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提问,提高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一堂好课是一串灿烂的珍珠,那么师生的提问就是串珠的那一根美丽的红线;如果说一堂好课是一首动听的歌,那么,师生的提问就是歌中跳动的旋律;如果说一堂好课是一段活跃的化学反应,那么老师的提问就是绝好的催化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因此,巧用提问,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具体如何运用提问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的提问

提问的主要作用是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这种提问要设置悬念,注意趣味性,要符合青少年身心的特点。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精彩’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是“糟糕”。“你们能不能写好‘糟糕’这两个字呢?”学生纷纷讨论该怎么写。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后,要求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

生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

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

生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

生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

……

接着,我建议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争取当堂朗读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在综合性学习中,要积极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学习形式,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乐学。”我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从找反义词入手,到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没有压力,学得开心。

二、整体感知过程中对情节的提问

可以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简单的梳理。当然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例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通读全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同时,我用大屏幕打出了如下问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她在怎样的天气里卖火柴?

她一共几次划着了火柴?她为什么要划着火柴?

结果怎样?

这些问题非常浅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会有难度,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答案。这一组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细节,为下一步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三、对理解文章思想情感的提问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思想及情感等方面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如六年级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学习两小儿勤动脑、敢于质疑的精神;有的说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等等。对思想理解的提问,注意把握好难度。如果小学生对启示感到困难,我们可以直接这样问:“文章中孔子和两小儿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那问题就更简单化、明确化了。其实,这些提问都是较传统的方法,但又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提问方式。

此外,上每一节课我都要提同样的问题:“你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地方?能向老师讲讲吗?”这种提问方式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非常聪明的民族,犹太孩子回家,家长常问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问老师问题了没有?”而中国的学生在回家后,很少有家长会问到这个问题。其实,启发学生自觉提问、探索,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外读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学生不能理解,他问我:“愁怎么像水呢?我觉得这句诗很美,但不知道美在哪?”

我听了后感到非常惊讶,也非常欣喜,因为这一问题显示了他们在语文方面的探索已经达到新的高度。我告诉他:“愁是看得见,但摸不着的,愁有多大有多深谁也说不清。如果仅仅说我很忧愁、好忧愁、好伤心,太抽象,感动不了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江春水比如愁的博大、宽广,把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做愁的连绵不断,这就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了。所以千百年来它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广为传唱。这就是诗语言的优美所在。希望你以后也能仿写这样的语言。”

四、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提问

准确鲜明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教学高潮。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完全文后提问:“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发言,但很少讲到点子上。这时,教师通过故事谈话设疑,巧妙地突破难点:“同学们静下来,听老师讲个故事:一个孩子做饭,一家三口用一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而这位小朋友仍旧用一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这个小朋友才发现自己错了。请大家谈谈这个孩子不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对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思索后说:“他少放了米”“他按老办法办事”……“那么以烧饭这件事联系到课文,是不是说明一个道理呢?”学生们恍然大悟,笑着连连点头称是,并举出了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类似事例。

总之,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在课文的课题上设疑,激发创新兴趣;要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使学生知难而进,迸发智慧的火花;要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设疑,鼓励学生争辩讨论;要在“无疑”处生疑,求新求异,激活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只要教师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运用,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