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参加呼和浩特市第四批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比赛时,抽到的题目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灭火原理》一课,现将当时对该课的设计整理如下,愿与同行们一起交流探究。

一、设计思路

学生在知道了氧气的制法、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来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可以将课本中学到的化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在设计上我抛开了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利用情景教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增设的创新实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了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自主学习态度。

二、教学过程及方法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如下图)让学生了解到火能用来取暖、煮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播放新闻报道:

2003年11月3日凌晨5点42分,湖南省衡阳市消防支队接到火灾报警,3分钟后20名官兵和两台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当时火势燃烧迅猛,无法控制,商住楼上400多名群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通过观看使学生明白,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唤起同学们的消防意识,并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师设问〕火灾是由于燃烧引起的,那么物质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79页的探究活动。

通过对三个对比实验的观察,分组讨论后进行分析与推断,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假设1观察到:火柴可以燃烧,水泥块不能燃烧。

分析与推断:火柴是可燃物,水泥块不是可燃物。

假设2观察到: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不会燃烧,点燃后能燃烧。

分析与推断: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教师讲解〕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

(并了解白磷、红磷等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假设3观察到:在空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烧,用烧杯罩住不能维持燃烧。

分析与推断: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通过观察活动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不是很深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又增设了以下的演示实验:

如图:在一个500ml的大烧杯中注入400ml开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再在另一个250ml的烧杯底部一侧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侧放一小粒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然后将此烧杯浸入500ml的大烧杯中。

〔实验现象〕小烧杯底部的白磷燃烧(为了防止污染空气,白磷燃烧后我在小烧杯口盖了一只蘸有冷水的玻璃片,避免白烟扩散到空气中,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而红磷没有燃烧,大烧杯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学生活动〕对照燃烧的3个条件,由学生来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1.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

2.250ml烧杯底部的白磷燃烧是由于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红磷没有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3.500ml烧杯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教师设问〕那么,能不能让大烧杯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呢?(有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大多数学生强烈要求通入氧气后试一试)。

〔教师演示〕将事先装好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橡皮导管的末端与一个普通漏斗的下管相连,给试管加热后,将漏斗倒置于热水中,并将白磷罩住。

〔实验现象〕水中的白磷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此时,同学们都感到特别的惊奇,对燃烧的3个条件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得出的燃烧的条件,请同学们说说对燃烧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回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教师讲解〕初中阶段我们所学的“燃烧”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是有些特殊的燃烧,它不一定与氧气接触,如上高中后要学到的氢气在氯气中也会燃烧,钠、钾等金属在水中燃烧等。

〔知识拓展〕通过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了解一组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师讲解〕与燃烧相比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这种氧化叫缓慢氧化。你知道哪些变化属于缓慢氧化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如金属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等。)

〔教师讲解〕缓慢氧化也会放出热量,如果缓慢氧化的热量没有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引发自动燃烧。

〔演示实验〕将事先在二硫化碳中浸泡的滤纸用镊子夹出悬挂在铁架台上,过一会儿滤纸便自动燃烧。

〔教师讲解〕这种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而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就会引起爆炸。

〔播放录像〕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本83页“面粉爆炸实验”的录像,并观察两幅爆炸图片。

〔教师讲解〕爆炸由燃烧引起的,也有类似气球爆炸等发生物理变化的爆炸。爆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但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它也可以为人类服务。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爆炸的异同点。

〔得出结论〕

〔板书〕二、缓慢氧化、自燃、燃烧、爆炸的异同点

〔教师提问〕认识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后,那么该如何灭火呢?其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课本81页的灭火实例,说出能灭火的原因:

〔得出结论〕三、灭火原理

1.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迁移〕生活中遇到火险该如何自救?(略)

三、教学后思

本节课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的真实情境,通过实验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对氧气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巩固,如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一实验的增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满足了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使学生明白了在加油站、面粉厂、棉纺厂等地悬挂“严禁烟火”等警示牌的实际意义,并且也学会了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

通过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又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活动的时间调控要把握得当,合理引导课堂中的“动”与“静”,引领学生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