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结伴归田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伴归田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从入夏到晚秋,成都近郊的都江堰、温江、郫县等郊县农村,迎来一拔一拔的都市老年人前往消夏避暑、度假休闲。他们往往携朋邀友、成群结队:他们大都来自成都、重庆等周边大城市,当然也不乏从本地县区来的“当地人”,他们逐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养老风景,被形象地称为“养老部落”。

即便“5・12”汶川特大地震,也没有使这道风景线消失,相反,随着物质上的灾后重建和心理上的精神重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安然地走向乡下,走进农村,走进田园,安享舒适。这道风景线,真实体现了老年人对生活追求的悄然变化,反映了他们对晚年生活的再思考,新实践。

养老观念,正在改变

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快节奏以及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压迫居民的生活空间,降解都市人的生活质量。作为对生活品质要求相对较高而生存、竞争能力越来越弱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地渴望安宁、希求宁静,去郊区,去农村,回归淡泊,回归生态,回归自然,颐老养老就越来越有吸引力。于是,他们夫妻结伴,或亲朋好友相约,离开喧嚣的大城市,到环境宜人的郊县农村“长期”生活――有的一住就是半年:“扎根”农村――有的租房住、租地种。这种新鲜的养老模式,很快在一些老年人中受到青睐,甚至形成“风潮”,也给当下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现实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社会,以孝顺为核心的孝道思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化养老为发展方向的养老体系,是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共同选择。城市老年人更多更快地到农家养老的时兴,一方面体现了人们观念的进步,一方面也真切反映了传统社会养儿防老养老观念的逐步淡化,特别是经济独立、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年人,他们不依靠儿女生活,也不愿束缚、拖累儿女的生活,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因此,许多老年人产生了“到外面走走看看”的愿望。多方面的机缘际会,催生了农家养老这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养老形式,多种多样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群体越来越庞大,我国的养老需求随之急剧增大。在一个政党、政府、单位都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现实下,社会力量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农家养老”这种新颖的社会养老模式不仅可以大大缓解现存巨大的养老压力,还为老年型经济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有关机构做了一个调查,显示当前农家养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候鸟型(每年夏天到农家住上三四个月,天气转凉之后便回到城里。)

特点:灵活性强,但受季节性限制,便利性不足。

适合人群:健康、适应能力强、喜欢旅游的老年人

候鸟型养老是中国发展较早的养老模式之一,最初是专指北方老年人冬季到海南岛等南方温暖地方过暖冬,而南方老年人夏季到北方滨海城市避暑的度假式养老模式,现在这一概念已普遍延伸,泛指与季节、气温“逆向而行”的养老模式,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就是农家养老。

68岁的朱老太是候鸟型农村养老的典型代表。朱老太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老伴几年前去世。去年夏天,做外贸生意的儿子把她送到了浙江天目山附近的一个农家避暑养老。早晨,朱老太会打会儿太极拳,下午和同在那里养老的老年人一起玩乐。3个月一晃而过,山村的寒气渐浓,儿子便接她回了上海。朱老太表示,翌年还会来住一段时间,最好叫上几个老伙伴一起来,否则一个人有些闷得慌。

相对于朱老太,成都的刘大爷就显得更有经济头脑一些。几年前,刘大爷刚退休,经朋友介绍,花了十几万元在郫县购买了一套黛瓦白墙的公寓,用作养老。刘大爷说:“我算过一笔账,这里的生活成本远远低于城市。夏天,我在这里住上几个月,把城里的房屋租出去,两边的费用一抵消,还能余下部分钱呢。而且这里好山好水好空气,有益健康长寿,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类:居家型(除过年过节回到城里与亲友相聚,其余时间都在农家养老。)

特点:老年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租住在农户家中:或者与养老公寓等签订协议,购买或租赁房屋。

适合人群:喜欢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的老年人

相对于城里养老院五六个人挤一个房间而言,乡村公寓是“豪华又经济”,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更是完全不同。

