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泥土中长出智慧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泥土中长出智慧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主任要学做扶犁的“舵手”

在农村生活,经常可以看到庄稼人朴素的智慧,那些智慧是那么地平淡无奇,却是时时触人深思。一些画面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如:夕阳下的牵牛晚唱、牛背上横笛的牧童,而当中最鲜活的画面是晨曦下,农人手扶犁把,挥鞭空响,撵牛犁地的场景。那悠远的“嘞嘞”声纯粹而具有穿透力,至今一直回荡在耳边。

那个农人便是我的表舅,农业上的行家里手。在我幼年的记忆里,他家有牛有犁,且他本人有一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找他犁地的村里人很多,回报只是一草篓豆秸牛草和一顿午饭,不作兴收钱。

我见过他犁地,很辛苦但很享受。“嘞嘞”歌唱得兴奋而欢快,配以赶牛鞭清脆的空响,是绝妙的音乐。表舅的牛也好,很卖力,不耍奸,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在这样的“乐章”中通人性地前行。

我也见过别人犁地,抽出的鞭子狠且实,口中不停吆喝“得儿,驾”,牛走得快倒是快,就是老尥蹶子,地犁得有深有浅。表舅每每摇头:“作孽!那牛不是自己的么?遭罪啊!”表舅不评价别人的地犁得如何,只是怜惜那些不懂事的“牲畜”。表舅爱牛犹如爱自己的孩子。

一日中午,我送“晌午”(打尖充饥的食物)给表舅,表舅老远就喊:“怎么才来?”我正惊讶素来温和的表舅居然也有脾气,他又说:“叫你爸爸快送点牛草过来,‘小黑犊’还小,贪玩,今早没吃够!”敢情,这个小牛比他还重要。

后来,听爸爸说,“小黑犊”吃完牛草后,表舅基本就是趴在犁把上推,使了牛一样的力犁完了地。爸爸说,掌舵的只需要将犁把轻轻抬起,犁铧在牛的拉力下便可以深入土层,可这样牛便要费大力气。表舅可怜“小黑犊”齿龄还小,帮着压犁还帮着推,累得回来后,午饭都没力气吃。

我从此便觉得作为一名掌犁的“舵手”的伟大,不想多年后恰做了像“舵手”的班主任。班主任就该做一名像表舅那样的“舵手”,爱着、护着自己的“小黑犊”子。

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班级的学生与别的班级的学生相比,一有不满,便将鞭策的鞭子抽得“狠且实”,且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全然不顾自己学生的实际能力。结果“抽出”了学生逆反心理,学生便“尥蹶子”,班级反而越管越乱。何若表舅的欢快愉悦,善于“沟通”牛儿性情?一鞭在手,甩出了警醒甩出了花样!那“嘞嘞”的歌声正如班级激进的口号,是前行的指引。在这样愉悦的空气中,相通的心灵是那样的澄明,怎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往往习惯于指挥,稍稍一抬手一动嘴,便给学生增加很多负累。手一指,嘴一挪:“窗户最上面的那块玻璃给再擦一遍,我们班的要求是将玻璃擦得像没有玻璃一样!”于是乎,个还不够高的学生又是挪桌子又是垫板凳,又辛苦又危险!班主任啊班主任,难道一点也不能体谅学生?就是作为一个在场的成人,我们也不该让孩子置身于危险。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亲力亲为地参与到班级劳动的每一个过程。

对学生的爱,真的不是说出来的,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多的时候需要身体力行。谨希望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做一名优秀的“舵手”,犁出每一个班级的美好明天!

班级管理犹如“扬场”

记得小时候的麦收时节,表舅照例地来。刚拐入村口的小路,便可以听见他的大嗓门。早晨的太阳映上他原本红润的脸膛,越发显得精神饱满。表舅是有名的扬场高手,如果有风,一个早市便可以扬出几千斤的小麦。

父亲弄不懂这样的活计,屡屡讨教,屡屡失败,这样年复一年,表舅仍旧要来帮忙。现在想来,我倒听出了大概。所谓扬场,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要选择一个有风的早晨,这是天时;要选择开阔的场面,易于通风,且不能让麦粒滚落到场边的杂草丛中,这是地利;扬场前要吃好吃饱,做好体能准备,这是人和。扬场是急不得的,表舅在将脱粒后的麦粒与麦粒壳麦秸秆的混合物堆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抓起扬场锨掂了掂,选了适合的手抓位置,扬了两锨试试风向,便坐下来卷纸烟等风。

