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亚当夏娃精神荒原的重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亚当夏娃精神荒原的重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新一代犹太作家的菲利普・罗斯所写的《美国牧歌》曾在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本文旨在从弗莱的圣经原型理论去解读以塞莫尔・利沃夫所代表的“亚当”形象和以多恩为代表的“夏娃”形象在以乡绅沃库特为主的美国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撒旦”形象的冲击下,如何追求成就自己的“美国梦”,并以此来填补他们内心世界的精神荒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和问题所在。

关键词:“瑞典佬”;多恩;亚当;夏娃;精神荒原;美国梦

一、引言

菲利普・罗斯在美国文坛上极具影响力,是美国当代犹太小说家的杰出代表,也是近年来最具竞争力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之一。事实上,罗斯很早就跻身于美国一流作家行列,正如批评家欧文・豪所说:“那些许多作家需要终其一生可以追求的东西―独特的声音、稳妥的节奏、鲜明的主题―菲利普・罗斯似乎立刻就全部把握了”[1]P482。

因《再见吧,哥伦布》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而一举成名的罗斯,早期作品主要以卡夫卡式荒诞手法揭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危机和生存状况。临近二十世纪末出版的《美国牧歌》是罗斯迄今为止“最有思想深度、最优秀的作品” [2]P264。这部小说以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为政治背景,以利沃夫家族三代人对美国梦的追寻为主线,再现了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问题。早期很多学者像迈克尔・伍德等在解读这部小说时关注更多的是梅丽反战思想的源头和父女冲突上,“视瑞典佬是这一切的受害者”;而后期学者如亚历山大,帕里什和马歇尔则将重点放在“犹太的同化问题,身份认同以及女权文化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上。”

《美国牧歌》这部作品从小说的布局和谋篇上来看都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小说以“乐园追忆”,“堕落”和“失乐园”作为三个主题,再现了《圣经》中亚当夏娃受到撒旦引诱之前的美好乐园生活,以及受到引诱之后的堕落,到最后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的情景。在弗莱的批评的解剖中,他提到原型是“一种象征,通常是一个形象,它在文学中经常出现,可以看作是人们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基本因素” [3]P48。小说处处以圣经中的故事为牵引,来表现瑞典佬所代表的亚当和以多恩为代表的夏娃在经受以沃库特乡绅为代表的美国文化―撒旦化身的冲击下,如何追求成就自己的“美国梦”,并以此来填补他们内心世界的精神荒原是接下来要探讨的核心和问题所在。

二、亚当夏娃形象的再现

作为人类始祖的亚当在被愤怒的上帝逐出伊甸园之后,在后世的许多岁月里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新的伊甸园,这种信念自从“创世纪”之后从来没有消失过,这也正是“美国梦”得以存在的理论根源。同时,重建伊甸园的梦想对于犹太人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代表性意义。古老的犹太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圣经》,由此开启了不朽的圣经文化,犹太人的功劳不可磨灭;但迦南福地的丧失以及2000多年的欧洲流浪历程使重建伊甸园的梦想成为犹太人生活的主旋律。

罗斯笔下的“瑞典佬”―塞莫尔・利沃夫可以说是致力于重建伊甸园的亚当形象的典型。而此时的伊甸园就是他们一直所追求的“美国梦”,是他们经营“美国梦”成功的象征,也是他们完全融入到美国社会的象征。《美国牧歌》叙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在“大萧条”到20世纪末的极具代表性的美国遭遇,集中展示了前后三代犹太人对于美国梦的领悟及其结局。其中以主人公“瑞典佬”的遭遇最为典型,曾经是棒球明星的“瑞典佬”―塞莫尔・利沃夫一直念念不忘的梦想就是能够悄无声息地融入美国上流社会,能够安定地生活在这个“希望之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瑞典佬自以为拥有了伊甸园――那位于旧里姆洛克的大石头房子,他所有幸福的容身之地。妻子多恩是名噪一时的新泽西“美国小姐”,他们生有一女,取名梅丽,生活幸福美满;然而,正当他们几乎毫无阻力地融入美国社会之时,越南战争和国内矛盾的激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国内长达数年之久的60年代动乱一起阻断了他们的“美国梦”进程。追求中庸、期望“欢乐”的瑞典佬被叛逆的女儿梅丽扔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梅丽在抗议越战活动中投向家乡邮局的一颗炸弹彻底毁灭了瑞典佬和妻子多恩的美国梦。

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和蔼的父亲,成功的老板,这就是瑞典佬。带着生活的“假面”,过着双重的生活,努力地使自我适应美国,这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美国式”男人,却最终成了可悲的“历史的”,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羞辱、猜疑和痛苦。同时,女儿的反叛、家庭的变故重创了多恩,最终导致了多恩的移情别恋――她转而投向一向以“盎格鲁・萨克逊”地道白人自称的邻居沃库特的怀抱。妻子的背叛使瑞典佬对生活的幻想完全破灭,他一直希冀的美国梦成为他一生中再也无法容忍、无法逃离的噩梦。这个从少年时期便梦想成为现代伊甸园的构筑者,最终没有成为一个简简单单的“快乐的美国人”,而是像一个困惑的“现代的哈姆雷特”,在郁郁寡欢中走向精神的毁灭。

