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诗经》吟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诗经》吟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影响力。吟唱《诗经》,是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它的魅力,引导学生在走近《诗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诗经吟唱,是把先进的数字技术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也是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学习的有效结合,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诗经》;传统文化;数字技术;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7-0057-02

主席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也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古诗词经典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的基因。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如孝悌、仁爱、崇尚自然、追求社会和谐、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等。

传统的学习《诗经》的方法是教师讲解内容、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诵读、记忆,往往会忽视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和欣赏。加上创作背景离学生久远,学生的学习就会显出沉闷乏味,缺乏信心和兴趣。

《诗经》吟唱,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向学生显示《诗经》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走近《诗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并因此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学习。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诗经》吟唱有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尤其是VR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资源,如加入音乐元素,制作“微课”创设吟唱情景,提供交互环境等,全面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积极性。

在吟唱中加入音乐元素

音乐性是《诗经》的天然属性。诗中凝练与格律化的语言,适合诵读,更适合“吟唱”。一首旋律背景与诗歌内容、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能更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读”的情境。古今中外都意识到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古人创作诗歌本就离不开音乐。《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但由于过去没有乐谱的存在,音乐曲目经典无法留存。今天诵读《诗经》,只能根据诵读者的理解去表达,脱离了音乐,不能更好品味“诗”的情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根据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地域音乐特色,合成许多古乐曲。如《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属于“国风・周南”,而“周南”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来的音乐应该具有南方特色,诗歌是属于“楚辞”先声。那么,虽然我们吟唱者并不具备谱曲能力,却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搜出”几千年前“周南”地域的音乐,根据诗歌表达的情境内容选出合适旋律的曲子,为《关雎》的吟唱配乐。这样,吟唱者不仅在诗歌的文字中体验感知情感,还能在音乐的激发下调动“感知力”和“想象力”,从而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诗歌中的“形”和“声”还有“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对于文化积淀并不丰富的学生而言,能在“古典”音乐的帮助下走入诗歌的情感世界,探求诗歌的意境美,这比起教师运用的任何讲读手段都要来得直接和有趣。而这样的“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的“现代吟唱”,只有借助数字技术的支持,才有“有效实现”的可能。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堂”教学

《诗经》吟唱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制作成“微课”。“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诗经》中每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吟唱的调子和艺术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和吟唱示范显然也是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教师不可能学,学生也不可能学习统一吟唱。微课具有资源组成情景化、资源容量小、针对性强的特点,还可以提供经典示范。这些特点和功能非常适合《诗经》吟唱的教学,只要把吟唱的相关素材、音乐资料以及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教师的示范吟唱拍成微课,学生便可自主学习。

如《蓼莪》@首诗歌的吟唱,首先是很多字学生根本就不懂怎么读,这就会给吟唱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因为不理解诗歌内容,所以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还怎么愿意走入情境、体会感情?微课中教师可以把这些难点作为素材在视频中展示,搜索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信息资源,在关于这首诗的背景的广度和深度上延伸。然后配上音乐,教师进行吟唱示范。学生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反复研究、琢磨,学习的主体性也在这样的课堂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不同于教师的理解,有新的“吟唱”处理方法,同样可以拍成“微课”。这既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也生成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表达。

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学生通过“微课”自然要比在传统课堂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VR体验场里的吟唱

VR技术的诞生是数字技术的一大突破。VR技术是集合多种领域技术而开发出来的一种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创建并让用户感受到原本只有在真实世界才会拥有的体验。也就是说,VR能创设一个多元的环境,给人带来无以伦比的沉浸体验。

“片片虚拟的叶子被一阵虚拟的风吹到了虚拟的街道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否制造出来,都可以在电脑里生成模型”――这种虚拟的环境,可以为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诗经》时代的自然和社会变迁的世界里提供帮助,让我们漫步在《诗经》里的人和事发生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我们仿佛听到了奴隶们在劳作时发出的“坎坎伐檀兮”的号子声,看到《静女》中男子等不到心爱的女孩而“搔首踟蹰”的着急,同样“亲眼”目睹《大雅江汉》中“江汉浮浮,武夫滔滔”的壮阔场景……

来,就在VR技术的帮助下,让我们吟唱《黍离》:来到“宗周的宗庙公室”前,缓慢地穿行在茂盛的野生农作物中,曾经辉煌而现在却人去楼空,曾经在盛大的祭祀仪式中的热闹,现在却只有荒芜中的沉寂,宫殿的“主人”便只有眼前的“黍”和“稷”,“城”空了,心伤了,今昔盛衰对比的“黍离”的千古之悲包围着“吟唱者”。不知不觉,行走的“步伐”沉重、缓慢了,而吟唱也就完全沉浸在西周灭亡的沉痛中了。

吟唱者置身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地体验着“情感”,感受着“画面”,体悟也随着“灵魂”的漫游而渗透进“电子回路”里,VR体验场里的吟唱,便立刻有了生命动感的旋律,有了“复活”的“生”的气息!

以上是学生个体的感受和演绎。现在的VR技术完全可以为“吟唱者”提供环境。由此,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吟唱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又把我们带到了远古的过去演绎“传统”文化,让一切的表现和理解都变得广阔而深刻。

其实,我们还可以更大胆设想,在这个虚拟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置身于其中。他们面对眼前的情境,因为对背景文化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但他们可以在这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组合进行吟唱,同时可以交流表达不同的感受。他们仿佛就是在“宗周的宗庙公室”聚会,以“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感叹――原来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在互动中会激发出新的体验。这样的吟唱学习表现,仿佛让学生感受到“血液”流动的节奏,“生成”的“细胞”深入骨髓。而实现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多用户的聚会地点,一个可以让大家在线上群聚的地方”。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精彩何止是《诗经》的吟唱,它带来的教学、学习方面的创新和丰富,值得我们无限期待!

参考文献

凯文・凯利. 失控[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何克抗. 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 教育研究,2015 (11).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5 (1).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7).

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 教材. 教法,2014(2).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 开放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