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互动和疏离: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实证研究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动和疏离: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实证研究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广东几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基本状况和实效,针对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互动; 实证研究; 互动; 疏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72-05

所谓教学互动,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对话以及共同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为了解教学互动开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选取了广东几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证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为485份。个人访谈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记录、分析和整理访谈内容。调查数据反映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现状和效果

1.师生交流意愿强烈,但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期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师生的交流意愿强烈,实现状况较好 开展师生交流的意愿以及实现程度是开展教学互动的前提,也是教师是否具有教学互动理念的重要标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感受到教师“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与学生交流的比例分别占70.8%和24.6%,两项相加为95.4%,反映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理念认同度很高。在回答“教师是否经常在课堂上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时,有57.6%和33.7%的学生分别选择“经常”和“适度”,说明大部分教师积极主动地采用创造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开展互动教学的意愿强烈,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将之落实到课堂上。

对比而言,学生参加教学互动的意愿也比较强烈,但实现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与教师交流”的问题时,学生选择“非常意愿”和“比较意愿”交流的分别占到12.6%和40%,选择“一般”的占到41%,虽然具有交流意愿的人数超过了50%,但跟教师“95.4%”的数据相比,学生交流意愿相对较低。在回答“你在课堂上经常的状态是什么”时,有53.6%的学生选择“以听老师讲为主”,只有24.9%、9.6%和5.8%的学生选择“常处于思考感受中”、“与老师同学产生思想碰撞”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反映学生参加教学互动的比率较低,超过半数的学生仍然以听课为主。

(2)教师角色与学生期待之间基本契合 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角色形象是什么,这种角色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实效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理性的思想者”、“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好朋友”和“情感丰富的人”是学生对教师最为期待的三种角色或者说三种品质,分别占47%、36.1%和22.3%,而选择“党和政府代言人”和“一个完成任务的教书匠”的学生分别只占2.1%和0.6%。从教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来看,“情感丰富的人”所占比例跟学生的期待是十分吻合的,“理想的思想者”所占比重为61.7%,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期望值;选择“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好朋友”的学生只占到13.3%,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方面的期待没能在教师身上体现。此外,选择“党和政府代言人”和“一个完成任务的教书匠”的学生数量大大超出他们的期望,反映了部分学生对教师这两种角色是不太欢迎的。

为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期待的具体内容,我们设计了“教师最可能吸引学生听课的原因”和“除了学术问题,你最希望在以下哪个方面与老师进行交流”两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有个人魅力的(如有个性、有亲和力、有独立的见解)”最能吸引学生听课,有65.7%的人希望多在“人生经历分享”中得到启示。以上数据说明,学生更多是从个人的发展需求的标尺,而不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评价教师角色的,教师强化个体特征、淡化社会身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角色认同,因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教师个性的彰显对开展师生互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教学互动在内容、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1)教学互动内容的丰富性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最为注重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热点问题分析”、“理论知识”、“历史故事”、“人物分析”、“大学生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和“对就业有用的知识”;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依次是“热点问题分析”、“历史故事”、“大学生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对就业有用的知识”、“人物分析”、“理论知识”和“其他”。对比这两个数据可以发现,师生都高度关注“热点问题分析”,这是师生交流互动在内容上重要的契合点;师生关注度差异最大的是“理论知识”,教师比较关注“理论知识”,但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很低;此外,“大学生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对就业有用的知识”等教学内容对学生吸引力较大,但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2)教学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39.8%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是最有效的教学互动方式,39.5%的同学则认为“案例分析”更能吸引他们,25.5%的学生认为“实践模拟(如辩论赛、小品等)”最能有效吸引学生参加教学互动。而在回答“课堂中你希望与老师通过哪种方式交流”时,36.6%的学生选择“实践模拟(如辩论赛、小品等)”,35.7%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29.8%和20.5%的学生选择“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互动形式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教师需要综合采用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

(3)教学互动语言的生活化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和桥梁。在回答“最能吸引你的课堂风格是什么”时,60.7%的学生选择了“活泼的生活语言”,24.6%的学生选择了“深刻的理论语言”,18.4%的学生选择了“诙谐的网络语言”,这反映了学生在教学语言上呈现以生活语言为主、多元化诉求的特点。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风格大致吻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运用“理论语言”、较少使用“生活语言”以及“网络语言”。因而,在教学中适当增多“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适当减少“理论语言”比较符合学生的期待。

