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题回放

起航,对于船舶来说,是驶离宁静的港湾;对于小鸟来说,是展开未丰的羽翼;对于孩童来说,是迈出稚嫩的脚步……对你来说,起航又意味着什么呢?请以“起航”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佳作展示

启 航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高一(2)班王顺义

当南飞的大雁变卖了所有秋日的红叶,一声嘹亮的雁唳,便为肃清的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清晨从被窝中起来,我才发现,原来冬,早已经来了。

这天,父亲起得很早,烧上早饭,又忙着去收拾行李。我走出家门,穿过门前蜿蜒的小路,踏着蒙着一层白霜的干草,来到了这个一直伴着我长大的池塘。

这个池塘,在冬天是从来不结冰的。从家里出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它。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早晨它笼罩在浓郁的雾霭之下,岸边的小树,塘中的土岗,全都不见了踪影。风吹过,不见了粼粼的波光,只有那层层的白雾随风飘舞,还能隐约听到早起戏水的鸭子在池塘欢快的叫声。

但今天什么都没有,塘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我不明白,对于我这个即将远行的人,它为何不愿意让我带走一点值得回味的温馨的记忆。这次出去,得要半年后才能回来,我在心底里默默地思忖着:我将要面对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抬起头,忽然看到有雾,噢不,是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饭好了。”父亲的声音远远飘来,打断了我的思绪。

回到家中,父亲已经盛好了饭,摆好了菜,我那两个厚重的呢绒书包也已煞在了自行车上。父亲看着我,我坐下去,只是吃饭。一顿饭,无语。

在寂静中吃完早饭,父亲将自行车推到门外,我随后跟着他出来,带上门。

“走吧。”父亲扯了扯我的衣袖,我没说话。只是怔怔地站着,望着那扇破旧的木门发呆。门上,还保留着我小时画下的“四不像”的老鼠。这便是家。它留下了我十六年的喜乐悲欢,它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

家,是港湾,庇护我长大。而今,我却不得不离开它,去面对更广更深的水面,去迎接更大更猛的风雨。

“走吧。”父亲再次催促我。我回过神来,跟在父亲身后,上路了。以前,从来都是我送父亲外出,但这次,父亲送我。

冬日慵懒的太阳刚露出一角,惊醒的麻雀早就开始活跃。西风依然凛冽,天边谁在流血?父亲的白发被风层层掀起,岁月的沧桑便从中流泻下来。我鼻子一酸,眼泪便流下来。一个生命正在默默走向消亡,一个生命却刚刚开始精彩。

我跟在父亲身后含泪行走。也不知过了多久,父亲忽然停下来,说“到了”。我急忙回过头去,擦干眼泪。

父亲把我送上车,叮嘱了几句,便牵着自行车,头也不回地走了。望着西风中父亲瘦削的背影,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远行,流泪,这或许便是成长的代价。长大,就要离开家的港湾,离开父母的庇护,去闯荡大海,去搏击风雨。

“我不管前方是否会迎来凄风苦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便是远行。

心中的离别之痛渐渐消散,不由得想起一首自作的小诗:

折一只纸船,

轻放在唐古拉的山巅,

让它载着我写梦的诗篇,

飞奔在长江的浪尖。

……

渴望长大,就不能留恋,

起航吧,扬起风帆。

教师手批

“起航”曾是张家港市期末统考的作文题目,这篇作文是当时全市唯一的满分作文。

讲评之前,我印发给了所有学生。有人赞叹:时间心情都紧张的考场之中,能写出这样的作文实属不易。但也有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篇并不真实的作文,它瞒过了阅卷老师的眼睛。

对于质疑,我也清楚背后的原因。这个班当初是在全省招生的,其中有十几个学生来自千里之外的徐州,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顺义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入学,都是在9月1日。虽然“立秋”已经20余日,但暑热依然。王顺义把自己的“起航”写成是在初冬,岂不是胡编乱造吗?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对作文“真实”的认识误区。

毫无疑问,作文必须真实。但作文中的真实应该分为两种,即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对于后者,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们显然还是一片茫然。虽然这是文学理论及实践中的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但语文课本中却不乏此类现象。怒发冲冠,浪遏飞舟,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这些与事实不符的描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虚假的感受,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是真实的。或者说,只要心灵在场,即使是虚构的生活,却并不会带给人虚假的感受。对于这一点,鲁迅说过最经典的一句话:“不必是曾有过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把苏轼的两篇作品放到一起对比最能说明问题。

他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是他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词中所写“大江东去”之景大家耳熟能详:“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写于同年同月的《赤壁赋》,“大江”之景殊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同一条江,同一个地点,同年同月,流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吗?显然,两篇都不是写实,都是“因情而造景”。为什么“赤壁怀古”之景写得撼人心魄,因为苏轼要表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要抒发自己“人生如梦”的情怀。只有这样壮观的景色,才容易让人联想到曹孟德、周公瑾这样的英雄;词中的浪花千叠,正是词人的心潮翻滚;词中的惊涛如雪,正是词人的憾恨难平。有心报国,壮志难酬,长江之水怎能水波不兴?

而在《赤壁赋》中,苏轼要表现自己随缘自适的旷达胸怀和逍遥游乐的人生态度,眼前自然就没了波涛的凶险,人生的跌宕。彼时的长江,已经不是人间之景,而是仙界之境,“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白风清,江水如心,苏轼参透了人生的真谛,没有“客人”的“愀然”之愁。何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呢?因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初秋的微风,眼前的长江,头上的朗月,都是闲适的风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长江,就这样在苏轼的笔下随心所欲地流淌了近千年。

回看《起航》。我没有去追问王顺义同学是否知晓“真实与虚构”的文学理论,因为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实践,我更愿意看成是他的“无师自通”,或者说是“情之所至,景为情设”。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初次远行的少年来说,“起航”时肯定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激动,但更多的是心中的忐忑,恐惧,孤苦无助。这种情感,放在炎热的初秋,显然不如初冬的背景更加“情景交融”。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王顺义同学在文中只是写了“远行”,并没有写远行“求学”,何必要把作文和生活做僵死的对应呢?再者说,文中的“我”就是作者吗?我们分析了那么多文学作品,总是在提醒学生不要把文本中的“我”看成是作者,怎么对身边的美文就更改了标准呢?

心灵不在场,满目美景均虚设;心灵在场,造景也可寓真情。

我想,真要有人向王顺义同学提出“真实和虚假”的辨析问题,也许,他会不屑一顾,在心中叹一声:

其实,你不我的心

中国的书法不仅看重墨,更看重被墨切割成各种形体的空白;国画也是这样,讲究画面应该留有恰当的空白。留白,留空白,这空白或是湛蓝的天,或是碧绿的水,大千世界的七彩都在这“白”中。其实,岂止书法,国画,京剧、围棋、文学……无不如此,人生亦如此。

请以“留白”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