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位军人的大医情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身戎装的军旅生涯,给了他一生荣光;精湛的医术,为他点亮了一盏心向患者、守护人民子弟兵生命健康的明灯。
徐如祥,把自我人生价值与为军人服务、为国防服务、为人民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名军人,徐如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作为一名军医,他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
青葱岁月
从入伍到从医,徐如祥走过的路复杂而艰辛,幸运的是,他的每一分努力都见到了成果。
1974年,高中还没毕业的徐如祥应征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分配到连队后,徐如祥当过文书、饲养员,后来当了卫生员。好学的他自学不辍,1977年如愿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
大学毕业后,徐如祥留校任教,在外科临床解剖教研室,带学生做手术。正所谓教学相长,通过实际教学操作,徐如祥积累了深厚的外科解剖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了手术技巧,为后来当好外科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提前一年取得硕士学位的徐如祥考上了博士,不久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全军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徐如祥进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第一年就为学科拿到了国家自然基金。1995年,徐如祥踏上了去日本的求学之路。1997年,徐如祥放弃了每月20多万日元(当时相当于1万多元人民币)的丰厚奖学金回国,回来后徐如祥一个月的工资仅300多元。很快,徐如祥接任了神经外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徐如祥也从学科主任被提升为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
特殊战场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现场,我们总会看到军人的身影。军医,身兼医生军人双重身份,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汶川地震时,徐如祥带领队员冲锋灾区一线,在坍塌的废墟上,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震撼了整个华夏大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召开紧急会议,成立医疗队赶赴灾区一线。徐如祥主动请缨,并担任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副总指挥,并兼任六支队队长。
由于匆忙,医生、护士刚走下手术台就上了飞机。当医疗救护队赶到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界的紫坪铺水库时已是下午四点,举目四望,山崩地裂、桥断路毁,进入映秀镇的道路已经完全中断了。前进,唯一的通道是乘坐冲锋舟逆流而上。徐如祥带领六支队18名队员,分乘2只冲锋舟出发,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江面上到处是顺流而下的树干、房屋木架、家具、动物残骸等,稍不注意,就有撞上翻船的危险。
救护队队员不畏生死,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在15日凌晨到达目的地,稍作休息后,又迅速投入了救援行动。在映秀镇的3天时间里,医疗救护队抢救了数百名受重伤的百姓。
5月17日,徐如祥接到命令,带领10个“敢死队员”前往卧龙县耿达乡,据报告该地滞留有六七百名外国游客,有大批伤员等待救护。救援队徒步前进不到一公里,因为余震前方道路已经被封死,只能改乘直升飞机。由于没有自动导航系统,没有供氧系统,四周都是雾,风又大,飞机很可能发生意外。很多次,飞机擦着树梢飞过去,差点机毁人亡。救护队员中有一位来自深圳的麻醉医生,他的哥哥刚因车祸去世,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伤心,他至今还向家人瞒着这一消息。如果他也有什么意外,父母怎么办?惊险的航程,让这位麻醉医生平添了几分压力。
为了稳定军心,徐如祥对队员说:“大家要沉住气,我们‘敢死队’干的就是危险的事,就是死也不能退缩。”下了飞机,救护队就立即抢救病人。由于事事身先士卒,加之过度劳累,徐如祥病倒了,高烧40度不退。最后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经过传统中医药治疗,他转危为安。
救灾回来后,徐如祥组织医疗救护队,根据抗震救灾过程中医疗救援情况,编写了一本《地震灾害医学》,介绍地震灾害中应急医疗救援经验,为我们国家的救灾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抵临高峰
身为一名军医,徐如祥在忠实履行使命的同时,还带领医院勇攀医学高峰。
1997年,徐如祥从日本留学回国,进入广州第一军区医院珠江医院任神经外科主任。当时,该院神经外科受医疗技术水平限制,业务开展滞后,人员思想涣散。
没有技术特色,学科就难以发展。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徐如祥就及时引进了微电极导向技术,以帕金森症病立体定向辅助微电极导向技术为突破口,治疗帕金森症。技术上的进步,使科室病人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到1998年床位扩展了100多张。之后徐如祥又引进了神经导航、药物难治性癫痫微创外科治疗、脑肿瘤激光靶向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强化了硬件建设,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
建院靠设备,发展靠人才。徐如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先后选派20多名医生到国外培训,并于1998年成功申报博士学位点,2000年成立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2003年,该院神经外科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2005年成立了广东省神经外科研究所。2008年徐如祥离开珠江医院时神经外科已有硕士导师13名、博士导师7名。全科一年在国内外发表的文章都有100多篇,其中在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近20篇。科室还创办了《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使学科的技术水平、影响力得到了提高。
2004年,珠江医院整体转移到地方,任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的徐如祥也随医院离开了部队。而此时的徐如祥十分怀念在部队的工作、生活。2008年4月,徐如祥被部队特招入伍,进入总医院,任神经外科主任。在该院神经外科,他大展拳脚,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使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
从2009年至今,总医院神经外科在军区各级首长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术中3.0T核磁共振、智能化DSA和移动式CT等一系列先进大型诊疗、科研和教学设备,学科由3多个床位的小科室发展到了拥有300多张床位、医护技人员230多人的大型专科医疗中心,后经正式批准成立了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学科拥有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过去一年出院病人500多人次,现在一个月就能达到这个目标,过去一年手术300多例次,现在一月就300多例次,过去一年收入1500万元,现在一个月收入就近2000万元。
“我们是军人,是人民的子弟兵,服务是我们的天职。”徐如祥说,这就是他永远的心愿。