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滨河带状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滨河带状空间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以上海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为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以滨河绿地为载体的城市带状景观空间的设计体会。通过在总体规划上,对城市滨河带状空间的现状及文脉研究,构建多维的景观结构,创造多样的景观视线通廊,在具体设计时,把握城市滨河带状空间各元素的处理,形成沿河旖旎的风景线。

关键词:城市滨河带状空间 ;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元素

Abstract:Taking the Sanlin old street park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urban riverside ribbon space. By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and tradition, setting up multi-dimensional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various sightline, controlling the elements, charming landscape on the riverside can be shown.

Keywords:urban riverside ribbon space;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landscape el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112-03

1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海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而城市往往是依河而建。河流之于城市,在古代,是资源与保障,关系到城市存亡;在现代,更多地是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是展示城市的环境面貌之窗。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河流是一条风景线,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的边界。边界是除了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1]

作为城市滨河的带状空间,一般是指在河道与相邻城市道路或相邻其他城市用地地块之间的陆域范围。根据河流在城市中的级别、宽度,其开发开放程度存在差异,造成这个陆域范围的宽度也宽窄不一:窄时,仅可作为滨河绿化带;宽时,可作为一个滨河区域来考虑。本文所探讨的滨河带状空间是以滨河绿地为载体的带状景观空间,是城市滨河区域的一部分,以绿化植物、场地道路、建筑小品及驳岸栏杆及其他设施,如灯光照明、街道家具等为景观元素,是滨河的开放休闲场所。

2 现状研究与文脉承启

滨河带状空间往往是城市滨河区域的一部分,在总体规划时,需要对现状情况仔细研究,考虑河道现状条件。有时滨河空间景观的设计包括对河道进行疏浚,甚至改变河道线型,有时仅仅在现有河道驳岸上进行再设计。前者可以更好地将驳岸处理融入整个景观设计中,后者更多地是在已有条件下改善不利于整体景观表现的部分。同时,还需要把这个带状空间放到大的空间范围里,考虑大区域的规划要求,立足现状更要结合未来规划。

每一段河流都有她的故事,只有在发掘、尊重、保护场地特质的基础上,梳理场地空间的肌理与脉络,与场地对话,对其充分理解与认识,从而传承场地中固有的文脉,让其更富生命力的方式延续下去。同时,考虑到场地时间维度上的变迁,顺应当代的景观需要,更要注重游人的感受,使景观设计的层次丰富。这里的游人既有当地居民,也有来此游览的客人,居民关注于归属感,期望从景观中寻求往日风情的蛛丝马迹,客人流连于审美情趣,希望快速从景观中了解当地文化。

三林老街位于上海浦东三林塘港(三新路-长清路)两侧,其功能定位是集文化展示、商业休闲、旅游观光,与居住及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城市文化中心。规划目标是在保护三林老街历史街区的基础上形成一处新的城市文化基地,结合周边地段开发打造风格特色突出的新三林。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是浦东新区三林老街现代文化休闲绿地组团的一部分,南侧为居住区,部分建筑底层为朝北沿街商铺,北侧临三林塘港。三林塘港河道已疏浚,驳岸也已经整治完成,为直立式硬质驳岸。沿河15m已建绿带,多数为草坡,绿化效果较差。因此,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将原15m绿带纳入一并设计,且与三林老街总体规划相衔接,融入新三林景观大环境中,公园实际设计总面积为28000m2。

通过对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的建设,利用休闲平台、活动广场、景观小品及绿化种植,来营造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空间,赋予绿地一定的现代文化服务休闲的功能,使绿地的特征性、文化性更鲜明。为当地居民提供平日休闲的滨河场所,也为三林老街的现代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景观基础,吸引来自各地的客人来此游玩体验三林老街的传统与文化。

3 多维的景观结构

滨河带状空间是水域到陆域的过渡区域,时刻存在与河流的互动,因此在景观结构规划组织过程中,滨河空间应有收有放,有密有疏,需要各要素之间的整合,以及河岸空间的有效划分和组织。通过绿化植物、步行道、广场、建筑等在点、线、面上的结合,从而营造多维立体的沿岸风景。

点——入口节点和桥头广场

对于滨河带状空间来说,“点”往往可以是入口节点和桥头广场。因为带状空间的形式决定了与之相交的道路、桥梁会形成人流集中的交叉点,以及景观变化的转换点,这些节点也是游人进入滨河空间首先感受到的,在景观设计时需着重设计。一般设计广场配以不同铺装形式的场地或利用节点绿化设计配置对景的绿地,提示景观的转折。

