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雍正是以阴谋夺得帝位的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雍正是以阴谋夺得帝位的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雍正勾结隆科多把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在康熙死后就已传开,戏曲、话本、民间传说都这样讲,沸沸扬扬了二百多年。时至今日,不少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持此观点,雍正篡位之说似乎已成定论。

然而细细考究此事,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家论著,都拿不出能让人心服口服的第一手证据。与此相反,雍正篡位说中的许多论断都是疑点毕露、矛盾重重。这些疑点与矛盾如果弄不清,那么雍正篡位之说即使传得再久远,说得再热闹,也不过是“戏说”而难成信史。再反回去讲,雍正继位也确实有蹊跷之处,不由让人们不心生疑窦。

这就要从康熙立储说起了。

康熙立储

康熙以前历朝历代,储君的确立大多是公开进行的,预立太子是通行的做法,即皇帝在世时就指定了皇位的继承人。对康熙来说,一直拖到临终之前才最后确立由谁继位,实在是百般无奈之举。

康熙皇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君主,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时即刚毅果敢、沉着机智地清除了专擅妄为的鳌拜集团。此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抵抗沙俄扩张,剿灭噶尔丹,改善满汉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安心治理水患,守成而兼创业,可谓文治武功兼备。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英明能干的皇帝,却被立储一事搞得悲凉凄楚、焦头烂额。

康熙十四年时,嫡出的二阿哥胤立为太子。康熙以太子关系重大,自幼亲自教以诗书,又延请名师朝夕教诲,可说是用心良苦。不料此子长成后却极不成器,不忠不孝,暴戾,沾染了不少恶习,甚至在随康熙去围场的路上,半夜三更掀动康熙所居帐幔向里窥伺,行踪诡异,吓得康熙惊恐不安,怀疑太子要毒害于他。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被废黜。此事对康熙身心造成极大的刺激,曾痛苦扑地,六昼夜未尝安寝。后胤复立为太子,不料其仍积习不改,于康熙五十一年再次被废。太子两立两废,而诸皇子又结党营私,相互攻讦,明争暗斗,尽管康熙一再训诫,也无济于事,以致弄得康熙晚年病魔缠身之时,立储之事仍未能决断。数年之内心情郁闷,最后以一纸遗诏传位,给雍正的上台留下了近三百年还讲不清楚的故事。

雍正继位

康熙六十一年,阴历十一月十三,公历为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遗命皇四子胤继位,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继位的同时,关于他篡改遗诏的说法就传开了。一种说法即前面提到的顾命大臣隆科多与雍正勾结将“十”改成“于”。也有的说康熙遗诏是“传位十四子胤祯”,被改成“传位于四子胤”。

传说之所以能传开,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之所以受到怀疑,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以一纸遗诏传位这种做法与惯例不合,本身就引人生疑。且康熙是十三日病逝,遗诏是十六日才公开拿出来的。假如康熙生前即将继位人选明令发表,则一切都无话可说。

二是康熙诸皇子中,并没有哪一位在康熙生前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形成众望所归的局面,或占有非其莫属的地位,受到康熙格外的垂青瞩目,能够成为顺理成章的接班人。

三是四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祯,无论是承嗣大统的实力,还是在父皇心目中的印象均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且二人在兄弟中的排序,“四”与“十四”,名字中的“”与“祯”,又相近相似,也是改诏之说得以生成并广为流传的有利条件。

其实改诏的传言也曾传入雍正耳中,在他亲自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中就曾提到过此事。但明显的是,他并未拿出有力的证据驳倒这种对其十分不利的说法。相反,他登基后给十四弟改名一事,又引发并强化了这种猜测。

