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园林与绿色环境教育关联性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园林与绿色环境教育关联性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绿色环境教育活动的模式常采用实地互动的教学模式,例如集体探讨、角色扮演等,这些方式是靠生动活泼的探讨式活动,经由亲身体验而获得自然知识,该种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演讲式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与参加者反应两项加以评估以了解绿色环境教育活动的效果很有必要,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2011年5月于某园林举办的绿色环境教育活动加以调查,以了解整个绿色环境教育活动的实质效果,作为未来继续办理绿色环境教育的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色环境教育;关联

1.研究材料与方法

1.1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以某园林区现有展示分区按植物的形态、生存机制与应用为中心,设计六大主题,涵盖植物分类、演化、用途及植物与光。活动目标在通过实地体验某园林区的植物而获得植物学知识以及植物与环境因子(光)间的关系,进而了解植物的生态特色。各主题并加以命名如下:杉言两语(植物分类─叶;花花世界(植物分类─花果);特用植物(植物的用途);竹类(植物分类─根);蕨类植物(植物演化);林下植物(植物与光)。

教学活动为将参加学员15-20人编组为一小队,由二位志愿者带领至每一主题区,由一位解说志愿者于园区适当地点设置定点的解说站,配置有关材料及教具。每一解说站于解说活动后,站主提出植物学问题由参加者解答,答对者获得一个该解说站的过关戳记后由小队辅带领至另一主题区。

1.2参加对象

参加者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接受报名对象,活动时间为2011年5月27-28日分为两批次进行。

1.3成效评估方法

成效评估分两部分进行,属于教学内容的评估部分是针对教学的六大主题设计相关植物学问题10题,于参加解说前由小队辅分别发给家长及儿童填答,相同的问题于活动结束解散前再测试一次。以相同问题于解说前后测试,对第一次举办绿色环境教育活动的解说人员而言,可针对本次活动所设计的绿色环境教育内容成效有所评估,但此方法仅能评估此次活动的成效,若类似的绿色环境教育活动成为该园林未来常态性工作,则发展活动题库系统,并以这个系统作为评估抽取依据是有必要的。有关参加者对活动的反应,另设计16个问项,于活动后由小队辅交由参加者填写。调查资料除依描述性统计分析外,有关教学内容评估的内容进行有关的统计测验分析比较其显著性。

2.研究结果

综合两批次的调查结果共得有效样本解说前家长及儿童各87份;解说后家长88份、儿童96份。依教学内容及对活动反应分别分析如后:

2.1解说内容评估

教学内容评估按照六个教学主题内容设计10项植物学问题于解说前测试一次,待完成全程活动后再行测试一次。以解说后测验结果进行题目信赖度测验,其中家长部分的信赖度(α值)为0.50,儿童部分的信赖度(α值)为0.59,由α值显示测试题目内容属于适中可信赖程度。

整体而言,家长经解说后10项植物学问题之答对率由82.1%增加到96.0%,解说前后的答对率差异显著(t=7.822 p

近一步分析发现,在解说前家长的学历与植物学问题的答对率有显著差异(F=4.08,p=0.04);但儿童的就读年级(F=1.12, p=0.35)及性别(t=0.12, p=0.89)则在植物学问题的答对率无显著差异。另就分析测试的10项问题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在家长部分除特用植物1题外,其余9题在解说前后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差异;儿童部分则有竹类开花问题及特用植物2题外,其余8题在解说前后呈极显著或显著的差异。10项问题中在家长部分解说前以蕨类植物是否以孢子繁殖的答对率最低(66.3%),以山棕用途的答对率最高(96.6%),林下植物耐阴性比较强的答对率也甚高(95.4%)。解说后则10项问题的答对率均增加(平均=13.9%),其中以蕨类植物是否以孢子繁殖答对率增加最多(26.8%);另外山棕用途及水杉与落羽松两题的答对率已达百分之百。

2.2参加者对活动的反应

参加者中家长仅29.1%参加过绿色环境教育活动,参加动机主要系由学校老师建议(87.1%)。儿童中则有42.9%曾参加过绿色环境教育活动,其参加动机以自己有兴趣较多(25%)。参加者对活动整体上感觉很满意者高达54.6%(家长46.6%;儿童62.1%),并无家长感觉很不满意,仅有1.1%的儿童感觉不满意。对于活动方式也有52.5%的参加者感觉很满意(家长48.3%;儿童55.8%)。就活动内容而言,51.1%的参加者感觉很满意(家长41.4%;儿童60.0%)。以全程所耗费的活动时间而言,77.5%的参加者表示正常(家长76.1%;儿童78.7%)。对于解说员带领解说的表现大部分参加者给予很好的肯定(86.9%)(家长86.4%,儿童87.4%)。因此大部分参加者愿意再参加此类活动(97.3%)(家长98.8%,儿童95.7%);并且有100%之家长及98.9%的儿童愿意参加类似进阶性的活动。

3.研究讨论

就各主题的设计而言,综合而言各主题解说前后均具成效,但蕨类植物显然是所有参加者最不熟悉的部分,不过解说成效显然也最好;特用植物中的山棕用途对一般家长及此年龄层儿童而言,已相当熟悉,解说与否并不显著增加其植物学知识;山棕用途、水杉与落羽松的区别在解说后答对率已达100%,显示植物用途与分类问题可能较简单所以容易被接受;竹类的问项于解说前的答对率均不高,解说后的增加率也不大,其原因值得加以探讨。就整个评估结果所显示未来该园林绿色环境教育内容宜再加以修定,例如植物用途可考虑移除,蕨类与竹类的内容则可加强。

解说前后测验所得的答对率以家长较高,但若以增加率来看则儿童答对率的增加较多,既有的研究显示儿童的学习进步幅度较成人高,本研究中也发现此结果。但增加的幅度仅有1.54%,因此除解说内容宜依年级分层设计外,测验题目的设计也宜加以研究。至于解说前儿童对耐阴植物答对率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儿童以最简单的思考认为光线是主因,而家长则可能以生态复杂的因子思考,这种差异也显示家长因较具植物学一般常识所导致这种结果。解说后以爱玉子、蕨类答对率增加较大,应是此类问题内容较陌生,参加者会比较注意所致。 [科]

【参考文献】

[1]张媛.我国城市园林绿地教育功能变迁的探讨[J].中国园林,2012,(12).

[2]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2008,(1).

[3]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