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音·木偶 泉州的声腔遗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音·木偶 泉州的声腔遗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宋之际,河洛古语随着中原移民衣冠南渡,到泉州,被珍藏为“泉腔”。河洛古乐从汉唐的“相和歌”到晋唐的“清商乐”,从隋朝的“康衢戏”到唐代的“梨园乐”,被泉州的官宦士大夫、民间细民悉心呵护成倚“泉腔”谱曲而歌的弦管南音。

当“泉腔”以一种刚健、粗犷的风格,由纤细悬丝操纵的偶人“唱”出时,却分明能感觉到这古老的声韵正像巫师一般做法,一种强大的感染力渗透于颦笑之间,释放出一种叫做“底蕴”的东西。

南音和提线木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也是泉州这个具有深厚古乐渊源的老城声腔文化的代表。去泉州旅游,不可错过这流淌于古老街巷间的音声记忆。

南音——清歌弦管,晋唐本色

南音,是泉州人生命中另一种母语,人们轻声的唤她“弦管”。当我们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民间自发组织的南音社团。在文庙前的广场上,在铜佛寺的牌坊下,在古榕树下,在池中的亭榭中……弹三弦,拨琵琶,拉二弦,吹洞箫,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南音就像一条溪流在随意漫溢。可以说南音是泉州人天天离不开的家常便饭,不管在什么角落,泉州的南音都是那么千回百转,古韵动人,它已经成为泉州最重要的文化体验。

一千多年来,南音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声腔风格,其“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契合了后人对古人悠远情怀的浪漫想象,当我们的目光穿透历史来到远古的汉唐时,却发现原来我们的古人也不过是在手执牙板、伴着丝竹乐一唱几叹地歌咏,这才知道我们拥有的音乐有多么的古老。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被称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追溯南音的历史,似乎是在回溯中原文化的流传脉络:魏晋之际,随着“衣冠南渡”,中原的清商古乐即已传入泉州,泉州弦管之盛,女乐家伎已是“弦管铙拍,出入花柳”;唐欧阳詹称其在泉州东湖游宴时“求丝桐匏竹以将之”;至五代,泉州更是一派“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华景象;据记载,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在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举行行香仪式时大奏南音,足见南音之盛。说南音为“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从其使用的乐器便窥见一二。魏晋出土的陶俑,从魏晋一直到隋唐的壁画,《韩熙载夜宴图》这样的古画中,所出现的琵琶、尺八、拍板等乐器,都和南音现在所使用的一致。南音乐器中的二弦,至今还保留着历史上早已佚失的晋代“嵇琴”之制。

除却乐器上的讲究,语言美也是南音的魅力所在。到一个地方,当地方言自是要学上两句。没有哪种方式,比在古乐的伴奏下唱出方言更能让人领略其语言的美感了。南音是以标准的泉州方言古语发音来演唱的,唱词中很多词汇保留了古代河洛语的元素,念起唐诗来格外押韵。难怪康熙皇帝听后大加赞赏,赐封南音演奏者为“御前清客”,并赏黄箩伞。至此以后,南音在正规场合的演奏就更加注重礼仪,南音也被称为“御前清音”。

提线木偶——牵丝弄巧,形神毕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4个小小的木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激越、高亢的锣鼓声中,东西南北四大将在丝线的牵引下昂然走上舞台,舞刀、劈叉、抬腿、耍甲旗……灯光映照下,将军身上的金甲明光闪烁,手中的兵器熠熠生辉。它们来自中国的福建,泉州。但它们的表演足迹已经遍布世界五大洲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

在泉州,提线木偶被称为悬丝傀儡,简称傀儡。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旧时,木偶戏还有着“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来演出庆贺,也是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

在提线木偶的古剧《织锦回文》里,女主人公苏若兰千里寻夫,独自跋涉在叠嶂山岭中的一幕,观者已经完全忘记眼前只是一尊无生命的木偶。眼前的“女子”细腰欲折,行动时摇曳生风,蹒跚在崎岖的山路上,“她”或颠、或摔、或走,举手投足间弱女子孤身行路的艰难和悲苦,内心对夫君的期盼与哀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人怀疑此刻木偶身上是否真的附着着灵魂。如此生动的身段表演,木偶身上的悬丝是关键。

一般的提线木偶通常是每尊5根线至7根线,而泉州的提线木偶每尊最少也有16根线,现在甚至增至每尊30多根线,有时为使表演更为逼真,同时由两个演员合作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如一人。如此繁杂的丝线,一端栓着木偶,另一端连结的是木偶表演大师代代传承的手艺。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细腻逼真、动作维妙维肖的艺术特色。

TIPS泉州曲艺连连看

?南戏

也称梨园戏,是用泉州方音搬演戏文的古剧种。它以泉州古“南音”用作唱腔,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着 800 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打城戏

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在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

?掌中木偶

泉州的木偶有两种,除了前面提到的提线木偶,另一个就是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表现者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