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被灵岩南路分为东西两块,主要的出入口也设在灵岩南路两侧,利用缓坡绿化进行造景,形成开放式的入口景观节点。

对岸的三林老街与公园通过三座步行仿古桥连接,在桥头集散广场设计景石、树穴等对景,营造一个个精致的景观节点,也丰富了景观空间(图1)。

线——虚实景观长廊

城市的滨河带状空间本身就是线性空间,空间沿河展开,如果在规划设计时只考虑将各元素平铺直叙地分布在带状空间中,往往在游人沿河长时间游历过程中显得过于乏味,因此可以通过相关设计手法增加滨河空间趣味性。最有效的手法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植物种植,营造虚实景观长廊。植物成组布置,根据周边情况,每组植物配置相应的品种,既有密林,又有疏林草坡;既有层次丰富的乔灌草综合植物景观,又有根据建筑配置有意境的点景植物景观。

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东西长约700m,南北宽40m,为沿河的狭长空间,三新路及长清路侧绿化种植以水杉林、香樟林等乔木林为主,并以疏林草坡向灵岩南路延伸,至建筑周边又以高大的秋色叶乔木点植,绿化与建筑形成了疏密有致的沿河天际线。

公园东侧设计一组曲折有致的文化长廊,长约125m,与河岸或近或远,长廊屋顶局部透空,并种植爬藤植物(图2)。长廊形式古朴,与三林老街的整体格调相仿,既是公园中的观景通廊,又是公园的一道风景线。长廊曲折有致,与绿地、硬地围合了多个小空间,配合相应的植物造景,如局部点植姿态各异的竹类,增加文化氛围,形成别有意趣的小环境。

图1-桥头广场

图2-文化长廊1

图3-滨水平台

图4-林中小径

图5-文化长廊2

图6-滨河天际线

图7-建筑与绿化的结合

图8-高低错落的亲水空间

面——滨河块面空间

城市滨河带状空间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空间,尽管这个空间有宽有窄,但是即便是仅有一条游步道或消防通道,依旧可以通过周边构筑物及景观特质形成不同的块面。块面是将能形成相同或相近感受的元素整合,使游人在进入不同块面时有不同的体验。

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作为滨河带状空间,东西较长,根据景观元素主体的不同将滨河带状空间划分为三个块面:中部灵岩南路两侧建筑密集,硬质场地多,绿化以花坛、树穴种植,游人活动空间大(图3);西部绿地地形起伏,只有林中小径穿越,绿化采用密林形式,林下植灌木,游人进入少(图4);东部设置文化长廊休憩场地,疏林草坪下有零星小广场及连续的游步道,引导游人主要在文化长廊内活动(图5)。

4 多样的观景视线

城市滨河带状空间的观景视角除了身处景观之中的平常视角外,还存在隔岸观景及在河道上如桥上、船上眺望的视角。平常视角讲究的是对景观近距离的感受,而后两者则更多地关注远离景观所获得的感受。由于距离的关系,可以感受到景观的整体效果,因此,隔岸观景的视线讲究景观的轮廓线,这包括水际线和天际线。

水际线是滨河空间意象中显著的边界,主要着眼于驳岸的处理。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是在三林塘港河道整治完成后建设,因此考虑到建设成本等原因,原驳岸保留,为直立式硬质驳岸,线型单板。在景观设计时,通过沿河种植黄馨、垂柳等,利用其枝叶的垂坠,对驳岸起到了柔化。如果条件允许,在水际线的处理时可充分利用多种驳岸形式,软硬结合,并配置水生、湿生、旱生各类植物,并与场地、亲水平台结合,形成一道会呼吸的水际线。

天际线是以建筑、高大乔木为主干,提领空间的竖向层次,乔灌草、建筑阳台、场地、平台错落分布,丰富空间的纵深层次(图6)。

三林老街素有赛龙舟的传统,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的建成为龙舟赛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三林塘港上的三座步行桥及三座车行桥成了观赛的平台,公园的景观轮廓线成了龙舟的背景,游人的视线随龙舟游走,景观尽收眼底。

