第愁,黑夜里,你的双眼尚未闪亮/它们依旧迷茫。,永远?很久?我总向远方漫游……像一次遥远的祈求,你若真是我命运的安排,我的心将不再漫游。”

6月24日,这首取名《邂逅》的新诗发表在《舵》上,至少对某位经常阅读这本杂志的读者而言,它是确定无疑的情感表白。7月9日,就在V.Sirin最新诗作的旁边,是“V.S.”(薇拉笔名)翻译的小说《沉默》。一种只有两个人才懂的恋爱暗语就这样在公开的文字游戏中秘密进行。

他们开始互相通信。即使是在纳博科夫游历法国期间,两人的书信往来也从不曾间断。习惯了四处流浪的纳博科夫第一次感到,他是如此急切地想要赶回柏林,因为在同是异乡的那里,有一个人已经住进他的心底。

“没有薇拉,我一部小说都写不出”

纳博科夫最多产的时期是婚后待在柏林的10年间,从1925年到1935年,他完成了《贵人,女人,小人》、《防守》,《眼睛》、《光荣》,《黑暗中的笑声》等8部长篇小说。因为写作可以取悦他心爱的妻子,而“没有薇拉,我一部小说都写不出”。

1925年4月15日,纳博科夫在薇拉的父母家吃晚饭,一直专注于食物的薇拉漫不经心地抬起了头,通报道:“哦,顺便说一句。我们今天上午结婚了。”想要尽可能低调的两人,甚至只是随便拉来了两个人做证婚人,没有鲜花,没有亲朋,不需要祝福,只是这样简简单单地只想走到一起。

一年多以前,纳博科夫在给薇拉的信中提到,他梦见他在弹钢琴,她在翻乐谱。而为了丈夫的事业,薇拉・纳博科夫又岂止是在旁边翻翻乐谱那样简单。还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最初日子里。他就列了一张清单,明确指出哪些是他不会而且永远不准备学会的,其中包括:开车、打字、说德语、合上伞、与俗人交谈。这一切都由薇拉代办,50年来一直如此,甚至在他的生命终结后,薇拉仍在忙着翻译和改编他的作品。

没有薇拉,就没有流传后世的纳博科夫。她总是帮他处理公文。她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说服出版商让步,提高稿费。她代他和别人通信,使他免受那些想与他认识的人的打扰,而他只是签上自己的名字或写上同意二字。署名纳博科夫的许多信件都这样开头:“弗拉基米尔已开始写这封回信,但又不得不去忙别的事,所以就由我来……”同时由于她具有为纳博科夫调整和修改文章的独特能力,薇拉甚至有权删除某段文字。打字,校对,编辑、翻译……她对纳博科夫的爱,一一化作对他写作事业的全力支持。

事实上,薇拉对纳博科夫最初也是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促成了小说家纳博科夫的诞生。在1925年结婚以前,纳博科夫创作的更多是充满个人主观想象的诗歌,而婚后6个月,充满现实感的小说《玛丽》就已经出炉。紧接着《乔布的归来》、《柏林向导》也在同一年诞生,纳博科夫仿佛一下子就变成了讲故事的高手,是什么促成了这一突然进步?因为在1925年,他结婚了。

薇拉喜欢阅读小说,她启发他说,他丰富的想象力也可以转换成各种各样的事件,而将这些多姿多彩的想象串联起来,就会是一部精彩异常的小说。她让诗人困顿的心灵得到了宽慰,且因为提供了这第二种可能而再次激发出了他的创作灵感。“你”是纳博科夫所有作品中对薇拉的特有称谓,在纳博科夫后期的作品《瞧,这些小

丑!》中,他借助于主人公最终与“你”结婚来表示对薇拉的感激。小说中的主人公曾经结过3次婚,3个妻子都是薇拉的反面形象,而这3场婚姻也最终使得他害怕走进这永远疯狂的婚姻,可是“你”却不然,她解决了他的问题,让他此前漫长不幸的婚姻和虚度的时光,现在终于获得了补偿。

