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信息化、全球化是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引起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伟大变革。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当今的年轻人具备全球竞争能力,适应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公民;责任感;团队协作;多元发展

美国新闻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揭示了信息化、全球化是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全方位的叙事视角、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对世界趋势准确的洞察和把握,在人内心深处引起深深的震憾:技术创新改变着个人,技术创新所推动的全球化把整个世界紧密糅合在一起,“如果第一次全球化将一个‘大’世界缩小到一个‘中等’世界,此次全球化就是将一个‘中等’世界缩小成一个‘小’世界了。”世界被整合为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在该书中传达了这样强烈的信念:在技术的支撑下,世界走向一体化和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信息化、全球化将引起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伟大变革,将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的方式。“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这些时代特征勾勒出的未来图景,成为教育事业的新命题。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以培养当今的年轻人具备全球竞争能力,适应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其实早在本世纪之初,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将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提上议事日程。美国波士顿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向国外派遣学生实习或做研究的大学之一。目前,波士顿大学已向非洲、亚洲、澳洲、欧洲和美洲的40个城市派遣学生从事超过100个不同的学术和实习计划。学生可以在奥克兰或伦敦研究经济学,在德累斯顿或都柏林学习工程,在洛杉矶或马德里学习电影和电视。中国学生甚至可以选择通过波士顿大学的实习计划在上海度过一个学期。波士顿大学校长罗伯特A·布朗指出,让学生融入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了解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是波士顿大学全球性战略的基石。因此,波士顿大学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取得遥遥领先的地位。

在英国,培养年轻人具备全球竞争力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英国教育管理部门鼓励学校提供国际化的课程。2007年,在重新评估英格兰中学阶段国家课程大纲时,这点被明确提出。针对第三关键阶段学生(11至14岁),提出一个非强制性的要素——“全球与可持续发展维度”。该要素创造跨学科学习机会,同时也鼓励学校从全球视野出发来评估信息和事件。该要素的指导意见对这方面的解释是:通过纳入该要素,年青人可以学会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去认识自己所处的区域环境,在与不同国家、文化的人们交流中,理解需长期面对的全球挑战,进而了解社会,发展出一种有想像力和持续性的学习工作能力。为了认可学校在国际化教育上的努力,许多学校申请并获得校际交流奖(ISA)。校际交流奖是一项由英国教育部支持和拨款,官方认可的计划,主要针对那些在学校生活中提供以课程为基础的国际化活动的学校。校际交流奖帮助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起真正国际化的视野,并通过与不同地域学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到教育全球化进程中。

那么在中国呢?让人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机构、教育专家、老师、家长也逐步用一种全球化眼光下培养、训练我们未来的下一代,培养有竞争力的下一代。

“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放眼世界看教育。”这是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经常讲的一句话。他说:“今天的学生注定要生活在全球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创设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格局,造就熟悉国际环境、掌握国际语言、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未来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只有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道路,让学生尽可能多、近距离地接触专业前沿,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东华大学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围绕“培养国际化服装人才”的目标,东华大学先后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英国伦敦时装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等世界16所著名服装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

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开设促进国际理解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科目与模块,帮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相互借鉴、学习国际主流课程中的先进元素,从更高、更深层面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国际交流中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教师的专业提升。以上三点,是目前全球教育交流、沟通的常用手段。教育跟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一个规律。现在经济、社会已经全球化,所以教育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主动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而各个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终极目标都应落到世界公民的培养这个点。

百度百科赋予世界公民很多含义。可指一个人不赞同源于国籍的传统地理划分,不只关心自己的社区和国家,也关心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事情。他们关注世界上不平等的情况,了解不公义和贫穷的成因,亦愿意承担责任,身体力行挑战贫穷与不公义。也可指持有非政府组织“世界服务机构”(World Service Authority)颁发的“世界护照”(World Passport)的人士或是指推动成立世界政府的人士。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所以说在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人人都成了“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是全球化的产物,即使没有跨出国门,人们也都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同时,他们也会对他国居民产生影响。更不用说那些经常往来于不同国家的人了。而一个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段,会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之中,在全球化时代,人在全球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个人的本国身份也将通过个人在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大舞台上展开其活动而转变为“世界公民”身份。当一个人不只是认识到自己的本国身份,而且也认识到自己是全人类所组成的“全球社会”的一个公民,会愿意以“世界公民”的身份来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从现在开始培养下一代的“世界公民意识”。

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议题范围广泛,各国文化需要学习;全球史观需要了解;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能力也需要装备。结合我国教育的背景和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培养学生成为世界公民的基石和前提。

1.责任感

全球治理时代的来临,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不仅要参与国内事务,还要参与国际事务;不仅承担国内义务,还要承担国际义务。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自然有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有的是有规矩条文可循的,有的是自然而有的,它们渗透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不但保护着人的利益,也同样约束着人的行为。目前,我们许多公民尚不具备参与本社区公共事务的素质,这与参与全球治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责任感属于道德感的范畴,是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果学生在做任何事情中能饱含这种积极情绪,他都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小见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从本国社会到全世界。责任感是不分国内国外的,比如环保、礼貌等,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承担对世界的义务和责任,对世界负责,也就是对中国负责,反之也一样。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优越的地位,家长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高期望,让他们没有机会了解什么是责任,自己的责任又是什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要把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团队协作

上海交通大学韩国籍博士生金宰贤在他的《如何做世界公民?》中直言不讳:“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相比于韩国人,中国人这个特征更加明显。足球是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国在足球上总是打不过韩国,与中国在个人项目上的优异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这始终令我不解。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中国球员缺乏团队精神,他们都倾向于单干,但足球恰恰是十分强调团队合作的运动。由于韩国国家小并由单一民族组成,韩国人的团队精神似乎过于强烈,但这会在危急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

人们会参加很多体育比赛。比如,每一个孩子在儿童期间都会去参加足球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基本上以团队为单位,因为很多人生的游戏规则,都是从团队的竞争里面出来的。人生不是没有竞争,但是怎么样去竞争,在一个团队里面学习,学会怎么样去欣赏自己的队员,怎么样去合作,怎么样去输得起。经过不同的集体竞赛,可以体会到别人的哪些优点是自己没有的,然后需要怎么样互相合作来做这个竞争。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不足。越不擅长,就越需要锻炼。

3.接受多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理解并鼓励多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有误区,家长们喜欢拿子女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经常会责备子女:“看看你的成绩这么差,隔壁家的孩子成绩多好,你怎么这么笨?”或者认为智商高、聪明就是优点。如果我们现在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孩子聪明与否、成功与否,那绝对是教育的悲哀了。立足年轻人多元发展在他们学习以至成长过程中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作用。通过引导发展自己的优势能激发他们快乐、自信、积极的精神面貌,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发展之路。通过对自己多元发展的体会也能够体会世界本身也是多元发展的。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文明格局。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用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是成为世界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心态。多元并存、和谐发展才是人类文明能够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时代的车轮飞快地驶入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再也无法忽视“世界人”的议题,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是当前教育的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巫继学.世界真的变平了吗?[N].新京报,2006-9-29.

[2]吴晓芳.人人都是“世界公民”[M].世界知识,2009,(11).

[3]蒋佩蓉.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孩子应具备什么素质)[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丛日云.中国公民读本[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