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服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审美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服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审美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下达《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正式文件起,校服陪伴着中国的孩子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校服目前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作为学生朝夕相伴的主要服装,直接反应了学校文化,体现学生精神风貌,关于校服的争议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如何利用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将校服的实用性艺术性统一,提高校服的审美功能,也应该值得教学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当下中国公办中小学校服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探究校服的审美功能。

校服的实用性分析

自古“衣食住行”、“衣取蔽寒”、“衣食所安”表述了服装对于人类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和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学生的着装形象不容忽视。曾在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就提倡注重衣服实际的一面。《墨子・辞过》中有提到,人们穿上衣服的目的在于“适身体,和肌肤”,这个观点从正面强调了衣服御寒防晒的实用功能。但事实上,纵观现今校园中最普遍的校服形式是运动服,因为款式陈旧,做工差,材料粗糙、版型松垮难看、季节变化适应力小、学生穿着性别无差异等原因,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学生一个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难看,到最后却是家长和学生迫于学校的权威而不得不被动购买。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在穿着越来越讲究礼仪及注重场合的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穿着服饰,都是代表着一种尊重,和树立穿着者的一种社会形象息息相关。学校是崇尚礼仪之地,单一的运动服式校服已不适合现代学生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生对校服着装的追求也应当在满足“遮身蔽体”、“保暖”等实用功能之外追求更多的审美功能。

校服的艺术性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形成了新的需求和新的观念,对校服的穿着除了实用功能外,就是对美的追求。当下大部分学校校服忽略了学生的形体之美,穿着校服的女生没了轻盈的身姿,也挡住了男生的阳刚气息,难以显示出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这是在诠释着怎样一种美学意义呢?

早在西汉初年,燕人韩婴就在《韩诗外传》里提到过“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服装的审美意义,大多数人对于用穿戴来美化自己不会持有异议。现代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运动服式校服的美育作用已经引来了广泛的争议,一方面制约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体姿、举止谈吐和待人接物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希望校服能够充分发挥美学教育意义的作用,通过完善学生形象,把校服作为对学生身份、行为、审美的期望强加在学生身上,用设计优秀、制作精良的校服对学生在审美情趣与思想认识上加以积极引导。作为学生朝夕相伴的服装, 校服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的审美需要, 这些美学元素不饱满的服饰将无法立足于当今这样一个色彩缤纷的多元化环境中。但是设计精良的校服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认识美感受美,陶冶情操,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具有深刻意义。

校服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校服作为一种学校文化,讲究的应当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能真实地展示学生内心世界。韩式和日式校服之所以受到国内青少年的欢迎,其原因在于设计师能够从尊重东方儿童少年的身体特点出发而设计校服,从配色到板型设计,既让看的人发觉服饰的审美特性,也让穿的人体会到校服特有的稳重体面。日本就曾明确地指出: 校服代表着本国文化。校服对于日本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 还是时髦的象征。

中国有辽阔的地域和众多的民族,各民族服饰五彩斑斓,但我国目前还是运动服式校服一统天下的局面,都摆脱不了色块的生硬搭配,缺乏特色,无论从实用性、艺术性还是时代性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校服和其它服饰一样,不单纯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工具,更应该是可以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穿着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在这一特定环境下,应当着重反应穿着者的气质、身份、性格和文化素养等,在追求实用意义的同时又具有审美功能。校服的设计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新鲜又富有活力的元素。考虑到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校服的款式设计、工艺手法和材料选择都要尽量减少服装破损率, 提高使用寿命,并且根据不同的季节、时间场合而适当穿着。

总之,校服的制作应当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 保留和弘扬传统民族特色,重视服装的实用性及文化艺术多元性,以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为主旨的理念,开发出属于中国学生的校服, 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服达成一种共识,使校服也能成为中国文化和新生代风貌的展示窗。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