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几种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序列化作文教学的几种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尺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一个词可以概括:举足轻重。但实际情况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问题最大最多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教、教学质量也最差的部分。许多语文教师教都承认自己不会教作文,教不好作文,因而很怕教作文。而学生当然也就普遍认为作文不好学,也就学不好作文,因而也很怕作文。所以作文教学质量也就极差。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将作文教学放到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中去,明确其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开展作文教学。

(一)教学策略:用情感激活欲望

――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

在考试的背景下,学生的每次作文都人为地被束缚在某种框架内。久而久之,意气风发的气概几乎不见了;娓娓道来的叙事差不多久违了;言近旨远的议论难得见了;感人肺腑的真情,更是稀罕又稀罕了。情感虚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等现象成了学生作文中难以根除的“病毒”,作文也就成为学生不得不应付的差事,成为心理上的负担。

实际上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情感,每个人都能够用文章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当写作中有了激情,写作便成了人生中的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如果在写作中酝酿好了丰富而独特的情感,就在作文方面具有了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即使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一旦作文题目与其生活接近,或者涉及到他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领域,也能“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只有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并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生活场面,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而当我们的每一次习作和写话都使孩子有一种很强烈的表达欲望,有一种不吐不快,跃跃欲试的情感欲望时,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涌动着生命激情的少年应当:

写冬天的皑皑白雪,万物销声匿迹,世界一片沉寂就会想到白雪下面酝酿着蓬勃的生机;

写勤劳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就会想到子女要用爱去支持母亲唤醒父亲,必将成为幸福的白鸽;

写青春期的萌动、彷徨、矛盾就会想到只有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才会让“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

(二)教学指导:用思想串连美丽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棵开花的树”,思想就是这棵树上开出的明艳的花朵。

任何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恰当、巧妙的思维方法。写作过程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是最具个性、最高层次的一种思维活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前人积累的成功知识经验,还需要追求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

从学生角度看,欲先作之,须先思之。

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但并不是说只要参与了写作实践活动就能写作,只有我们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命需要,用慧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知,用耳朵去倾听,才能学会用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感受和思考,才能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与语言表达。

真正的观察是伴随着思考进行的,思考的深入会带动文章的各个部分闪耀出美丽的光辉:

会以标题为棱镜,折射出睿智的光芒;会抓住开头这一闪亮登场的机会,打开成功的大门;会在结尾处留下余韵,珍惜最后亮相的片刻;会在笔中注满修辞的魔水,营造出光华灿烂的文章殿堂;会精心巧构文章的框架,玩转文章的设计魔方;会在每个段落的衔接上安装好转动装置,给文章添加剂;会信手拈来丰厚积累的材料,提升文章的档次;会精心设计细节,让每个瞬间成为永恒。

从教师角度看,欲善教之,须善写之

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的形成与提高乃是写作教学策略突破的重要前提。当语文教师自身获得有关写作的感悟,并且自己又有写作的经历,就可能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你的间接经验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着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技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地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地说法,就是‘下水’。”

这有利于作文总体的运思指导:帮助学生在面对一个具体作文题目时,能首先从宏观上触动学生的思维联想,有效地实现对作文内涵的总体把握。

这有利于作文结构的示范指导:针对学生作文时往往胸中无全局、挤句挤段凑字成篇的通病,教以发散性思维,围绕题目选择表达表现的若干方面或层面。

这有利于具体语言表述的指导:通过教师自己富有文采的语言完整地组织作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学会书面语言,学会朴实语言,学会准确语言。

这有利于正确写作理念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地阅读、模仿、借鉴、练笔,使他们认识和掌握作文的规律,辩证地领悟写作诀窍。

(三)教学评改:用心灵解读心灵

――评改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同时触摸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

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指导、鼓励学生主体写作的重要步骤。学生将一篇写好的作文交给了教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期待教师评价。期盼教师对他的练笔成果有正确的评价、有真情的鼓励、有具体的指导、有改进的方向。学生这种期盼应理解,应尊重,更要想方设法化为他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动力。

教师不应把作文评改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首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其情感的体验,关注其写作背后的独特背景,培养其独到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偏激的认识也要正面引导,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更不要凭自己的好恶判断优劣。其次要“戴着放大镜找优点”,任何作文都有他的优点。只要学生的作文有自己的特色,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用真情赞美,深情鼓励,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变被动为主动。第三要丰富评改的模式与把握评价的高度。无论是教师给学生点评作文,还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评或他评,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语言、标点乃至创意都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第一次作文是照抄作文书上的,而且抄得很工整漂亮,完整无缺。我在作文批改时写道:“你的字真漂亮,你的精神也让老师感动。如果你用你这种精神,用你漂亮的字来写一段你自己的话,那是多美呀!”第二次写《早晨》这篇文章时,他只写了一段话,但有一句话却写得特别好“推开寝室门,风刀子便紧贴在脸上,寒意顺着袖洞直往骨子里猛窜,全身的肌肉都萎缩起来,我像一片枯叶一样在风中摇曳”。评讲时我分析了这句话的妙处,,并在全班表扬了他,从此,他逐渐找到了写作的信心,作文进步很大。

所以,当评价者能以心灵解读心灵,就能与作者发生共鸣、产生碰撞,才能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提升作者的思想。

(四)教学视野:用教材体验生活

――教材是最有效的资源,要靠教材读别人的生活、读别人的感悟。

作文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汲取养料,表达自己的感受。到生活中去体验,可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窄,还有好多事恐怕一辈子也体验不到。怎么办呢?回归课本,不失为提高作文教学成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文是最好的习作范文。

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都是作家心灵的感悟,有的是几十年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沉淀。但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当教师布置完作文后,学生如果想借鉴范文时,他们往往求助于作文选之类的课外书,很少有学生去求助语文教材,学生为什么舍近求远、避熟就生呢?我认为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作文教学过程,或对作文教学体现的不够,仅仅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艺术特色,而不明白我们分析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作文写作中去,把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割裂开了。

语文课本,就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宝库: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白杨的力争上游,紫藤的万花灿烂,鹤群的团队精神,斑羚的飞渡壮举;三峡的奇丽,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烟夕岚,满井的山光水色;鲁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哪一样不能给人以启迪,获得写作的灵感,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呢?

课后习题是最妙的习作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们往往不惜到处搜集各种新、奇、偏、难的作文题,以为这样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其实不然,这样的训练方式并不适合平时的作文教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又将作文教学与之紧密结合。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在阅读课文的练习中编排有许多采用续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写提纲、摘要、札记等形式,具有小作文或作文片段性质,并与本节课文紧密联系的作文训练题。利用好这些资源,能让学生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如“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延伸到课外,又贴近学生实际。

如“八年级上册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以课文带动写作,又拓宽学生知识面。

如“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从课文内容出发,达到了让学生练笔的目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作为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传承者,应让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成为老师实施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的一个观点,在具体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动创新思维去带动学生写作文,让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美妙,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