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新苏南模式”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新苏南模式”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三个为主、两个协调、一个共同”为主要内容的“苏南模式”,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苏南效益、苏南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并且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实属世界罕见。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南地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特色,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以其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使这一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市的苏南地区,其国土面积只有全国的0.3%,人口也只有全国的1.7%,却创造了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总量。2006年,苏南的GDP占全国6.4%,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4.8%,外资实际利用额占全国19.6%。活跃的县域经济是苏南的一大亮点,苏锡常地区所有的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县,百强县前10名,其中7名在苏南,昆山市是百强县之首;全国4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有13个在苏南;全国首批6家“国家生态市”中苏南有4个,占2/3。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伟大业绩,再次引起了世人关注。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原苏南模式正在逐步过渡到新苏南模式,总结和概括新苏南模式已成为苏南新发展的迫切要求。

苏南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发生了六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这是苏南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的一个质的飞跃。以下六个方面的变化也就是构建新苏南模式的条件和基础。

一、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从农村工业化到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并进互动,逐步建立起现代国际制造业和信息制造业基地。苏南在原来较雄厚的城乡工业基础之上,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大量吸引外国的技术、资金、项目、人才,把外资同改造、提升本土经济结合起来,带动本土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使苏南经济产生了一个空前的飞跃。世界500强已有182强落户苏南,苏南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热土。在苏南,从当年借力“星期日工程师”发展乡镇工业,到现在借力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苏南地区迅速成长起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规模生产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苏南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2005年,苏南5市有2200多家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10亿元,其中无锡679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创造了全市50%以上的工业产值,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

二、所有制结构从主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单一所有制演变为民资、外资和股份制为主的混合型经济结构。这是苏南最大也是最根本性的变化。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改制以后成为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运用多种资本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同时,苏南也在创造符合现代生产力水平的公有制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如社区集体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各种专业股份合作制,这都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苏南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三、跳出了传统狭隘的农村发展格局,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工业化初期,苏南提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口号,在农村工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协调了务工与务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稳定了务农者的人心,保证了苏南农业长期稳定高产。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苏南强调以城带乡,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做到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政府服务向农民覆盖。依托市场化的改革,依托工业化的反哺,依托城市化的带动,有效地推进城乡走向良性互动。

四、从市场趋向改革到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始出现。这是苏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乡镇企业了不起的是最早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实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发展经济,较快地促进了农村“两个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南加大市场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业园区的经济运行都追求同世界接轨。

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从“两手抓”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苏南的一大特色。苏南人从自身的实践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文化与人的关系。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技发展依靠人,人的素质提升依靠文化。因此,苏南从经济起飞开始就重视“两手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苏南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90%以上的乡镇成为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了幼儿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了50%,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苏南的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苏南的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人口预期寿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苏南出现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比如闻名全国的张家港市,以后又有昆山、江阴、常熟市的崛起,号称苏南“四小虎”,还有久盛不衰的华西村以及西塘村、蒋巷村、长江村、永联村、梦兰村、武家嘴村、三房巷村、东升村、华庄镇等。

六、苏南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过渡。2006年,江苏全省人均GDP为3500美元,苏南5市人均GDP达到74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为2.7∶97.3,城市化率已达到67%,整个苏南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2005年,根据省统计局测评报告,苏州、无锡两市全面达到小康指标,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江阴6市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级市,常州2006年,南京、镇江2007年全面达到小康指标,这意味着苏南5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2006年,苏州、无锡两市提出在未来5年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令人鼓舞的。可以说苏南正处在“城乡统筹发展,工农协调布局”的新形势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南5市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路径,南京将发展软件业作为自主创新的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苏州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着力点。无锡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新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的思想,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促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异军突起,闯出一条创新驱动型发展新路。这不仅使苏南经济进入了良性循环、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而且也为苏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现在的苏南已经进入一个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新阶段;已经进入一个切实巩固和完善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已经进入一个科学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新苏南模式的研究既要承接苏南模式的演进脉络,更要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遵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总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苏南整体优势的不断增强。新苏南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多元化市场主体为动力,以城市为依托,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县域经济为基础,调整优化“四个结构”(在所有制结构上,促进外资与民资的融合,发展混合型经济;在产业结构上,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在城乡结构上,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社会结构上,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促进“三个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区域资源配置,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区域整体优势的新路,从而真正把苏南建设成富裕而文明,兴盛而智慧,开拓而淳尚,进取而有序的新苏南。概括地说,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五大”特色,调整“四个”结构,实施“四化”互动,促进“三个”协调发展,即“五四四三”模式。

新苏南模式最大特色也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政府统筹,混合经济,城乡协调,“四化”互动。

政府统筹。苏南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改变目前“强政府、弱市场”的现象,正确处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关系,尽早退出追求传统发展目标的运动员角色,把职能真正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强化社会职能,特别是在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关心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统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有所作为。政府转变职能不是放任不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体也是政府,即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也需要政府的推动,关键是政府要把该管的事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缺位、错位、越位,真正使政府成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混合经济。新苏南模式的最显著特点是所有制结构的大变化、大调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大批介入;乡镇企业全面改制,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迅速崛起。苏南原先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很快演变为民资、外资和股份制为主的混合型经济结构,这是新苏南模式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因。特别可喜的是外资和民资的融合,本土经济不仅总量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像苏州这样一个每年到帐外资60亿美元的城市,2006年个私企业投资总量首次超过外资企业,在各类投资主体中居于首位。

城乡协调。城乡统筹、城乡协调是苏南的一大亮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工业时就提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同时,保证了农业长期稳定高产。进入新世纪,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出现了以城带乡的喜人局面。现在的苏南城乡发展已经从主要走工业化推动型发展为城市化带动型为主,通过中心城市、县城的辐射,带动农村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带动产业集中化。现在的苏南,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之路。苏南地区从城乡分割到城乡协调,再走上城乡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从而缓解了“三农”问题,缩小了城乡差别。据2006年统计数据推算,全国城乡发展人均收入比为3.28∶1,江苏省为2.42∶1,而苏南5市为2.13∶1,其中苏州则为2∶1,无锡为2.05∶1,有些县级市如江阴为1.98∶1。新苏南模式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还应该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这里涉及在“五个统筹”下如何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总体协调,造福人民、惠及后代,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等一系列问题,都应在分析研究新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中的规律。苏南人已经注意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四化”互动。苏南发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工业化没有完成,信息化已经开始。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上世纪90年代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国际化起步;进入新世纪,突出了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南的经济结构。苏南人以不懈怠、不疲倦的精神,寻找和开拓着自己在世界新型经济领域中的立足点和起跑点,仅仅经过30年时间的奋发努力,较平稳地使苏南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这是苏南发展的希望所在。

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呼唤新的发展模式出现,近年来理论界都在探索和研究新苏南模式,我认为最重要应把握以下四点:(1)用历史的逻辑思维来研究,新苏南模式是对苏南模式的传承和创新。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是一个连续的不断革新、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过程,是一个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不能割裂开来。(2)从发展的观点来研究,新苏南模式和原苏南模式一样,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固定的,但又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苏南模式必须研究苏南的新情况、新矛盾、新发展,从对矛盾的分析中引出对策,把握它的发展轨迹,从实践中提炼概括,切忌主观臆断。(3)要在把握国际宏观大背景和地处长三角区域优势条件下,深入研究新苏南模式,既要充分考虑大背景和区位优势,又要着重研究苏南发展的内在因素。(4)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来研究,新苏南模式具有指导意义又不能照搬照套。学习苏南经验,必须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