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冯.莱特的两个问题谈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冯.莱特的两个问题谈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刘奋荣的《动态偏好逻辑》虽然也以冯・莱特的《偏好逻辑》为逻辑起点,然而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方法论上采用了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在模态的偏好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好逻辑的动态形式――动态偏好逻辑;利用优先序列对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刻画;对偏好和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等等。

关键词:动态偏好逻辑;动态认知逻辑;动态逻辑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05-0216-02

偏好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知识和信念等概念相比较,偏好属于所谓的评价体系,它与选择相关,而选择往往与行动和目标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某些行动。因此,要讨论理性主体的行为,离不开对他们偏好的探讨,偏好的概念因此也出现在很多不同的研究领域,譬如,决策论、博弈论、心理学等等。偏好及其逻辑性质在理性决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道德哲学近年来一些最重要的发展本质上就在于偏好逻辑的使用,而偏好逻辑在信念修正理论和非单调逻辑的研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2010年,刘奋荣出版的《动态偏好逻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对偏好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逻辑研究,这是此类研究中的第一部中文著作。剥’偏好的一般原理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学家们开始对偏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冯・莱特(G.H.von Wright)在1963年出版的著作《偏好逻辑》。在这本经典著作中,冯・莱特提出了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对它们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冯・莱特的问题

冯・莱特的《偏好逻辑》一书虽然只有100多页,但是却对偏好的很多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哲学探讨和逻辑分析,后来很多关于偏好的研究都是以冯・莱特的这一研究作为起点。在这一著作中,冯・莱特定义了两种偏好关系:外在的偏好(extrinsic prefer-ence)与内在的偏好(intrinsic preference)。他认为区分这两种偏好非常重要,并用如下的例子来阐释:

例如,某人说他偏爱红葡萄酒甚于白葡萄酒,因为他的医生曾经告诉他或根据经验他发现,通常前者对他的胃和健康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更好的判断成了偏好的理由或根据。我将把与更好有这种关系的偏好称为外在的偏好。

然而,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他偏爱红葡萄酒甚于白葡萄酒并不是因为他认为第一种酒对他的健康更好,而仅仅是因为他更喜欢第一种。那么他对一种酒的喜爱就不成为他的偏好的原因。

这个例子非常形象。简而言之,内在偏好与外在偏好的区别在于,如果由于在某些外在方面p比q更好而被偏爱,我们就说p比q外在地更受偏爱;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原因,偏好就是内在的。冯・莱特明确说,他在书中所研究的偏好只是内在偏好,而不研究外在偏好。此外,冯・莱特也注意到,偏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样,他的著作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写道:

我们所要研究的偏好只是主体在一种情境下的内在偏好。故我们同时排除了偏好的原因和偏好改变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如何从逻辑的角度研究外在偏好或刻画偏好的原因?如何研究偏好变化的机制?这两个问题是冯・莱特遗留的两个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研究者们都在探讨内在偏好的性质以及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而关于外在偏好的问题几乎无人问津,而对于偏好的变化也只有少数几篇英文文献。近年来,对主体(agent)的研究成为哲学界和计算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究其原因,哲学家们大多是有出于对主体理性的关注,而计算机科学家们则是希望通过对主体的研究,找到合适的表征方式,构建更为智能的系统。在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主体的知识(knowledge)、信念(belief)、意愿(intention)和偏好(preference)等方面,尤其是研究主体在面对新信息时如何动态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修正自己的信念、调整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动态认知逻辑、信念修正逻辑等新的逻辑分支纷纷出现,成为逻辑学科的重要领域,这可以说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逻辑学“动态转向(dynamic turn)”的一种体现。对偏好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成为逻辑学研究领域一个新课题。

二、《动态偏好逻辑》述评

与其他关于偏好的研究一样,刘奋荣的著作《动态偏好逻辑》也以冯・莱特的研究作为起点。近年来,《动态偏好逻辑》的作者已经在国际上著名的专业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关于外在偏好和偏好变化的多篇论文,得到了逻辑学界同行的欢迎和肯定,这部中文著作的出版更是进一步推进了国内逻辑学界、甚至哲学界对偏好概念及其逻辑性质的研究。下面我们主要概述《动态偏好逻辑》的几个创新点和贡献。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方面在于本书从方法论上采用了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动态认知逻辑是最近20年里最为活跃的一个哲学逻辑分支,不少国际会议都以它作为会议的主题。动态认知逻辑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动态逻辑机制,不仅能够处理知识、信念的更新,也能处理偏好的改变。当然,它们在技术上会有一些区别,但是总的方法论是一贯的。《动态偏好逻辑》一书第二章专门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动态认知逻辑的语法和语义,这为理解后面的章节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模态的偏好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好逻辑的动态形式――动态偏好逻辑。在第三章,作者先给出静态的模态偏好逻辑,在这个逻辑当中,偏好是可能世界上的一个序关系,紧接着采用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在偏好逻辑基础上增加改变偏好的动态行为算子,把静态的偏好逻辑扩展成动态偏好逻辑。遵循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论,作者建立了适合于动态算子的归约公理。归约公理的建立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和关键步骤,因为由归约公理就可以直接获得动态偏好逻辑的完全性。

再次,书中利用优先序列对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刻画:第四章给出了偏好的一个新模型,其中优先序列是个体对象的一些性质按照重要性进行的排列。从这个序列可以推导出关于个体对象的偏好,由此,有限序列成为关于个体对象偏好的原因。作者使用了一阶逻辑语言的一个片段来描述这个模型。就偏好的动态性质而言,优先序列的变化导致偏好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作者给出了相应的动态逻辑。

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在第五章中建立了新的双层偏好模型。第五章是对第三、四章工作的比较,并提出了偏好的“双层理论”构建。抽象地说,我们考虑分别在可能世界(或个体对象)和可能世界集(命题)这两个层次上的序关系。在这两个层次之间,一方面,可能世界上的序关系能够“提升”为可能世界集之上的序关系;另一方面,从命题或性质的序列能够“推导”出可能世界之间的序关系。更为有趣的是,作用在这两个层面上的序关系的动态变化有着某种对应的联系,第五章详细研究了对应的动态算子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一些对应定理。

最后,我们注意到作者对偏好和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偏好作为理性的一个状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跟知识、信念等认识论的核心概念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以决定主体的行为。书中第六章特别对偏好与知识、偏好与信念的关系进行了形式化的研究,并给出了认知偏好逻辑和信念偏好逻辑的形式理论。

此外,《动态偏好逻辑》一书的结尾还以附录的形式概述了冯・莱特和哈尔登关于偏好的早期研究,供读者参考与对照,而第七章则专门阐述了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希望了解或从事前沿性逻辑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此书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