扬场是个技术活,沿风向侧站顶风扬起,小麦粒便与麦壳、秸秆分离了。看着是简单至极,可里面真的是玄机重重:手上的发力要随风力而改变,身体站位要随风向适时调整;扬第一遍扬弃大量杂质;扬第二遍,从杂质里“沙里淘金”。

表舅对待扬场很严肃,他望望初始的混合物的堆垛,伸手一抓,看看麦粒的密度与成色,便可以推想出这一场下来可出多少小麦,于是仔细地扬,直到认为达标才止。这是他多年的经验,也是多年经验形成的评价手段与标准。

多年后,我成了教师,做了班主任。我每天面对的是生龙活虎的学生,表舅对扬场的态度之于我对学生的评价恰是最好的教育启示:抓住“天时、地利、人和”,尽力扬弃学生的缺点,尽力“沙里淘金”发现学生的优点。

班主任要善于在活动及事件中及时评价学生,要抓住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天时”。乘着“东风”起,适时总结点评,切不可以“忙”为借口而拖延,最佳的教育时机往往稍纵即逝。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是“地利”。对于常发常犯的常规性错误,又对学生自尊过不成的伤害的,宜在班级展开集体教育;而对于会触及学生自尊的过错的处理易私下交谈。措辞要恰到好处,不可借题发挥,无限夸大;也不可轻描淡写,对学生心灵的触动似有还无。要力求做到学生与过往的过错分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可轻易发怒――这是“人和”,谁也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出现比这次性质更为严重的问题,一旦震怒,以后又出问题,又该怎么办?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尽力做到心平气和,就事论事,也容易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要做到既能扬弃其缺点,又能“沙里淘金”发现学生的优点。人向来都有两面,不可满眼都是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杂质,而看不到学生的优点。在批评教育后,我们不妨和学生谈谈他的优点,一来给学生以后的努力方向;二来,学生也不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能接受班主任的批评。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展开的班级管理,更多的时候就像农忙时的“扬场”,苦点、累点真的不算什么,因为“扬场”过后,我们将会收获金灿灿的“麦粒”。

善于使用两把“杈”

身在农村小学的班主任一定见过挖地的杈:木柄,三齿,有圆齿与扁齿之分,有的在木柄的顶端安装了横把便于使上力气,多数的扁齿杈即为如此。城镇的教师,离农村尚不遥远,且与农村教师多有交流,大概是并不陌生的。

农田在雨季前后便有了软硬之分:硬地,土壤表层干裂,硬如磐石,挖起来的难度在于杈齿如何锥入土层;软地,地烂而泥泞,粘如浆糊,挖起来的难度在于杈齿如何挖起成块的泥。农民的智慧在于知道什么样的地使用什么样的杈:硬地,用圆齿杈,三齿都成圆锥形,尖锐而犀利,一脚踩下,手一发力,腰一拧,大块的泥土便与田地分离,干脆利索;软地,用扁齿杈,三齿顶端砸扁,有效地增加了与泥土的接触面,易于挖起成块的烂泥,不过比硬地更为费力。

硬地使用扁齿杈是吃力不讨好的,杈齿的接触面过大,锥土不易,且挖起的泥块过大,不易翻动。软地使用圆齿杈基本就无效了,杈倒是很轻易便可锥入泥土,可杈柄一挑,由于泥太软,只能挑出杈齿的印痕,翻不动土。

由此笔者不由地想起了我们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务管理中,也需要善于使用这样的两把“杈”。对于班级中形成的不学习而常出“事故”的“小团体”,我们要善于使用“圆齿杈”,这样的团体结成一块硬如顽石,班主任要发挥“锥”的精神,深入了解,各个击破。尽量不要接触面过大,而一并处理。“小团体”之所以成为“小团体”,在于成员间善于交流,有意气相投的脾气,且较为“义气”,如想“一锅端”,难免引发成员的“同仇敌忾”。班主任倒不如发挥“锥”的精神,各个击破,分“块”解决,与单个成员掏心里话,与之义气相合,争取“拨乱反正”。

对于那些内心较为封闭却经常惹出事端的学生,班主任要善于使用“扁齿杈”,尽可能增加与其“接触面”:与他周围的同学多接触进行侧面了解,与他本人多接触争取深挖内心。这样的学生犹如扶不上墙的“烂泥”,班主任要花费的精力往往更大,班主任要发挥“粘”的精神,力求将其内心的“阴霾”翻动,使之得以接受普照的阳光。

一般的学生,就像松软的壤土,使用哪种“杈”得看具体的情形。只要班主任善于使用这两把“杈”,班级管理将会变得得心应手。对了,要记得是两把“杈”,而不是两把“刷子”。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伊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