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课堂生成 演绎课堂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课堂生成 演绎课堂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预设,关注生成,演绎课堂精彩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演绎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16-2

所谓“生成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里出现变化的情景、随机产生的有利于教学的观点、主张、联想、态度等有机地纳入教学环节,随时调节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从而使教学更有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就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性,课堂也就因动态生成而精彩、美丽,充满活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追求“生成性”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它强调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个性,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应注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并着眼于“生长点”、“生长源”,教师敏捷地捕捉有可能稍纵即逝的有用信息,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并把它加以分析、整合进入后续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课堂的意义生成,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出现精彩生成的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因为生成需要氛围,生成需要条件。

1.从“权威关系”走向“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生成性教学的首要法则,教师要放弃权威,勇于敞开自己,尊重学生,倾听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学生的思维一起碰撞,才能与学生共享知识与智慧,在这愉悦的环境中生成新的知识。

2.从“师本预约”走向“生本预约”。教学的过程不能唯本是从,而应从生本出发,深刻理解教材,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弹性”和“结构性”的认知,以教师的智慧挖掘出教材中宝贵的因素,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批判的机会,并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反馈情况作出动态的、实时的调整,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成。

3.从“传话过程”走向“对话过程”。如果教学只是将教材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便成了传递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双方只有机械的接受关系,那么这种“传话过程”是不利于学生生成的。教师应该将教材作为师生相互作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建构,从而分享知识促进生成。

4.从“唯命是从”走向“机智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放大,这已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但问题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生成的量,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唯命是从”一味地迁就学生漫无边际的质疑,为生成而生成,偏离了生成的目的和航道。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看法应认真思考,机智应对,那些对学生起积极的、正面作用的或者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生成要鼓励,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有必要跟着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而那些对学生起消极的、负面作用的且不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生成,教师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利导,迅速利导,使学生迅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二、精心预设是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没有设计的教学如无的放矢,容易混乱而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死守教案,教学过程就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忽视课堂的动态变化,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而精心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

1.弹性预设,给学生成留足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就忽视和轻视教学设计是错误的。新课程提倡的“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的方便,教的舒畅,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等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形成弹性化的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如预设教学过程中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的生成留足空间,从而教师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的精彩。

2.精心预设,给学生成腾出空间。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镂。生成不是盲目的、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的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

三、“生成性”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新课程中的又一理念,不少教师在“还”字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但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断产生一些非预期性的信息,教师就必须洋溢智慧,凭借机智及时觉察与调控,善于发现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地引领,使之上升为有益的教学资源,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1.借助学生出错生成。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都是正常的,学生会经常性地“插嘴”,其实“插嘴”是他们身临其境时的不自觉行为,是思维的真实表露,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倾听,及时发现哪些可以为教学所用,并作为有效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尤其是那些错误的,不合理的“插嘴”,往往暴露出学生知识、认知中存在的缺陷,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也正是我们教学最有效的切入点。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质疑生成。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预设以外的问题,特别是不可避免出现学生的质疑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融入智慧,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跃学生的情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生动、鲜活、精彩。如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时,突然有个学生发问,人类是不是也被自然进行着选择?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就让同学们根据自然选择内容讨论,看看人类是否也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一样。这时课堂活跃,议论纷纷。一位同学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时这样说:人类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如果不计划生育,也会出现过度繁殖的现象,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如升学、就业、工作的竞争等就相当于生存斗争,如果你学好了知识,掌握了一技之长,具备了过硬的生存技能,就类似于获得了有利变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容易生存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增强生存竞争的本领奠定良好的基础,结果学生的质疑问题这一教学资源,就生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较好的落实。

3.巧用偶发事件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如处理不当,不但正常的教学秩序会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到学生,如处理得当,却能使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如正在学习反射内容时,突然教室中发出“砰砰”的声音,原来一位学生放在课桌上的一只玻璃茶杯被打翻在地上,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断,几乎所有目光都投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一些同学还发出了喊叫声,一会儿学生安静下来,都注视着老师,此时我没有批评那位同学,而是要求同学们以刚才发生的事件为话题,讨论他们刚才的反应是否为反射,如果是,分析出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看哪个小组写得好。这样一场意外的事件,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反射实例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本知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组织合作探究生成。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需要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方案,亲身体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中赋予探究新的内涵。如学习“酶的特性”时,由于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因此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或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经过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思路是:①取三支试管编号1、2、3,各加入淀粉溶液;②再向三支试管中滴加淀粉酶溶液;③分别把这三支试管放入0℃、60℃、100℃的水中;④再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表面上看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少缺陷,经学生讨论后找出了实验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由于该实验变量是“温度”,其余条件应相同,所以加入的溶液都必须是“等量”;②在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反应前,应先控制的各自的温度后再混合,这样酶的催化反应才完全处于设定的温度条件下,以减少误差;③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0℃、60℃、100℃中应各维持5分钟,以使反应充分;④该实验结果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必须要放在50℃~65℃温水中加热,将影响该实验效果。此过程中学生的设计思想得以充分表达;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思维相互“碰撞”,在找出合理与不合理的过程中,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等进一步得到体验和领悟。

5.从认知冲突出生成。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一些前科学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往往会以已有的经验去同化新的问题,然后纳入到自己的知识范畴中,但前科学概念可能并不完全正确,需要纠正与澄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展示矛盾事件,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时恰恰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时机,教师应从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认识上的冲突中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重新思考,不断修正,完善已有的经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如学习“细胞的衰老与凋亡”时,不少同学认为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只是老年人才有,年轻人没有,我让同学们思考分析在冬天的内衣上有没有发现人身上掉下的皮屑,甚至婴儿也有,由此产生的概念冲突会使学生对原有的经验产生不满,从而有效地促进前概念的转变,形成科学的概念。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绝不能完全依靠预设,教师需要随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让课堂弹性化、开放化,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