年近70岁的老周夫妇是这种类型的支持者,他们希望既能享受到农家安宁的环境,又能自己动手,就像居家生活一样。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在成都青城山一家农家养老中心为老两口租下了一个三四十平方米的单间,厨房、卫生间齐全,家具家电应有尽有。老两口在这里过上了自我照料的农家养老生活。

与老周夫妇租赁房屋养老不同,从成都某大学退休的张教授和老伴花了不到十万元,在风景秀丽的蒲江石象湖畔买了一套小户型。周末,儿孙还会过来一起住住,享受天伦之乐。张教授说,“在这里住了三年了,这样舒服的日子,我们当然不想回成都了!”

今年76岁的老陈,家住浙江义乌城里。两年前,老伴先他而去,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为他请了一个知根知底的保姆。这位保姆给予了老陈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经常接老陈去自己农村的家中住几天,每次回城,老陈都恋恋不舍。保姆一家看出老陈心思,提出要老陈到家中养老,老陈高兴不已,跟随保姆到农村“家中”养老去了。

第三类:疗养型(对健康有特殊要求的老年人可以进行健康调养)

特点: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与专业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照料看护服务。

适合人群:大病初愈、身体健康欠佳的老年人

秀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环境,是大多数慢性病人或大病初愈者疗养的期盼。而农村正好具备了这样的优势和条件。

家住成都郫县的曾婆婆66岁,因为中风,上下楼不方便,也不利于休养。于是,家里人为她选择了附近一家老年田园休养中心作为疗养的场所。几个月下来,曾婆婆不仅可以下地慢慢挪动脚步,在家人的搀扶下,还可以行走一段路程。

今年春天,福建三明的赵立云两兄弟与郊外某村的村民张秀珠达成协议,支付一定的费用让母亲在张家养老。张秀珠的家是一个两层小楼的院子,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花和枇杷树。赵老太中风瘫痪,刚到张家的时候,话也不愿意讲,手脚都不能动。张秀珠既是保姆又是护工,天气好的时候,她把老太太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四周的青山;水果采收的季节,老太太可以品尝到现摘的鲜果。现在老太太恢复得很好,性格开朗了许多,手脚也开始动了起来。

一举多得,值得提倡

“农家养老”模式在解决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

旅游扶贫,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真可谓是喜了老人,富了农民,乐了政府。

有过农家养老经历的老年人表示,在乡村呆上一个星期,整个人都感觉很舒畅,如果能住上几个月,体重也会增加不少。一些长期失眠的老年人表示,在农家住上两三天后,就可以睡得安稳一些:一些患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在农家住上一段时间后,甚至不再需要每天服用大把药物。

农家养老还可以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来农家养老的老人80%以上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来到农村,可以使专业知识重新找到用武之地。当过牙医的李奶奶来到农家养老后,她有一阵子每天早上在村子里转悠,观察村民刷牙,然后纠正村民的姿势:张大爷是退休教师,在完成日常活动之余,常常辅导住所周围的小孩的功课。

在农家养老的老年人还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一般说来,农村老年人就是做做农活,弄弄家务,闲时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城市老年人往往带来新鲜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他们每天早上锻炼身体,中午晒太阳、打打牌,到了晚上一起唱歌、跳老年舞。在农村老年人的眼里,这些城里的同龄人活得很有滋味。天长日久,农村老人会受到一些影响,产生一些改变,不少农村人渐渐加入其中,同乐其中。

城里人到农村养老,有利于推进农村方方面面的建设。因为养老环境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城里的老人往往会对农村的发展、管理和建设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能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例如,在浙江l临安市九狮村,村民们历来都是将污水直接排进村中的池塘。但从上海来养老的几个老人发现后,立即找到村委会提出意见,解释这样做的不当之处,并要求改正,促成上级投资35万元,全面改造了村里的排污系统,他们还引入村外资金修建亲水平台。不少农村铺设水泥路,修建下水道、安装路灯、增设通讯信号接收设备、安装宽带等,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与城里老人到农家养老后的呼吁、争取分不开。