多恩・德威尔,瑞典佬的美貌妻子,一个地地道道的来自伊丽莎白的非犹太人姑娘。在与瑞典佬结合之前,多恩就己经通过选美赢得了“联盟县小姐”、“乌普萨拉的春天女王”以及1949年“美国小姐”的称号,这个往日的爱尔兰灰姑娘一度为幸福、荣耀的光环所笼罩……婚后的多恩一直过着一种令人艳羡的美满生活,然而她的结婚并没有使“美国小姐”桂冠带给她的不堪重负的负累减轻多少。尤其是女儿梅丽的存在以及那颗要命的定时炸弹一并将这个灰姑娘的所有梦想击溃得体无完肤。哭泣、神经衰弱――这是多恩在梅丽爆炸案后应对劫难、赖以掌控家中一切的唯一法宝。她丝毫不用担心,无论情况多艰难,都还有高大强壮的瑞典佬应付着。这个男人对她太好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事业成功、脾气温良的好男人――这个男人对妻子、女儿有着无条件的责任感,不管她们有什么要求,瑞典佬都顺从,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除了顺从还有什么办法,这是他所知道的做男人的唯一的方式。然而就是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好男人,多恩却最终选择了背叛。

面对重创,心理转变后的多恩与丈夫瑞典佬有着完全不同的倾向。瑞典佬期望能够和妻子一起从喧嚣浮华的城市中逃遁,回归乡村,在乡村中寻找心灵的避难所,在那间石头房子里重新寻找失去的快乐和精神安宁的栖息地;而多恩则仍然向往着城市的奢华与喧嚣,她与瑞典佬之间文化冲突的鸿沟不可抹平。因而为了彻底摆脱痛苦,摆脱与梅丽相联系的一切,包括她公然声称的可以反映“她们家族的价值观”的心爱的旧石头房子、她以往的容颜以及梅丽的爸爸瑞典佬。此时威廉・沃库特所代表的美国主流文化身成了撒旦的化身,他不断地侵蚀多恩的内心,无论是他所作的画,还是他的思想,在多恩看来都是都露着一抹神秘,也只有和沃库特在一起,她的内心才得以平静。

《美国牧歌》中真正实现了美国梦的是瑞典佬的邻居沃库特,他代表了“美国正统白人(WASP)文化和历史的胜利” [4]P7。美国正统白人―盎格鲁・萨克逊裔白人新教徒,在美国历史上人们一般认为,所谓美国人就是沃斯普人。在反犹的沃斯普人沃库特眼中,利沃夫一家是到新大陆分享胜利果实的投机者,所以他有权夺走这些投机的犹太移民的心爱之物,包括瑞典佬美丽的妻子多恩。

梅丽这个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所生的可怜的畸形儿,在那个完全相互冲突的环境中不堪地忍受着从精神生活到等多方面的困惑与混乱。从某些方面来说,梅丽的出生本身就是一场混乱,这个混乱打破了伊甸园原有的安详和宁静,与其说是梅丽的一颗炸弹摧毁了瑞典佬和多恩所致力建造的伊甸园,不如说揭开了他们的虚伪面纱,将他们的精神荒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以为自己实现了各自的“美国梦”,然而一切只是虚幻。当美国主流文化过多的侵入他们的乐园和心灵时,他们的梦想破灭,美丽的逃亡,多恩转身投向沃库特的怀抱继续自己的“美国梦”,而她和瑞典佬所建造的伊甸园也因她的离去而成为废墟。瑞典佬失去了自己苦心经营建立的伊甸园,精神上的废墟将他引向悲剧的结尾。

三、结语

在罗斯看来,一个小说家的真正职责是呈现人类(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生活境遇。[5]P160他曾声言: “我并非写犹太书,不是犹太作家;我是一个犹太裔作家,我人生的最大关切和激情是写小说,并非当个犹太人[6]P1907。”这番话表明了他想超越犹太生活,真正融入当代美国社会的愿望。然而,犹太性作为 “一种固存在美国犹太裔作家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情结”[7]P38,作为犹太作家共同具有的 “一种普遍的、不可剥夺的精神感觉”[7]P38,仍然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罗斯的作品中。虽然罗斯对美国犹太人的困惑和荒唐行径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并加以嘲弄和攻击,表现出对犹太传统批判的一面,但只要对小说中隐含的犹太文化母题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作家身处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对犹太移民在历史传统与现实理想之间犹豫彷徨的心态的深切体会,和他对本民族文化与发展的担忧与关怀。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吴冰、郭栖庆主编《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王守仁.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菲利普・ 罗斯. 美国牧歌. 罗小云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 Jones, Judith P. and Guinevera A. Nance. Philip Roth [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1.

[6] Perkins, George and Barbara Perkins, eds.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Ninth Edition [C]. Boston: McGraw - Hill College, 1999.

[7]邹智勇. 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