图9-滨水种植池

图10-游步道铺装

5 交融共生的景观元素

总体规划前期对滨水带状空间现状及文脉的研究,规划构建多维的景观结构,创造多样的观景视线,落实到具体设计上更要考虑各类元素的交融与共生。适宜的建筑配以变化的地形,绿化充分考虑观赏面及近身感受,穿插园路场地,呼应总体的景观结构,强化观景视线的焦点,使滨河带状空间不仅有立体的骨架,更具丰富的内蕴,使景观不仅可以远观,也经得起近赏。

滨河带状空间的元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建筑、地形竖向、绿化植物、园路场地、安全防护及夜景灯光效果等。

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在景观元素的处理上充分考虑三林老街的文化底蕴、游人感受、活动体验,创造宜游宜憩的滨河带状空间景观。

建筑

公园内有三幢建筑,设置在灵岩南路两侧,多为三层,局部二层。考虑到沿河立面效果,建筑设计连廊及室外平台,很好地缓解了建筑与河岸较近落差大的矛盾,与河景形成较好的呼应,使游人有一个良好的视觉享受。

三林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次建筑设计希望能延续这种历史风貌,整体风格提取民国时期的建筑元素,建筑整体以青色为主基调,辅以石材及涂料。结合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工艺,在墙身窗框等细节处做深入的线脚处理,追求民国建筑中大气、稳重、高贵的视觉感官效果,使其既传承了三林老街的历史文脉,又不失现代生活的简洁实用。为人们营造出公园休憩放松的文化氛围(图7)。

地形竖向

公园北侧的三林塘港常水位2.8m,高水位3.8m,因此驳岸顶标高设为3.0m,滨河3.8m高度内不设置永久构筑物,但是考虑亲水效果,在3.0m标高设有部分场地及绿地,可在高水位时被淹,水退后又可露出。公园南侧车行道标高4.3m,南北高差1.3m,在南北向宽40m的临河空间中,结合建筑设计不同标高的平台,通过坡道、台阶连接,形成层次丰富的滨河空间,既有亲水的平台,又有离水的高台,水面或近或远地呈现在游人眼前(图8)。

公园东西长,南北高差大,在竖向设计过程中同样考虑到各类游人的体验,台阶旁都设有残疾人坡道,方便其使用。

绿化植物

结合建筑形态,在其周边绿化种植较为规整,由此向东西两侧延伸以疏林草坡为主。靠近河道驳岸处设计宽1.3m的种植池,池内高差0.8m,对岸看过来是绿坡,间植黄馨及花叶美人蕉,黄馨下垂的枝条及花叶美人蕉的旖旎身姿软化了驳岸的硬质感,同时也解决了高差问题(图9)。

园路场地

虽然公园南北宽仅40m,但是考虑到公园东西距离长,游人的可达性及行走体验,将园路分成三类:南侧为6m宽的沥青园路,主要为建筑服务,并承担该段三林塘港的防汛通道的功能;另外,在绿地中设置1.5m的园路,采用嵌草汀步,使硬质的园路融合在绿地中,局部与文化长廊内的小青砖地坪相连,保持园路的连续性;在滨河沿岸设计2-4m不等的散步道,材质为透水混凝土砖,灰色为主,嵌黄色,铺砌以波纹形式,减少散步道的单调感(图10)。

建筑周边的广场采用自然石材铺设,并且色调与建筑相协调。

安全防护及夜景

由于驳岸护栏统一归为三林塘港的河道整治工程,为混凝土仿木桩的栏杆,予以保留,位于河岸边的0.8m宽及以上的种植池内,与滨河游步道有一定的距离,种植池挡墙设计40cm宽,兼可作为休憩座凳用。近水的平台及建筑阳台则根据建筑形式设计相仿的栏杆。

夜景也考虑沿河设置古色古香的庭院灯,建筑以泛光照明为主,体现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古典素雅的风光。

6 结语

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的建设与河道整治是分期实施,无法对其驳岸进行优化处理,但是在景观总体规划把握及各元素具体处理时能够相互兼顾,梳理相互的关系,创造城市滨河带状空间的丰富景观层次,极大地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为三林老街整个街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基础,有利于三林老街的整体保护和开发。

人们天生的亲水性,使滨河带状空间越来越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对于这个独特的景观载体,可以借鉴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的做法,从传承到发扬,从总体规划到具体设计,由表及里地刻画滨河带状空间景观,创造生机勃勃的沿岸风景。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林奇 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47.

[2]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