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教育,语文教学中不能遗漏的一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教育,语文教学中不能遗漏的一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教会学生如何认识悦纳自己的生命,并尊重其他生命,进而珍惜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找准自我生命的闪光点,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作为人文教育主体的语文教学,却几乎未曾涉及生命教育这个领域,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此,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显得尤为紧迫。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能遗漏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一、语文教与学中师生的困惑

在语文教学中,常听同仁们批评学生说:“你们这些学生跟我们那时相比,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了。”“你们这些学生根本无法与前几年相比,语文素养普遍低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不得不令人反思。笔者以为这样横加批评指责的教育方式,不仅在无形中将教育的责任推向了社会,而且也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不信任。这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用不道德的教育方式去进行道德教育,却要求学生有道德,未免显得有些荒唐。更有甚者,用完全成人化的方式去要求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由发展的个性和自我创造的灵性,实在是有悖于“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本质和教改精神。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外因的“条件”作用,是在用外在的方式来改造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却忽略了内因的“根据”作用,没有关注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

教育学生时,常听学生这样说:“老师,我感到学习没有什么意思!”“老师,我觉得我不如某某学生聪明,注定考不上大学。”“老师,学习就这样,为父母吧,没有什么好谈的。” …… 面对这一条条不无偏激的想法和一张张冷漠孤傲的脸庞,要是再谈什么理想、奋斗,恐怕我们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由此,为人师者不由反思: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层次也该上升到对生命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来。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何为生命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做了很好的诠释: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三、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一)认识片面,缺乏思考

我们知道,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二)以“我”为主,缺乏协作

这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他们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他们是应该的,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他们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三)轻视责任,缺乏担当

这些学生比较任意,想起来就做,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四、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研习语文文本,渗透生命教育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社会流行的俗语:“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些都告诉我们,学生是可感化可塑造的,是可以实现培养终极目标的。情由物生,某种情感总是由某些特定的外物引发,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最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而闪光的成长之路,竭力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一个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在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与地坛》两篇课文时,笔者以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凄清的音乐和真情投入,创设了感人的教学情境。海伦・凯勒的感恩和豁达令学生动情动容;史铁生的坚韧和其母无奈而深沉的慈爱令学生潸然泪下。姑且不去探讨是否做作,但学生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凝重、母爱的无私,也能在艰涩的人生中品味出真情的伟大。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恋人间的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别》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哀婉深沉;诗歌《雨霖铃・寒蝉凄切》畅叙离别的无奈和惆怅;《幽径悲剧》表达了季羡林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雅舍》表明的是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无论是爱情的纯洁还是离情的“渐远渐无穷”,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都要敢于探讨,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引导参与教学,体验生命情感

语文文本底蕴很厚,情感因素很浓,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主旋律,有爱国、思乡、怀人的“乡土情结”,有智者的声音和仁者的呐喊。如《生命的化妆》中对生命最高境界的寻根,总能拨动我们最敏感的神经。如果能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文本,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都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体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解读生命、生感。在读出作者的同时,也能够读出自己。

(三)指导精品阅读,培养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不仅是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意识,还有对他人(物)生命存在的意识。尊重自己、同情他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在目前的教育中非常缺乏。我们的学生书读得太少,他们直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太少,所以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体会。不理解、不体会别人的疾苦,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对世事的冷漠。我们应鼓励学生去挑选适合他们自己兴趣的课外读物,作为生命教育的补充教材,或许现在弥漫在我们周围的彷徨感和危机感就不会这么深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冰心的《谈生命》、张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这些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都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去阅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形成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强烈意识。

(四)融入各种活动,体验生命真谛

情感体验是感受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掌握生命的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例如开展以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等为主题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生命知识学习、生命安全体验以及生存拓展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与自救办法;开展“磨难”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又如结合“ 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完成系鞋带、洗衣服、提水等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察生命的可贵、懂得尊重与珍惜生命,感受母亲的辛苦与辛劳,进而知道感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他们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母亲,还有父亲、老师、亲友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

“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是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评价。一位不识字的母亲都知道生命教育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积极、充满热情的语文学习中展现自己生命的光亮。

(何学林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7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