同样地,纳博科夫也最终得到了补偿,借助于1955年《洛丽塔》的出版,花甲之年的纳博科夫重又过上了儿时的贵族生活。隹在瑞士蒙特勒皇宫旅馆的高处,晚年的纳博科夫,身旁是50个身穿制服的侍者,一如童年时期的万千家仆。

她3次抢救了《洛丽塔》书稿

被《洛丽塔》缠绕的纳博科夫3次企图把这本“肮脏的”书付之一炬,是薇拉及时地将之抢救出来,因为她明智地看到,如果《洛丽塔》被毁掉,纳博科夫的未来岁月将永远受这个夭折的洛丽塔困扰。

《洛丽塔》被誉为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 00郝名作之一,与《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并称20世纪西方三大经典文学名著。而它的出版过程也一如众所周知地充满了艰辛。

二战期间,饱受战火困扰的纳博科夫一家辗转由法国逃到了美国,纳博科夫凭借自己的才华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任教。闲暇时,两人喜欢一起去捉蝴蝶,或者进行一次公路旅行。而正是在美国州际公路上,在薇拉驾驶的快车里,《洛丽塔》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1948年6月的最后一周,薇拉开始带着发誓永不学车的纳博科夫,飞驰在州际公路上。她喜欢开快车,是那种令人眩晕的快,而同时,纳博科夫就安安稳稳地坐在汽车后座上写着《洛丽塔》笔记。他们的行车路线后来就出现在了《洛丽塔》里,亨伯特教授也是在这眩晕的氛围中,带着他的美丽毒药在公路上把自己变态的爱提炼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惊世骇俗……

这场公路旅行异乎寻常地激发了纳博科夫的创作灵感。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写作《洛丽塔》,完成一个章节后就交给薇拉用打字机打出来。打字机每打完一页,纳博科夫就习惯性地把没用的稿纸揉碎扔出车窗或扔进旅馆的壁炉里。然而,只要一有闲歇,薇拉就会想方设法把手稿找回。在她的眼里,没有什么能比丈夫的作品更重要。为了帮助纳博科夫潜心创作,她甚至代他到康奈尔大学授课,批改期中和期末试卷。1953年年底,历时5年的《洛丽塔》终于完成。450页工工整整的打字稿,已经准备送往纽约的出版商。

可是,直到1955年书籍终于在法国正式出版前,纳博科夫几乎用两年的时间等来了至少4家出版社的拒绝。美国的出版公司无意背上冒犯公众道德准则的帽子,《纽约客》则明确表示对《洛丽塔》不感兴趣,纳博科夫原打算匿名出版,可是现在连在美国出版的希望都已经越来越渺茫。饱受困扰的他一怒之下将书稿扔进了熊熊燃烧的壁炉,是一旁的薇拉眼疾手快,将书稿抢救了回来。依靠自己精准的记忆力,她又将焚毁的部分重新修补上。这样的事情至少在不同的场合重复过3次,可是最终书稿都被薇拉救了回来,因为她清楚,如果《洛丽塔》被毁,自己的丈夫将永远受这部夭折作品的折磨。

薇拉开始代替纳博科夫,更加勤力地为书籍的出版做各种安排。有段时间,纽约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娇弱的她随身带着一只不惹眼的牛皮纸袋,四处进进出出,而纸袋里放着的就是被图书编辑们称为“定时炸弹”的《洛丽塔》。到处碰壁无果后,他们决定到欧洲碰碰运气,也就是在法国,英文版《洛丽塔*终于得以面世,次年英国著名作家格拉汉姆,格林便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将此书列为1955年度的三部最佳小说之一。

围绕着这部作品的争议使得纳博科夫的声望日渐高涨。不少评论宣称:“薇拉就是洛丽塔。《洛丽塔》并不是什么小说,这个故事的结尾应该是亨伯特和洛丽塔结了婚。”但是1959年10月,当纳博科夫夫妇和他们的10件行李一起抵达巴黎时,巴黎报纸以巨幅的标题惊呼:“纳博科夫太太比小精灵洛丽塔大了38岁!”“我们根本没料到作者会同结婚30多年的银发妻子一起出席《洛丽塔》的发行会。”有记者直言不讳地告诉薇拉。“是的,”她微笑着回答,“那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而纳博科夫则半开玩笑地说:“我遇到薇拉的时候,她的头发还是淡金色,但我没花多少时间就把她的头发弄白了。”

