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种萝卜”的门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种萝卜”的门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千里走单骑》丽江首映,张艺谋又一次搬出“萝卜”说,他说自己是“种萝卜”的,张伟平是“卖萝卜”的,过去只管种而不知道卖,以后得学着多掺乎一点。

我也是个种萝卜的,不但自己种,还要教人怎么种,艺谋这一说,我忽然想起梨园行里“一棵菜”的说法,原意有三种解释,综合起来大概是一台戏好比一棵白菜,要靠所有的菜帮儿紧紧包住菜心,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萝卜也算菜,这道理正好跟《千里走单骑》给我的观感相符。

看完影片我最先想对张艺谋说的是,以后编剧就找邹静之,而且从此别撒手了。

这活需要稍加注解。当初《红高梁》、《菊豆》、《秋菊打官司》他找的莫言、刘恒,也是沉甸甸的大家,后来五六部改了,片子拍完见仁见智,但观者的诸多不满中,绝大部分源自剧作先天不足,于是艺谋承受“讲不好故事”的不堪已有经年。邹静之如今在影视编剧中名列翘楚,我想此番请他出山,肯定是借重他编故事的特长。那天跟邹静之一问,没想到他摇摇头说,哪儿啊?我给艺谋讲了十四个故事,讲到最后这一个他才说靠谱。

本片给我的感觉,首先是多年未见这么严丝合缝的一个剧本。每一个登场人物,不论大小,不但个性鲜活而且耐人寻味;每一个剧情桥段,不论长短,前有铺垫后有延伸,没有任何不接榫的疙瘩;更厉害的,是它结构严谨同时又充满灵动,听了一万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回总算得见一把真章。我们不仅触摸到作为职业编剧的邹静之多年修炼的功底,还隐隐体味到诗人的邹静之未曾泯灭的诗情。

话说回来,观众毕竟看的是电影而不是读剧本,如果都觉得《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好,那张艺谋怎么一夜之间又变得那么会讲故事了?

一部好电影是各种艺术成分和元素缜密结合的结果,作为这种结合的“立此存照”,现在越来越长的片尾字幕中编、导、演、摄、录、美、作曲、剪辑、化装、服装、道具、制景、照明……乃至成百上千个名字,对于从来不太关注它的普通观众,也许只是起身离开放映厅的背景,但他们却无意中失去了探知影片成功奥妙的一把钥匙。(顺便说说,在国际电影节或者如巴黎等文化都市的电影院里,观众常常是一直看完字幕才起身的)。导演在这个集体性的艺术创作劳动中当然起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首先不足他个人才华的恣意挥洒,而是他善于选择与组合他的合作者的结果,更实在地说,一个好导演并不是一个全才,而是一个能精确挑选理解他的艺术构想的各路人马,又能调动别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干的人――因为他们相信他有本事把所有合作者的心智集约起来糅进一部电影。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同样有个性的艺术家的合作者们,当然也不是俯首帖耳全然听命,也还有自己的能动性,比如《千里走单骑》里的高仓健,一个以演技著称的世界级明星,作为全片唯一一个专业演员,生存在其他所有“非职业演员”――云南农民当中显得如此和谐,个中诀窍,还是导演与演员的认知相通和完美合作。东京电影节全球首映时,透露过他跟艺谋的一段往事,说是两位英雄多年以前就相约合作,当初这边筹拍《英雄》,曾把剧本寄到东瀛,邀演武士“无语”,高仓健看完,真的无语。三年后本片剧本一到他手里,立刻欣然应允,其中深层的理由,这次在丽江也说了,这位七十四的老人一生遗憾没有做过父亲,所以拍摄中竟几乎天天为做父亲的体验流下眼泪。

2005年留下了关于中国电影的许多兴奋的记忆。而我最看重的,是我们又开始重新体会已经久违了的电影跟观众互动的氛围,这是有可能带动产业链上所有环节的杠杆。

有的人是冲着明星去看电影,有的人是冲着故事看电影,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冲着导演去了,这是电影的幸事。但恕我直言,眼下按导演声名选看电影的,大多还只是在国产片带来太多的失望以后的某种期待,如果真正要品味“萝卜”的滋味,想想这萝卜是怎么种的,可能还有一点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