兄弟更名

康熙诸皇子均以“胤”字排行,名字中的下一个字皆取示补旁字,如大阿哥胤、二阿哥胤,雍正胤,十四阿哥胤。雍正当了皇帝,那么他的名字就要避讳,他人姓名中有“胤祯”、“ ”二字的就要改掉,所以雍正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成了“允”字。此为避讳,且要改,大家兄弟都改,本无话可说。但令人生疑的是,雍正不仅令“胤”改为“允”,而且单单挑出十四阿哥,把他名字中的“祯”改成了“”,而且下令所有官书,凡有十四阿哥名字的,一律改为“允”。不仅官书中要改,连皇室的家谱――玉牒上的记载也改了。

“祯”字为什么非改不可,有人说它与雍正名字的“”字相似,但再相似,也不是一个字,所以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有人说这两个字发音一样,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字发音为“真”,而“祯”字在当时的发音有两个,一个念“真”,而另一个念“征”。从保存至今的玉牒中满文的对音来看,十四阿哥名字中的“祯”是念作“征”的。字不同,音也不同,却又非改掉它不可,且兴师动众,把此前所有记载中的“祯”字都改成“”可见雍正对这个“祯”字是讨厌到家了。究其原因,人们自然又联系到篡改遗诏的事。结果呢?想盖住的事非但没有盖住,倒有点弄巧成拙,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档案佐证

就像戏演得最热闹的时候,也就到了快收场的时候一样,流言传得太广了,也一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对雍正篡改遗诏这件事,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看法。

“传位于四子”的“于”字按当时的写法应写为“於”,整句话即为“传位於四子”,或“传位於十四子”,为此,便不会有改“十”为“于”的可能性。

皇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都在序数前加上“皇”字,传位诏书这样正式的官文书更不会例外,所以诏书应为“传位皇四子”或“传位皇十四子。假如是后一种, 改“ 十” 为“于”,根本就读不通。

皇帝传位的正式说法应该是立储,皇帝驾崩后,储君继位,不管是先期立储还是临终前立储,撰写诏书时皇帝还都在世,所以不可能写成传位给谁,而应写作立谁为太子。那么如果康熙写的是“立皇十四子为太子”的话,无论如何也改不成“四子”。清代以来,皇帝的官方文书都是满汉合璧,也就是既有汉字又有满文。汉字“十四”可以改作“于四”,但满文如何改法?应该说以上诸说都有道理,其中任何一条成立,则雍正篡改遗诏之说就站不住脚。

雍正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诸皇子争夺大位的危害,下决心革除数千年来封建王朝预立太子的惯例,实行秘密立储,亦即皇帝生前将传位遗诏写好,放在木制的匣(:音决,意为箱子上安锁的纽)之中,匣子外面有一黄呢封套。遗诏有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出行时随身携带。另一份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去世后再行公布。

今天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有一份传位遗诏,这是康熙皇帝之后第四位皇帝,即雍正的重孙子道光皇帝所写,诏书中所立的太子奕,即后来娶了慈禧为西宫的咸丰皇帝。诏书不大,与现在常用的信封相差不多,共两件,右边一件为满汉两种文字,字体工整俊秀。左边一件为汉字,字体已走样变形,显系病中或临终前所书。

先写的一件汉字为:皇六子奕封为亲王皇四子奕立为皇太子汉字左边的一行满文,意与右边相邻的一行汉字相同。

后写的一件只有汉字,加注标点后如下: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这份遗诏自然出自道光之手,与康熙已间隔了三位皇帝。但遗诏的制式、定法不应有太大的变动。且道光继位之时,肯定看过上代皇帝嘉庆手书的遗诏,以此类推,上三位皇帝对自己老子手书遗诏的内容也不会陌生,所以从康熙以降,特别是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之后,遗诏的写法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这一点能够肯定,那么从道光遗诏的内容来看,上面对雍正改诏的四点疑问中的后三条就都是有根有据的,而雍正矫诏夺位一事便不能成立,那么加在这位皇帝身上二百多年的罪名也就可以洗去了。

当然,这份遗诏虽然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但它毕竟还不是康熙皇帝手书的那一份,所以对于雍正继位这件事来说,也只能是“佐证”,而不能成为最终定案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