“薇拉必须在场”

“薇拉在场”,自从两人相识以来,纳博科夫每一个重要场合,薇拉都会在场,他们共享了半个世纪的日月晨昏,当然也一起走过了对于他们的婚姻而言,最为危险的时刻。

那是1967年的夏天,纳博科夫的一个美国崇拜者发现纳氏夫妇在意大利度假,当时的纳博科夫看上去情绪高昂,他正顺着一条山中小径往下走,手上拿着捕蝶网。原来那天早一些的时候,纳博科夫这个痴迷于蝴蝶的专家在当地发现了他苦苦求索的一种稀有蝴蝶。他马上转身回去找他的妻子,因为在他捕获这样的蝴蝶时,“薇拉必须在场”。

“薇拉在场”,自从两人相识以来,纳博科夫每一个重要场合,薇拉都会在场,他们共享了半个世纪的日月晨昏,当然也一起走过了对于他们的婚姻而言,最为危险的时刻。

作为一位贵族后裔的诗人、作家,年轻时期的纳博科夫是不缺女慕的。而在1940年巴黎的那场艳遇,则让婚后的纳博科夫彻底体验到了罪恶感。

那是在一次朗诵会上,纳博科夫结识了一位叫伊丽娜的女子。当时,薇拉不在巴黎,而纳博科夫则在当地的文学圈里备受爱慕。伊丽娜和纳博科夫有相同的背景,而且,她充满激情、幽默、有鉴赏力,纳博科夫再一次无法自拔。他不断写信给薇拉,催促她来巴黎,借助这份催促,他希望能加强对妻子的忠诚。然而巴黎的各类沙龙聚会,总能看到纳博科夫与伊丽娜出双入对的身影,谣言已经铺天盖地地传开,它给纳博科夫造成的精神压力。使得这位天才作家备受皮肤病的困扰,甚至想到过自杀。

薇拉终于来到了他的身边,在戛纳的海边,他向薇拉坦白了一切。听完他漫长的叙述后,薇拉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确实爱她,就应该立即去巴黎找她。”纳博科夫支吾着说:“现在不行。”除了父亲去世的那个夜晚,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时刻。

薇拉开始对他很客气,一向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薇拉已经沉默了许多。没过多久,伊丽娜来到了戛纳,当看到纳博科夫带着孩子去海滩游泳时,她赶紧冲了过去……后来,纳博科夫告诉薇拉,那一整天伊丽娜就守在他们屋外,可是他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妻子。

对纳博科夫而言,薇拉“就像枪一样美”,这个“由一些尖锐的小箭打造出来的”坚强女子让他无法转身逃离。在此之后的37年里,他们一起去每一个地方,她去听他的每一堂课,在教室里,她总是一手搀扶着他,另一只手抱着一摞书,而口袋里则是纳博科夫随时都可能需要的心脏药。她一直都坐在第一排或离讲台最近的地方。纳博科夫的眼光通常都看着薇拉坐着的方向。实际上,所有的课都是讲给薇拉听的。

她以无限的忠贞和毅力陪伴着他共同走过了52年,1 977年,纳博科夫溘然长逝。薇拉伤心地对儿子说:“我们去租一架飞机掉下来吧。”一个坚强无比、一直手枪不离身的女子,只因为丈夫的离世,就想到了轻生。原来真正爱一个人,确实会想到和他一起灭亡。但薇拉终究没有去租飞机。因为还有丈夫的遗作,需要她继续默默地工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有人问薇拉:“你漫长的一生中是否曾经感到过厌倦?”当时身受帕金森症、耳聋和骨质疏松症困扰的纳博科夫太太笑笑说:“从来不曾。”

1991年4月,薇拉过世。遵照遗嘱,薇拉的骨灰加入了纳博科夫的骨灰里,她与她的丈夫再也不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