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只是“六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只是“六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①

我国古代最早的绘画论著当推《古画品录》,其作者为南齐的谢赫。入中国绘画美学之门时,《古画品录》是研读书目的重中之重。

在谢赫之前,对于绘画的记录和见解,只是零星散见于《庄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著作中。自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始,方有专门记录绘画的历史,尤其是此书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六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先比较系统而科学地提出来的绘画创作和绘画评论的准则,向为历代的画家、评论家和鉴赏家所推重,成为中国绘画美学“千年不易”的准则,宋朝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赞誉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谢赫《古画品录》虽不过寥寥1400字,但在我国美术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谢赫本人亦为南朝时杰出的人物画家。紧随其后的南陈姚最在《续画品录》中品评谢赫曰:“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精研,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髯,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运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虽中兴以后,象人莫及。”②

虽然姚最不完全认同谢赫画品的划分,但他对谢赫的绘画水平还是颇为赞赏,认为他无论是在把握对象的外在形体特点、内在风神气质方面,还是在绘画技巧的娴熟运用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推举谢赫为“中兴”以来人物绘画第一人。

但令谢赫名标青史的,却是他的绘画理论。

谢赫《古画品录》所记录、品评的画家,上自三国,下迄南梁。其中所录画家丁光、江僧宝及陆杲等俱为与谢赫同一时代人,因此,《宋史·艺文志》又称此书为《古今画品》。此书早已亡佚,在唐代刊印时,文字即有讹误。此后数次翻印、征引,不免以讹传讹,一误再误,且流传版本甚多,如“历代名画记”本、“津逮秘书”本、“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王氏画苑”本、“佩文斋书画谱”本等诸善本,各版本中脱错之字、尚待考证之处亦不在少数。即便如此,也难掩此书在中国美术美学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此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绘画和批评的基本准则——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中第一法——气韵生动,为“六法”中最重要一法,也是此后1000多年来我国绘画创作、绘画批评与绘画鉴赏的重要准则。“气韵生动”这第一大法,总领和概括了后面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和“随类赋彩”这四法的表现特质和审美效果。绘画的笔墨运用、形象塑造、敷彩设色和章法布局,皆以创作出“气韵生动”“形神统一”的艺术作品为旨归,而“传移模写”则是提高画家的水平、技巧,提升画家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有效方法,是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达到“气韵生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其他五法才真正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只有其他五法兼擅,“气韵生动”才有完美实现的可能。

谢赫正是以其“六法”为标准,将三国至南朝齐时期的27(或说28、29)位画家分为了六品进行了品评。

对于这“六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确实能反映出画家的绘画功力、技巧和对绘画材料、绘画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客观物象的体悟深度等,若能六法尽该,众美兼擅,绘画方能力臻上品。谢赫“六法”涉及中国绘画笔墨问题、色彩问题、结构布局问题以及临摹创新问题,为中国画的创作与批评确立了一套相对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理论,也大致指出了此后中国画发展的审美理念、审美标准和发展路向。

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虽然是针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人物画而言,但由于其包含的丰富意蕴,逐渐延伸扩展到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领域,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和审美追求的理想。

谢赫提出绘画“六法”之后,历代画家和理论家在此基础上,相继展开相关的延伸论述,如南陈姚最著《续画品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逐条征引,并加以分析论述;五代荆浩则加以发挥,提出了“六要”;宋代刘道醇又提出了“六要”“六长”等。虽各有创见,但都没有超越谢赫“六法”的范围。对谢赫“六法”的研讨成为我国绘画理论中的重要专题,并以此为绘画创作和批评的准则,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谢赫《古画品录》亦首开中国绘画记录、品评著述之滥觞,此后,历代不乏记录和品评绘画的著述,如南朝陈姚最撰《续画品录》;唐代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又名《唐画断》)、张怀瓘撰《画断》;宋人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又名《圣朝名画评》)、米芾撰《画史》、邓椿撰《画继》;元人汤垕撰《画鉴》、夏文彦撰《图绘宝鉴》;明人李开先撰《中麓画品》;清代则有黄钺的《二十四画品》、张庚的《国朝画征录》、蒋宝龄的《墨林今话》等。正是这些著作的记载和论述,尤其是和难得的留存作品相互映照,使今人对中国画的学习、研究与传承、创新成为可能。这些著作的文献价值、文化含量、美学意义及其现实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如今,除了被谢赫列为三品的顾恺之尚有画作(抑或其摹本)传世外,谢赫所记录、品评的画家之画作早已芳踪难觅,正是由于谢赫的《古画品录》的珍贵记录和品评,使得那20多位艺术家的艺术风采得以穿越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不被时光尘封、岁月湮没,为今人所知,从而提供了古今交流与对话的可能。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古今绘画”的记录者和品鉴者,谢赫撰写《古画品录》不为政治权势和社会地位所干扰,把晋明帝列为第五品的第二人,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客观态度和学术思想及人格的独立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以谢赫之《古画品录》为宗,以谢赫之治史品艺态度为范,体悟往圣先贤之迹之心,品评当代绘画之作之人,记录古今,铄古融今,与古人同行,与时代俱进,创造当代的“画品录”,对当今的美术发展也更有裨益。

注释:

①谢赫,姚最.《古画品录、续画品录》之《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1.

②谢赫,姚最.《古画品录、续画品录》之《续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10—11.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