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德与罗马乐团之短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场播报
国家大剧院秋季音乐会中,有两个来自欧洲的交响乐团亮相,一个是已有63年建团史的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一个是仅有6年建团史的罗马交响乐团。新老乐团相隔数日出现在同一舞台上,其中的差别显而易见,有趣的是,音乐会上所反映出的差别正是两团各自的特点所在,这样的相同相异,给人们带来了思考。
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由老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冯・多纳伊率领,他们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多纳伊是我仰慕的老一辈大师,他是德奥作品的演释权威。在当晚的音乐会上,年近八旬的多纳伊神采依旧,背谱指挥了序曲和交响曲。他对乐队的掌控力虽因年老而略有衰退,但其严谨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敛性仍令我感到信服与陶醉。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他的手下奏出了他们特有的风格,尤其是贝多芬的序曲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整个乐团深深的厚重感很有德奥味道,而弦乐富有修养的、非张扬性的音色及铜木管乐包容般的效果,都使人从中品味到了干净、简洁的传统特色。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弱点是缺少强烈的感官激情和全面的精密性,我说此话是有根据的,2003年该团在艾森巴赫的率领下来过中国,在那次的音乐会上,这个乐团并不缺乏以上两点,此次听他们的演奏,觉得这是整个乐团的一个不尽如人意的退步。
随同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一起来华的著名小提琴家弗朗克・彼得・齐默尔曼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西贝柳斯的协奏曲。说实在的,这是我在音乐会上感到最吃惊的一点,齐默尔曼实在令人失望,他的西贝柳斯拉得太“水”太“海”,技术粗糙,音乐无味,除第三乐章稍好外,另两个乐章毫无感人之处。他的音色干涩,缺乏西贝柳斯小提琴音乐所特需的亮泽感,而华丽的技巧在他的手下却变成了勉强完成的“学生范儿”(他的每一组琶音几乎都有不准的音),第一乐章中一些怪味化的处理除了对音乐的流畅性有所破坏外一点道理都没有。想想两年前他来北京拉贝多芬协奏曲还很有味道,却不知怎么这次向中国听众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看到这位德奥流派的正统继承者如今的表现,我的内心只有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罗马交响乐团是2002年才组建的新乐团,严格来说,这应该算作一个青年交响乐团。他们在北京的第一场音乐会演奏了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四交响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雷斯庇基的交响诗《罗马的松树》。这个乐团的特点是朝气蓬勃,演奏员大都是技术很好的年轻人,因此“敢拉敢造”是他们的强项。上半场的“勃四”气势不错,但深度明显不够,而整部交响曲则奏得有些粗糙,强奏为过,弱奏不及,这是年轻乐团的普遍缺点。
《威廉・退尔》序曲整体上奏得很好,强奏乐段开始后,三个长号吹得相当精彩,速度、音色、音准都很到位,中段木管的乐段很谐和,英国管的演奏也很有诗意。唯感不爽的是开始的大提琴五重奏,五个人奏的疲疲沓沓,缺乏韵味,最不好的是那个大提琴首席,技术差、音不准、音量小,所奏出的音乐似是而非,真不知如何坐得此位?
接下来《罗马的松树》是该团的拿手之作,加强的铜管声部声音壮观、气势宏大,演奏中几乎难挑纰漏。弦乐的群感也在感性的音乐中得到了发挥,整部作品奏得灿烂辉煌,充分展示了这个年轻乐团在能力、朝气和精神状态上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乐团常任指挥弗朗西斯科・拉・维切尔技术精湛、修养深厚,为乐团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与罗马交响乐团比较,其差别主要在阅历上。作为老乐团,传统的延续和经验的积累是他们的宝藏与优势,尽管与前相比略有退步,但其精髓尚在的状态促使他们仍然保持着成熟、老到和深邃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一个优秀交响乐团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罗马交响乐团是个高水平的青年乐团,它有着很好的条件和发展空间,现今的问题是缺乏经验,缺乏阅历,故还不能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乐团,从这方面看,等待它的应该是今后严格的训练和大量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