3.教学互动的整体效果较好,但仍需扩大互动范围、增多互动频率

从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来看,在没学该课程之前,只有3.1%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16.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有54%的学生选择“一般”,选择不感兴趣和“非常不感兴趣”的学生占到19.6%和6.4%。在学习该课程之后,学生的评价大幅提高,有12.6%和48.7%的人选择“非常喜欢”和 “比较喜欢”,选择一般的人下降至32.9%,选择“不太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学生则分别只有4.3%和1.4%。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的评价显著提高,说明课程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专业课的对比来看,有61.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多于专业课教学,只有12.2%的学生认为少于专业课教学互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互动差别的原因,调查数据见下表: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方法更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多于专业课程的重要因素,这也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注重提升个人魅力、改进教学方法。

从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大的收获来看,57%的学生选择了“更好地认识了社会”,24.9%的学生选择了“提高思维能力”,20.8%的人认为收获了“理论知识”,17.9%的学生选择“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实现了知识传递,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比较好地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从教学互动的开展范围来看,60.2%的学生认为教师“只与一部分活跃的同学进行交流”,28.6%的学生认为“能与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进行良好的交流”,8.9%的学生认为“只与少数个别同学进行交流”,还有2.3%的学生认为“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教学互动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从教学互动的频率来看,48.5%学生选择“没有与教师交流”、47%的学生选择“1~5次”交流,选择6次以上的学生数仅占4.5%,说明师生交流次数不是很多,尚有改进空间。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价值整合目标与功利取向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师生期待的背离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的是价值整合目标,侧重于用社会整体的、长远的价值目标对个体精神、价值的整合,教师身上肩负着理论教育、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激发的重任,希望通过教学互动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和精神价值观念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正面对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实的挑战,出现了偏离主导要求、弱化主导价值等倾向。”[1]在大学校园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倾向上呈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重个体、轻整体的特点,他们希望通过教学互动来满足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所肩负的价值整合目标和学生的功利取向需求之间的背离,从而成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障碍。

为了解师生教学互动的阻碍因素,我们设计了“阻碍你与教师交流的最主要的原因”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4.6%的学生认为扩招带来上课人数太多是导致教学互动实施困难最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选择“对问题不感兴趣”和“没有自己的想法”分别占到27.8%和22.4%,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个人访谈中了解到,“不感兴趣”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深层原因是学生对主导性的思想理论、政治意识和精神价值的疏离、淡漠和拒斥。在谈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直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聊、无用和无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喜欢,我想应该没什么人会喜欢,我个人一般啦,也不能说喜欢,应该是教育必须的,学校的要求。”“一般喽,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比起其他学科又不是重点。”“刚看内容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与以往那些政治类的科目没什么两样。”“因为跟考研有关,所以硬着头皮听。”

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实用”、“功利”的角度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价值,其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考研、考公务员的现实压力,很少有学生从精神价值的层面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作为社会整体价值的整合者、思想文化观念的传道者的身份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甚至有学生认为该课程充满着“空洞的口号”和“无聊的话题”。由此,不少教师在是坚守自己作为社会价值的传递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曲高和寡,还是一味迎合学生实用、实际的需求而忘却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徘徊挣扎。

2.教学实施方式与学生心理特点之间的差距造成师生交流的障碍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知识灌输的影响,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在角色定位上,教师的角色扮演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尚有差距。由于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经常以“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较少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出现,比较注重理性思考,而较少显示细腻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尤其是对学生的现实处境可能会缺乏“理解”和“体谅”。而从学生的角度,他们更期待教师呈现出独立的思考、真实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对教师的个人魅力期望值非常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个人魅力成为教学互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希望教师以独立思想者的身份发表不带引导性的言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身份呈现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发生了偏差,成为师生互动的障碍。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导与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不少教师依然坚持以知识灌输为主,但是学生则期待更加丰富而多样、多元的教学内容。访谈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老师提供更多有关成长中困惑的思想问题和对就业有用的知识,也有学生期待教师分享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还有学生希望了解考研知识,这在“以一对多”的教学互动中,教师面对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需求只能有所选择,难以面面俱到。

在教学互动形式方面,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高效运用尚有难度,尤其是教师在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能力上与学生心理期待尚有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师生问答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多的学生期望积极主动的、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方式,如学生换位讲课、辩论、表演小品等。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教学形式不一定非要在教室里实现,走出教室,走进实践,让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然而,学生所期待的交流方式,受到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与现实有明显的差距。在问及“你最希望通过什么途径与教师交流”时,有36.5%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聊天工具(QQ、飞信、MSN),11.8%的学生选择短信方式。在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加入班级QQ群,或者通过微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但受到时间、技术水平等限制,很多教师在这方面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语言方面,活泼的生活语言最受学生们喜欢,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最喜欢“实话实说型,一些理论知识加自己真实的想法”的教学语言风格,希望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以深刻的理论语言为主。如何让教育互动的语言深入浅出,既保持理论的深刻性而不陷入庸俗,又实现表达方式的灵活性而不呆板,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如何让学生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也尚需教育者不断探索。

