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刺络拔罐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刺络拔罐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刺络拔罐 脾肾两虚 穴位疗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种以不明原因引起极度疲劳,同时伴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咽喉痛、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触痛、头痛、肌肉关节痛、睡眠障碍和劳累后不适等多种体征和精神症状,并持续半年以上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以女性多见,好发于20~50岁年龄组。笔者近5年来以采用刺络拔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刺络拔罐组(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组(观察组)50例。治疗组中,男5例,女45例,年龄44.3±13.9岁,轻度疲劳15例,中度疲劳30例,重度疲劳5例。对照组中,男4例,女46例,年龄44.9±13.4岁,轻度疲劳18例,中度疲劳28例,重度疲劳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疲劳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判断标准:分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1994年11月CDC的fukada修订的CFS诊断标准[1]。(1)不明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持续6个月或以上,充分休息后症状不缓解,活动水平较健康时下降50%。(2)同时具备下列症状的4条或4条以上,持续存在6个月或6个月以上:①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②咽喉炎;③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触痛;④肌肉痛;⑤多发性非关节性关节疼痛;⑥新出现的头痛;⑦睡眠障碍;⑧劳累后持续不适;(3)除外症状性慢性疲劳: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所致医源性疲劳、慢性肝炎等。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主症:①体倦乏力;②神疲懒言;③失眠多梦;④腰酸腿软;⑤耳鸣;⑥食欲差;⑦舌淡胖苔白;⑧脉沉细。(2)次症:①健忘;②便溏,尿清长;③畏寒肢冷;④头昏眼花;⑤消瘦或虚胖。必备主症④、⑤、⑥项加其他主症一项和次症二项即可诊断为本证。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CDC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于脾肾两虚者。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可用原发病解释的慢性疲劳;④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如严重心、肺、肝、肾损害者或精神病患者;⑤未能按要求进行治疗而脱落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①刺络:选耳尖、印堂、少冲、商阳、大敦,双侧穴位交替点刺。以统一型号的采血针点刺,除大椎穴点刺后拔罐出血5ml,其他出血量以每穴1滴为度,隔日1次。②药物拔罐:药物(党参、白术、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川芎、桂枝各20g,黄连8g,淫羊藿、艾叶各30g)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min,使用时,借助药汁热力吸着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留罐15min左右,隔日1次。刺络、药物拔罐交替治疗,各15次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对照组:单纯服用刺五加片(哈尔滨仁皇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3020502),口服,1次3片,1日2次。30天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用计量资料采用x±s(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分述如下。

3.1.1 慢性疲劳综合征总疗效:参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2]拟定。治愈:临床主症及兼症完全消失,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及工作节奏;显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2/3;有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1/3;无效:临床主症及兼症消失

3.1.2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分标准:将各症按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分为四级,将患者得分相加得出症状平均积分。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或症状改善两级。有效:症状改善1级而未消失。无效:症状无变化。

3.1.3 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补体C4。

3.2 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显效率为62.00%,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分别为50.00%和76.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平均积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平均积分比较均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但治疗组平均差大于治疗组,故治疗组疗效优胜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的IgG、IgA、C3含量有下降趋势,IgM有升高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gG、C3(P<0.01),IgA、IgM为(P<0.05)具有统计意义。

4 体会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虚劳”、“脾胃内伤”,“眩晕”、“不寐”、“痛证”等病症范畴。其临

床表现可散见于各家著作中。其病机可归纳为情志不畅、劳役过度及外感时邪、起居无常、长期压力过大,造成心、脾、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关键,心失所养,脾肾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4.1 选择穴位的依据: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其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于大椎,印堂则为经外奇穴,位居督脉,故大椎、印堂与各阳经都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内外相联,为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的穴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病治阳”,《灵枢•卫气》曰:“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说明背部为一身之阳,有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耳尖为6条阳经皆上达之处,6条阴经则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上达于耳,能调理十二经的功能。

4.2 刺络法:一般以为刺络放血仅治实证,其实也有补虚作用,正如张从正所说“岂知出血乃所以养血也”,“年衰火胜之人,最宜出血”,“先论攻其邪气,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4.3 药物拔罐法:该法是借助健脾补肾、温阳通脉的药汁热力,使竹罐吸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皮肤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大的免疫器官,通过皮肤拔罐使体内外环境物质及信息交换能力提高,改善全身代谢状态,使营卫流注畅通,从而消除疲劳,可谓力专效宏。

5 参考文献

[1]Fukuda K, Straus ES.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 Amm Inter Med, 1994, 121(12):953.

[2]刘倩.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16):15.

收稿日期 20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