城里的老年人到农家养老,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了商机。有的村民拿出积蓄,甚至贷款盖楼,做起了农家养老的生意。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城里老年人的子女便会前往探望,有的还在那里住上一两天,这带动了村里的假日经济。有村民说,自从来了城里的老人,山里的特产供不应求,有的老人的子女还将单位同事组织到村里,品尝原生态食品。现在,接收城里的老年人来自家养老的农户一般每年可以赚五六万元,而条件好的则可高达八九万元。

因人而异,按需选择

选择养老农家是非常有讲究的。因为养老点在乡村,往往离市区较远,住宿条件是否优越,就医是否方便,发生纠纷如何解决,发生伤害谁来负责等情况,必须要考虑进去。

在众多的考察条件中,饮食卫生是排在第一位的。农村有无污染的蔬菜和家畜、河鱼,食物原料无污染能得到保证。然而,在加工过程中,却无法得到保证。例如有的农家不分生熟食物,都用同一把刀切割;不分擦桌子还是擦砧板,都用同一块抹布;加工人员不注意卫生等。因此,应选择能出示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能出示有效健康证的农家。

饮食、养生专家指出,丰富、合理的膳食对老年人的健康很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农家养老是当地农民自发搞起来的,在厨艺、营养方面,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他们看来,每顿都有鸡鸭鱼肉就是好的饮食标准。殊不知。荤素搭配、清淡素雅才是老年人的饮食标准。因此,老年人在考虑到农家养老的时候,儿女晚辈应事先实地考察,多看多问,为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农家居住。

老年人对住宿条件也是有特殊要求的。一般说来,能避暑的农家大多靠山靠水,湿气较重。因此,对老年人,特别是有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被褥、床单等一定要干燥。因为在潮湿的环境,他们的腰背劳损、扭伤、骨折和手术切口等部位及邻近关节更易受湿邪侵袭引起疼痛。因此,在考察农家时,一定要看看其住宿条件是否符合国家旅店业卫生标准,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还有室内外环境是否整洁等。

医疗设施更是老年人在选择农家养老必须关心的问题。目前,许多农村只有医疗站,对感冒头痛等小病还能应付,但对稍微复杂的一点病就没辙了。因此。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应选择有医疗设备相对齐全的医院的地方,或者是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以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当然,老年人在事前也应做好准备,例如带齐常备用药在身边。

另外,老年人到农家养老,可以三五结伴相邀,同去一家农家养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一个人生活产生孤单情绪,还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养老休闲和朋友相聚二者兼得,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同去,可以找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的农家养老,比如书画、钢琴、上网、学习外语等,不仅可以结交新的老年朋友,还可以让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加强扶持,稳妥推广

农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模式,是积极健康老龄化的一个方向,值得推广。要推行这种模式,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创造条件。

政府介入、政策扶持是发展农家养老的必须力量。各地政府可以借鉴社区养老的部分经验,由政府出资向民间机构购买服务,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如煮饭、洗衣、打扫卫生、外出陪护、陪聊、上门看病等服务。农家养老也可以这样操作,各地农村可以成立相应的组织,当地政府则出资向这些组织购买服务,提供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并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还可以利用农村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为接纳城市老年人前来养老提供条件。由企业出资金、村委会出地、政府出政策,共同建设新型农家养老基地,不仅可以达到为城市老年人提供养老休闲的标准,还能让当地政府或村委会对农民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改造新型农村社区。

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农家养老服务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疗养型的农家养老,更需要专业人员。一只好的养老服务队伍,能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能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能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因此,要把城市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经验运用到乡村的养老机构上来,提高乡村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强农村养老机构的吸引力。

信誉良好的养老中介机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般说来,城里的老年人不会自己跑去农村寻找养老的地方,需要有人牵线搭桥,有信誉的中介机构便是老年人的得力助手。因此,加强对养老中介市场的培育,建立恪守信用、服务良好的中介机构是推动城市老年人向乡村流动的重要一环。

另外,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合力推广农家养老的氛围,为推广搭建各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