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媒体――语文课的助燃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媒体――语文课的助燃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特有的优势,突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疑解难,突破难点;激活思维,生成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从而使学生敏化感知,丰富情感,启迪想象,深化理解。

[关键词] 形象 感知 激活 生成

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其直观性、形象性等优势,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一、营造氛围,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当前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和感染力,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实践证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我经常采用多种电教手段,使“课伊始,兴趣生”。

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又如教学《赵州桥》一文前,先让学生收集各种桥的资料,并要求把它画下来。上课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一一展示,有南京长江大桥、苏州的拱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二桥、家乡的小石桥......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桥不同的气势和特征,然后将赵州桥的全景投影在屏幕上,提出学习目标:赵州桥与他们相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看图读文的活动中,寻根究底的愿望非常强烈,为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作好了铺垫。

二、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

多媒体技术在处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时,我运用flash,演示“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铁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推……”。他们一下子明白了这段课文的含义,并且由衷地钦佩詹天佑那超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看图学文中,“叶子上的虫还要治?我要的是葫芦。”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学生难于掌握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到底“叶子上有虫跟我要的是葫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容易弄清楚其中的道理,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演示,“叶子吸收养份供给小葫芦,小葫芦才慢慢长大;如果叶子被蚜虫咬了就吸收不了养份供给不了小葫芦,小葫芦就会变黄、落下来。”的景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了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明白植物生长所需的必须条件。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三、激活思维,创造生成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定为“诱导――自学――讨论――总结――创新”五个相互联结的阶段,旨在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导”是重要的一步。可依赖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情景,激起学生创造的主动积极性,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儿童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再如学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录像放出几段《天空的云》,让学生观察云的景象,展开想像,完成在结构上像“漓江的水”这样的一则片断。进一步将这种创造性的训练延伸到课堂外,观察日常生活,模仿课文结构,独立选材写作,不断扩大思维时空,生成发展语言。

四、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是名家名篇,通过学习这些课文,不但可以积累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陶冶美好情操,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在注意学生感情变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再现其动人的情节与美丽的景色,正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最佳手段。

例如: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叙事性散文《草原》是一篇文笔雅逸,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学习本文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章,使之对文章所叙述的内容有了感知和理解。但描写草原美景中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这些含蓄的意境,及文中的“人欢马跃迎宾”“握手言笑相见”“把酒举杯宴客”和“伴舞斜阳联欢”的热闹场面,尽管老师讲解,启发联想,引导读文,但学生还是倍觉抽象,难入情境。这时,我便通过放录像、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入情动情。学生从那富有动感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韵,声情并茂的解说中产生了愉悦的效应,引起了情感共鸣,进入了文中描述的意境,从而对课文的记忆愈来愈熟,理解愈来愈深,对草原的诗情画意的体味也愈来愈浓,加强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情感得到了升华。

《安塞腰鼓》一文,课文展现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它那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是人鼓合一的。人的表演、乐器的“表演”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像这样一篇歌颂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如果仅凭教师的一张嘴和一张黑板来教学,就可能使学生陷入枯燥无味中,想学好课文也可能只是一句空话。在教学中,我在网上剪辑下相关画面制成flash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安塞腰鼓那种充满活力与生命的氛围中,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他们从心底真切地感受到安塞腰鼓那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让他们感同身受,激情澎湃,从心底感悟它的艺术魅力,从心底激荡起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从心底涌起也想锤一锤安塞腰鼓的欲望。抓住这个时机再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那要比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实践证明,若仅通过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组成的传统教学手段来促使其完成知识的内化,效果会打折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来选择、组合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拓展教学实践空间,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为教育服务,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玉花.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3]杨一清.小学多媒体网络环境教与学.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