3.社会发展现实与思想理论认识之间的反差带来师生互动的尴尬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正确观念方面,具体表现为帮助学生在社会发展支流中认识主流、个别现象中认识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个体利益中认识社会整体利益。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发展现实与思想理论认识之间并不同步,甚至存在着矛盾、背离的现象,社会的一些消极因素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在学生关注视角的聚焦下被放大,成为影响师生交流、形成价值共识的重大障碍。

问卷调查显示,表示对该门课程“非常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和“兴趣一般”的学生高达80%。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学生直接将其归类为“政治”课,对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少部分学生甚至理解为“假大空的政治宣传”。在访谈中,有学生直言:该门课程就是政府的思想强化教育课程,对这种思想强化教育表示反感。对这门课程反感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官官相护、权钱交易、强拆事件、食品质量安全等负面因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使得学生对思想共识缺乏信心。比如,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我爸是李刚”这件事情对其思想冲击特别大,觉得社会公正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太稀缺了,让他对未来感到很迷惘。

此外,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竞争生存压力增大,社会发展使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现实,拜金论、权势论、关系论、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风气也进入校园,相当多的学生表示纯粹的、理论的东西适应不了个人的现实需求。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除非我以后从政,不然学了这门课程也不知道能有什么用。”社会发展现实与思想理论认识之间的偏差,给师生之间开展思想价值方面的对话、形成价值共识之间的互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对策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抛弃思想政治理论课“万能论”的幻想,也要摒除其“无用论”的悲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如何把握师生互动的特点,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改进教育互动方式方法,从而不断增强教育互动的实效,是需要积极探索的,其改进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具体表现为克服“道德人”、“经济人”、“神性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真正成为“完整的人”。[2]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不能停留在形式层面,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递,而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参与,通过主体之间真诚、合理、坦诚的交往,实现精神交往、价值碰撞和文化交流,推动人的主体性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目标之一,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得以形成的条件,也是教育互动价值实现的必要前提。为此,有学者呼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3]所谓“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是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以实事求是地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其中应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减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为了培养学生的“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互动应当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诚想法,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说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倾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条件。

2.以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为方式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是构建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关键环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树立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教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肯定其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着眼于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教育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其特点,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育目标,选择丰富的、适应其需要的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互动方式,从而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在角色上注重移情与换位思考。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乃至言语表达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怎样缩小或者消除这种差异?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互动中巧用“移情”。所谓“移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体会到与他人类似的情感,其实就是“换位思考”。[4]发挥移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中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体谅学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替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师生双方都体谅对方,平等对话的场景才会出现。

第三,是在语言表述上注意生活化和时代化。教师在语言的使用上,一是需要注意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思想体系、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生活语言,采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表述方式来开展教学互动。二是注意语言表述的时代化。富有鲜活生活气息的时代语言承载了师生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记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三是在语言表达中要投入感情、展示真诚。只有以心换心、以情动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

3.以走向实践、走向生活为旨趣

走向实践、走向生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内在要求。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生活世界是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系统划出边界的公共领域,交往理性只能发生在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中可以发展出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民主思想和公民社会力量,以此来抵制体制对生活世界的侵蚀。走向生活世界,是交往理性的旨趣所在和根本原则。[5]尽管生活世界和交往理性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但对开展互动教学还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作为一种交往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着眼点不是远离主体的客观知识或者理论,而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真实、真诚的活动,其最终的目标指向师生本质力量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必须走向实践、走向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关注时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实践的不断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重要背景,师生互动关注时代变化、提升主体改造实践的能力才有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够真正影响主体,才能够最终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建立在对个体真实生活的尊重、理解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各种需要,把对个体的发展促进作为其着力点,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资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 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2.

[3] 张向阳.高校师生交往的困境及出路――基于交往理性的视角[J].教育探索,2009(11):83.

[4] 彭慧蓉.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J].教育探索,2009(12):109.

[5] 陈志刚.交往理性思想:批判与乌托邦[J].教学与研究,2004(11):20.

收稿日期:2011-05-10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方式研究”(2009ZY020)

作者简介:刘小龙(1982-),男,湖南邵阳人,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