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逆转”的偏见仍是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逆转”的偏见仍是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日本电影《大奥:男女逆转》通过男女位置颠倒的设定来讲述日本后宫故事,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表现;其实,该电影对固有的社会性别偏见的“逆转”恰如一面镜子,照出现实生活中种种社会性别偏见: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生儿育女工具、婚姻是女人谋生的手段、政治让女人走开。

[关键词] 《大奥:男女逆转》 男女逆转 性别偏见

一、影片介绍

2010年10月由日本漫画家吉永史的人气系列漫画第一卷改编而成的日本古装宫廷大戏《大奥:男女逆转》剧场版在日本上映,并在上映当月的周末票房排行榜位居亚军。据说,这部电影《大奥:男女逆转》最近又有了新动作,不仅出了电影续集,还出了电视剧续集,分别将在2012年10月、12月公映。

电影《大奥:男女逆转》故事梗概:因只感染男性的传染病大肆流行,男性人口急骤减少,男人人口只有女性人口的四分之一,于是女性成为社会主流,女将军开始统领幕府。而幕府的后宫——“大奥”则开始招募美男子,为女将军服务……大奥也成为了 3000美男服侍女将军的地方。这是一部男女地位完全颠倒的大奥剧,也是一部“历史改变SF”(历史改变科幻剧)。

这部电影无疑受到了喜欢看BL(“Boy’s Love”的简称)漫画的“腐女”们的热烈追捧。网上甚至有人感慨:“连男人心中最温顺妇女代表的日本女人都女权主义抬头了,给力啊!”但是,这部不同于以往的《大奥:男女逆转》真的就是女权主义抬头的代表吗?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偏见” 能就此得到“逆转”吗?是不是从韩国的《野蛮女友》开始了女性的“野蛮风潮”,中国的《河东狮吼》也随之加入了“历史野蛮”的要素,日本的《大奥》就能实现“男女逆转”呢?

本文从对社会的性别“偏见”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

二、性别偏见分析

1、偏见一:男主外,女主内

《大奥:男女逆转》最大的亮点——男女逆转。所谓逆转便是男女颠倒、女尊男卑,女人在外干活养家,男人在家做乖媳妇打点内务,家中由女人当家,国家由女将军掌权,晚上是男花魁游街,勾栏院里的全都是男人在橱窗里卖身,拉客的妈妈桑也摇身一变成了爸爸桑,男子到了一定年岁都被嫁入女方家。这是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偏见的第一个“逆转”。

根据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天生该在外打拼,女人天生该料理家务。语言学家罗常培在讲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提到:“安”字《说文》训“静也,从女在宀下”。就是说,把女孩子关在家里便可以安静,由此可以想见中国古代的女性观念[1]。

在现代社会,多数家庭还属于这样的分工模式。虽然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在中国解放后一直很深入人心,但是现实是女性在外要承担“半边天”的工作,在内要承担“整片天”的工作。如果丈夫帮助妻子分担家务劳动,便会得到“勤快”的夸奖。

现代社会中的玩具还有性别差异:女孩的玩具多是厨具、玩偶等,男孩的玩具多是汽车、枪等,这不能不让人相信这种偏见依然存在。玩具的性别差异无疑就给女性在幼年时期就是规定好了“主内”的做饭、照顾孩子的游戏,男孩子则是“主外”的出行、战争的游戏。

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理论,妇女的肌肉不结实,怀孕后负担加重,分娩后得哺乳和照料孩子,所以,注定要让精力充沛的男人多去干外面的事情,女人多照料家务,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代,还把家务强加给女性独自承担,就是属于性别偏见,显然是已经过时了。职业女性在完成外面的工作后,再完全承担家务意味着每天都是双工,显然是不公平的。

影片中对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进行了逆转,变成了“女主外,男主内”。影片在一开头就出现了女性在各行各业忙碌劳动的身影——包括被普遍认为是“男性”工作的拉车苦力、建筑工匠、搬运工人、抬轿子等。但是,遗憾的是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男性在家里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的情景。“主外”的女性对于属于“内”的事情还是一样要做,比如男主角水野佑之进初恋的“阿信”给水野送自己做的饭团。

这让人想到了时代的中国,社会上“铁姑娘”盛行的场景:“她们跟男性同样地着装,干同样的工作,性别在她们身上好像已不复存在。女性像男性一样,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过去没有女工或女工极少的冶炼、机械、化学、基建、交通运输等行业,建国后都有大批妇女参加,不断冒出第一个‘三八女子测量队’、第一个女炼钢炉长,建筑工程中首次出现女瓦工、女拖拉机手等。”[2]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偏见,对现代的女性提出的是“内外兼修”的课题。而影片中对“男主外,女主内”的“逆转”也是这种偏见的体现。

2、偏见二:女人是生儿育女的工具

《大奥:男女逆转》中的第二个“逆转”就是:男人成了生孩子的工具。在这种“逆转”的设置中,男人要“嫁入”女方家。不能生育的男人,要被妻家逐出妻门。家境困难的人家,要让男孩子卖身挣钱。

传统社会的性别偏见把女人当做生孩子的工具。

1775年,卢塞尔大夫在《论女人的身心结构》中说,女人像她的生殖器官一样,属于“内人”。按照这种说法,女人的结构,从盆骨宽度、胸骨的排列到肌肉的柔软度,都是她的生育天赋所决定的。女人的美貌是生育能力的反映,是自然的造化,旨在勾引男人,达到的唯一目的——生殖。[3]

传统社会中,男人在家庭户外去满足他们的,而女人的性生活却只是生育,没有任何乐趣;从怀孕、分娩、哺乳到教育子女,女人需要承受生育带来的所有负担。现代社会中,虽然女人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社会生活,但是生育还是对女性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就业女性因接连生育而无法升迁等等。

随着教育的进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妇女生活受到管制的家长制社会里,社会权利是不公正的。“如果我想要,因为我想要,我想要时才要孩子”、“我的肚子是我的”、“我的身体属于我”,20世纪70年代风靡一时的这些口号道出了女人的心声,她们要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要区别对待与怀孕,反对把生育当作天意、丈夫之命和公民责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